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大策略”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从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方法很多。
归总起来,不外乎“三靠”:一靠自己、二靠同伴、三靠专家。所以,“自主研修”、“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已经提升为新课程背景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大策略。
在具体操作中,每一种策略当中都包含着三种操作方式,他们相辅相成,优势互补。
自主研修方式之一:读书
读书是教师终身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读书可以丰富自己的学识,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教师读书,提倡读整本的书,多读一些打底的书和经典的书,这是自己专业成长的根基。当然,各类教育的报刊杂志也要读,因为这些期刊上的很多文字反映的是当前的教育热点和教改动态,对当前的教改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读书的方式也有很多,但教师的读书主要有精读、泛读和研读三种。
精读注重的是阅读的深度,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不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作些圈注,有时还要写些读书笔记和读书后感,这样的精读,有利于教师与文本作深度的对话,有利于自己对教育理念和本质的理解与建构。
泛读注重的是阅读的广度,它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浏览和搜寻到大量的资料和有价值的信息,为教师提供更宽广的学识背景。
研读注重广度和深度的结合,它要求教师带着自己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专题或问题,广泛研读许多相似、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掌握大量与课题有关的信息,从而提高自己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起点。
自主研修方式之二:反思
反思是“回头思考”,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再思考,从中可以评估实践活动的效果和成败,还可以探索其中的原因和机理,为下一阶段的实践提供经验和决策。
教育中的反思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它可以反思教育教学的成功之处,也可以反思教育教学的失误之处;可以反思教学机智的生成之处,也可以反思学生表现的独特之处,还可以反思教学设计的改进之处等等。
教育反思一般可分三个环节:
第一是对实践过程和教育现象的回顾;
第二是对上述过程与现象进行价值判断和本质探寻;
第三是为后续的实践提供教育启示和操作方略。
自主研修方式之三:写作
教师的写作是自主研修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读书和反思,可以提高教育实践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而在教育实践中积累的大量丰富而有价值的动态素材,也只有通过写作,才能凝聚成静态的文本。动态的素材凝聚成静态的文本,这个过程是教师教育思想的外化过程,是教师教育水平和思想水平的提升过程。没有写作参与的校本研究,是浅薄和苍白的。
在自主研修中,写作的形式是多样的,而且每种形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平时教师的写作,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第一种是写点滴反思,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上课以后,总有不少感想和收获,可以及时记录在备课本上,成为教学后记;
第二种是写教学日记,一日工作下来,对其中发生的重要的教学行为和现象作简要的记录和描述,写出自己即时的想法;
第三种是教育随笔,在某个时间段中,通过学习、实践和反思,对某个问题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就以随笔形式记录下来,体裁不限,可以夹叙夹议,可以记事抒情;
第四种是教育论文,这是教师对某个研究课题在阶段性实践和思考以后的较为全面和理性的总结和论述。
同伴互助方式之一:磨课
“磨课”是对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形象化说法,往往由集体开展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三个环节组成。
“磨课”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过程,从目标的制定到具体实施,再到最后的总结评价,正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流程。在“磨课”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是集体参与讨论、策划、修订和完善,它反映了集体的意志和智慧,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氛围,自动构成了一个能动的“磁场”,带动每一个成员自主地参与并自如地运行。
“磨课”虽然有它相对封闭的运行流程,但一个流程的结束同时意味着新的过程的开始。所以“磨课”还有一个研究行为继续跟进,研究轨迹螺旋上升的形态。
在“磨课”中,有两种方法值得推广:
第一种是“一课多人上”,即同一堂课由几位教师同时执教,而且执教者的地域跨度越大,往往执教风格和思路差异越大,研究探讨的价值也就越大,这样的磨课,往往能让执教者之间更好地进行取长补短、借鉴改进、优化整合,有利于教改的不断深入;
第二种是“一课一人多上”,即一堂课由一位执教者上几次,每上完一次,都有一个集体探讨和修改教学方案的过程,然后重新执教,纵向对比成败得失,并进一步修改完善,不断优化,不断超越。这两种磨课方法,都采用了“比较法”的研究策略,不管是横向比较和还是纵向比较,都有利于将教学研究推向深入。
