东湖评论:“德”字在前,“艺”字在后

《曝美女画家、青海美协主席、最年轻中国美协理事涉嫌抄袭数年?》一文引发网友关注。其文对比了 青海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王筱丽和文艺家马寒松多幅画作,质疑王筱丽“拷贝”马寒松画作。3月26日,王筱丽发表《致歉信》,表示“我万分痛悔,难辞其咎”。3月29日,青海省文联党组研究决定,对王筱丽作“停职检查”的处理;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研究决定,暂停王筱丽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会籍。

文艺创作,是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过程,学习借鉴是常态,但“借鉴”需有度,切莫将“德”抛之脑后。

“德”为立“艺”之本。“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诸多文人志士的精神品质,与作品融合,创作出了文艺精品,承载着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流传千古。

“德”为从“艺”划线。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从艺者更需遵守道德规范,否则会自食其果。《著作权法》规定,“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可根据具体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无论是道德规范,还是法律法规,都为文艺创作划划出底线。

“德”为“艺”引方向。作为时代风气的先觉着、先行者、先倡者,从艺者的一举一动,都会带来不小的影响。像近年来票房口碑双丰收的《 战狼2》《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引起人们共鸣,掀起了爱国主义的浪潮。这就要求从艺者,不仅要有好的专业素养,更需有“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守得住本心,赖得住寂寞,才能不断打磨自己的作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德艺双馨是从艺者的追求,是从艺者保持创作劲头的内在财富。不为世俗侵扰,不为利益左右,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引领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

稿源:荆楚网

作者:周钰婷(湖北襄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