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土匪借粮

大家好,我们的大龙猫聊生活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在人们的概念中,土匪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以抢劫、勒索为生,是法律和秩序的破坏者。他们行为放荡,为所欲为,祸害百姓等等。在官府的描述中他们是十恶不赦之人,但有时候,他们对百姓的祸害却远远比不上官府。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个土匪借粮的故事。

话说明朝末年,河南府有个叫墩头峪的靠山庄子,一百户人家,五百余庄民。庄内有个潘员外,大名潘宜山,年过六旬,是这个庄子的庄主,也是族长。

潘家祖上也是农家,靠着几代人辛苦打拼,才攒下这偌大家业。所谓“皇权不下乡”,庄内大小事务都由潘宜山做主,员外仁义,几十年来都庇护着这些庄民。在那个风雨飘摇、时局动荡的年代,墩头屿的庄民都能吃得饱饭,对潘员外很是尊敬。

当时山中有个地方叫二狼沟,此地盘踞着一股土匪,有一百多人,匪首姓赵。早年间为非作歹,打家劫舍,后来山寨中去了一个落第秀才,不久后便立下三个规矩:“一不抢贫弱、二不抢妻女、三不抢赈灾。”打那之后,这伙儿土匪变了,专抢官员官府,对待周围的大户抢粮索粮,也是家有十石抢五石,绝不抢光,当地人给匪首送了个绰号,叫“赵三不”。

官府曾经召集兵丁剿过这伙土匪好几次,全都无功而返。但每次剿匪时官兵对百姓祸害得倒是不轻,抢粮、抢钱、抢女人,比土匪还恶。

从崇祯十年到崇祯十二年,连续三年大旱,庄稼几乎颗粒无收,死难者、逃荒者不计其数。潘员外打开自家粮仓周济庄民,使得墩头屿的庄民没有饿死或逃荒者,庄民们都感激潘员外恩情。

谁知官府不仅不赈济灾民,还打着平乱的旗号到处索粮。这年夏,当地平叛军队闯进墩头屿,抢走了潘员外家所有存粮,潘员外想着全庄人因此可能全部饿死,心如刀绞。几经思索后,潘员外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向二狼沟的土匪借粮。次日一早,潘员外带着管家潘兴悄悄进了山,

山口哨匪,将潘员外黑纱遮眼带到山寨议事厅。潘员外见到匪首赵三不,上前行了个大礼,说道:“在下是墩头屿的庄主潘宜山,此次前来是有求于赵当家。当下三年大旱,庄民无米下锅,我潘宜山厚着这张老脸,求赵当家借粮让庄民度过危机,待他年天好粮食丰收,必当加倍偿还。其实庄民丰收也是赵当家之福,如果没了庄民种地打粮,赵当家也会失去粮源,这无异于杀鸡取卵。还请赵当家仁慈。”

听完潘员外来意,赵三不和一众土匪忍不住大笑:古往今来,只听说土匪向农家抢粮借粮的,却从来没听说土匪借粮给农家。潘员外见状心中一凉,看来此次是白来了。潘员外再三恳求,赵三不都未同意,无奈之下,只得带着管家回了家。

次日深夜,正当潘员外发愁时,忽听得敲门声。开门一看,吓了一跳,见门口站着十几个人,这些人身后停着十辆马车,车上放的不知道是什么。

还未等潘员外开口,为首一人说道:“我等是二狼沟的,奉大当家之命给潘员外送粮,还有这封信,待我等走后你再拆看。”说完掏出信交给潘员外。潘员外喜出望外,跪下谢恩,带头人赶紧把他扶起,然后吩咐手下搬粮。

土匪走后,潘员外拆开书信,见上面只写着几行字“多年之恩,今日回报;送粮之事,不可外传;集中熬粥,切忌烟囱冒烟。”后面的两句潘员外明白什么意思,只是第一句“多年之恩,今日回报”却想不明白。

次日一早,潘员外让下人将其中四车辆单独存放,留作粮种,希望入秋前能降雨。随后召集各家家主到祠堂议事。商议后,潘员外在祠堂内支了几口大锅,安排村民在山间地头挖野菜,每日早晚各熬几锅菜粥。就这样,村里人总算熬了下来。

这年初秋,老天开了眼,下了两场雨。雨后,潘员外安排庄民播种。这年冬,连下了几场大雪。庄里人都开心不已,瑞雪兆丰年,来年肯定是个大丰收。

第二年果然是丰年,麦子堆成了山。潘员外亲自挑选了二十车好粮,送到二狼沟山口,但土匪只收了十车粮,其余十车坚决不收。潘员外心中感激,便拉了一车好酒,专程上山感谢。

赵三不备了酒肉招待,席间潘员外问起一年前书信上报恩之事。此时,坐在赵三不身旁一人抱拳道:“员外还记得小生否。”潘员外见此人三十开外,虽满脸风霜,但也依稀看得出几分文人气质。

“老朽眼拙,年迈糊涂,记不起来了。”潘员外满脸歉意说道。

此人一拱手,说道:“十五年前,有一落魄书生赴京赶考,病倒在墩头屿庄外,员外仁善,将秀才救活,还资助秀才百两纹银赴京,现在想起了吧。”潘员外思虑片刻,一拍额头惊叹道:“想起了,你是陆……陆文谦,陆公子。”

“正是在下,当年亏得员外善心,再下捡得一命。当日赴京后考取了功名,做得几年小官,怎奈我生性耿直,被同僚陷害,下入大牢。我心有不甘,一怒之下便越了狱,逃入这山中做了匪。”

潘员外听完唏嘘不已,此后,潘员外和二狼沟互有来往。两年后,二狼沟的土匪出了山,不知所踪。又过了几年,大明这座大山轰然倒塌。

编后语:

乱世之时,人无好坏,官不是官,匪不是匪。

潘员外一生仁义,竭尽全力护着族人、护着庄民,这份大义,羞煞了朝廷。

陆文谦虽然是匪,但为土匪定下“三不”,又送粮相助庄民,这份大义,又羞煞了多少父母官啊!