同伴互助方式之二:沙龙
“沙龙”原意是指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高雅人士的小型聚会。
本文指教育工作者或教育研究者之间主题性的小型教育研讨活动。这样的研讨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要有一个合适的主题;
二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教师或专家;
三是要有一个主持人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四是要围绕主题开展自如深刻的对话,参与者之间没有绝对的权威,大家各抒己见,时常有思想交流、智慧碰撞、观点交锋;
五是最终应该形成对讨论主题的阶段性的看法或认同,这是众人观点和智慧的有机整合。
学校的教育“沙龙”有很多形式。按“沙龙”的途径可分成“场景式沙龙”和“网络式沙龙”。
其中的场景式沙龙是在一个现实的场景当中开展的沙龙,它的优点是氛围好,互动频繁,信息传输快;
而网络式沙龙是指参与者在网上同一个论坛或聊天室中开展的沙龙,它的优点是不受空间限制,文本的形成迅速,传播范围广。
按照沙龙的内容可分成“读书沙龙”、“教学沙龙”、“德育沙龙”、“课题沙龙”、“管理沙龙”。
读书沙龙可以以年级组为单位,年级组长为主持人;
教学沙龙可以以学科组为单位,主持人可以为教导主任或教研组长;
德育沙龙主要以班主任为单位,主持人是德育处主任;
课题沙龙主要以课题组为单位,主持人是教科室主任或课题组长;
而管理沙龙主要以本校或几个学校的管理人员为单位,主持人往往是校长。
这些沙龙组定期开展有效的沙龙活动,成为同伴互助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充分激发了教师们的潜能和智慧。
同伴互助方式之三:展示
学校可以定期由教研组或课题组以研究小组为单位,向其他教研组或教师群体展示各自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的实践、思考和成果。教学研究的展示虽然是一时的短期的,但展示前的准备工作却是大量的。
以教研组为例,教研组长要对本组成员进行展示前的分工落实,明确各人展示的任务和内容,而且要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展示的序列。比如围绕研究的课题,安排好活动策划者、课堂执教者、活动主持者、活动发言者、媒体宣传者、问题讨论者、成果收集者等等。
在展示活动中,展示小组的所有成员各尽所能、各显神通,专业能力会在展示的全过程中得到较好的培养和锻炼。
专家引领方式之一:讲座
在新课程改革中,专家引领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教师聆听专家讲座,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接受专家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对某些教育问题的见解,可以打开自己的教育视野,获得某些方面的教育启迪,促进教师在某些领域的深入思考,激发自己对教育问题的探究热情。
不同的专家,各自的研究领域不尽相同,学校在邀请某专家之前,应该对他的学术专长有所了解。具体的讲座内容可以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而定,然后“以题定人”,以充分发挥专家的学术优势和研究之长。
专家引领方式之二:对话
有些学校邀请一位专家来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让专家来校能够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和价值,除了安排专家作一个专题讲座或报告之外,还要充分动员部分骨干教师与他开展对话互动。围绕某些共同的话题,教师和专家共同畅谈各自的思考和观点,相互启发、补充和丰富。
假如教师聆听专家讲座是一种单向接受的话,那么与专家对话更多的则是双向的甚至多向的交流;假如“讲座”是专家对教师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浸润,那么“对话”则是专家与教师的思想启迪和智慧碰撞。能与专家充分对话的教师,肯定也是一个有思想有底蕴有内涵的优秀教师。
专家引领方式之三:诊断
教育专家对学校引领的作用和方式很多,除了上述的“讲座”和“对话”以外,还有对学校教育问题的“诊断”。
学校教师自主开展的教育科研必须与相关的教育专家“联姻”,最终才能结出丰硕的科研成果。校本研究中的一些重大课题,在开题、中期汇报和结题等重要研究阶段都应该聘请相关专家来校把脉会诊。通过专家对校本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思考、实践、成果等的阶段性诊断和鉴定,可以进一步提高校本研究的实效。
在开题阶段的专家诊断,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操作要点和策略等;
在中期汇报阶段的专家诊断,可以让我们了解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指明下阶段的研究方向和操作重点;
在结题阶段的专家诊断,能够帮助我们系统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帮助我们对课题研究的过程作理性的思考和价值的提升,有利于促进我们对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运用。
教师专业发展有两个推动力:
一是来自系统的推动力,包括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二是个体自身的推动力,受到教师生涯发展阶段和生活经验的影响。
任何一个专业一旦失去了专业性,就不能受到社会重视。
因此,专业发展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制定专业发展计划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自觉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自我设计专业发展,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