心存良善,仗义相助,民族的传统在潘员外和陆文谦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0)

相关推荐

  • 4000鬼子进山扫荡,半个月未抢走1颗粮,原来碰上“保险窑”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地道战是抗战时期在冀中平原上利用地道打击日寇的著名作战方式,由于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电影<地道战>而家喻户晓.其实,在临近冀中的太 ...

  • 敬端阳:义侠刘大鹏 (十二 )

    义侠刘大鹏 敬端阳 十二 1909年春,刘大鹏秘密回到家乡,家人团聚,抱头而泣.经打听,先前由他自己组建的保境安民自卫队早已解散,众弟子也各散五方,难以自保.地方上官匪勾结,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社会一 ...

  • 特约作家:焦生毅 | 洪家沟与白狼洞

    投稿微信 18634239199 18635268668 ⿻投稿原则:1.原创.2.首发.3.非一稿多投.4.投稿前,必须添加主编微信18634239199.5.投稿前,必须关注公众号"魅力 ...

  • 【小说月报】夏玉琦:一只翡翠镯子(下)

    [中篇小说] 作者简介:夏玉琦,男,河北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著有<夏玉琦文集><小草诗歌集><铭济堂记><明朝那些家事国事儿><铭济堂 ...

  • 【行走在乾县之修订版】峰阳镇

    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3.历史传说 (2)窦氏双烈 乾县峰阳镇窦村,北枕巍峨高耸的五峰山,南望奔腾蜿蜒的杨家河,村里古树环绕,村外台塬如阶.从唐朝至今,这里一直流传着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 据新.旧&l ...

  • 湘西匪首姚大榜,为何能够为祸地方数十年,最后又是怎么覆灭的呢

    看过<乌龙山剿匪记>的小伙伴们,一定会对电视剧中那个奸诈狡猾.凶恶残暴的大土匪头子--田大榜,印象深刻. 而田大榜这个人,其实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此人名叫姚大榜,现实中的他比电视剧中的田大 ...

  • 毛颖:军号(23)上|剧本

    毛颖:军号(23)上|剧本 文/毛颖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23-24 三团驻地·日·外 有限的队伍整齐排列,二营长辅导训练,一营长叫来不少当地群众围观,指指点点. 23-25 山地树林·日·外 猛 ...

  • 民间故事——方丈借粮

    从唐太宗赐封少林寺以后,少林寺的方丈和尚由朝中派遣,一任三年.三年后另遣派新方丈 来接任.到了宋朝,这个制度被打乱了.有时候朝廷派遣方丈,有时候寺中推选方丈,任期可长 可短,也不一定是三年时间了. 传 ...

  • 民间故事:借人告状,试卷变状纸,到底有多冤?

    明朝弘历年间(1488-1505年),临江府发生了一桩怪事.坊间传闻,举人张德佑进京赶考,高中榜首.当皇上看到他的试卷后,龙颜大怒.人们纷纷猜测,张德佑的脑袋肯定要搬家,谁知皇上偏偏要想将他留京任用. ...

  • 民间故事:借运气

    民间故事:借运气

  • 民间故事—土匪李水娃

    原创常枫 秦岭鬼话 昨天 民国时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匪患蜂起,土匪疯狂抢掠.杀人放火,弄得鸡飞狗跳,"农民不安,商旅裹足",几乎到了无时无匪.无地无匪的程度,尤以二 ...

  • 民间故事道士借和尚宝贝,脚夫千里一扁担

    古时候,有个小伙子名叫王成,父母双亡,为了生活在码头上给人跑腿当苦力,养家糊口. 这一天,王成忙乎了一天,刚准备回家,只听有人将他喊住. 王成回头一看,一个仙风道骨的老道士,身着青色道袍,眼光炯炯有神 ...

  • 民间故事   道士借和尚宝贝,脚夫千里一扁担

    古时候,有个小伙子名叫王成,父母双亡,为了生活在码头上给人跑腿当苦力,养家糊口. 这一天,王成忙乎了一天,刚准备回家,只听有人将他喊住. 王成回头一看,一个仙风道骨的老道士,身着青色道袍,眼光炯炯有神 ...

  • 民间故事:借鬼命

    清朝康熙年间,山西有个书生名叫李康永,为人善良,心肠很好,经常帮助他人,在当地的人缘非常不错. 这年冬天的一个清晨,李康永出门扫雪,忽然发现街头躺着一个老道士,道士的身体被大雪覆盖,已经被冻得失去了知 ...

  • 民间故事:借种

    古时候,登文县的富商叶员外为自己的儿子叶子安娶了号称第一美人的李婉娘为妻,得意不已.谁知三年过去了,婉娘一直没有怀上身孕. 叶员外和叶太太都很着急,他们只有叶子安一个儿子.可叶子安只喜欢吟诗作对,死活 ...

  • 民间故事:借画还魂惩恶人

    古时有个姓贺的书生,父母早亡,由城南黄龙寺的觉慧大师抚养长大.后来,觉慧大师圆寂,黄龙寺又因大火被烧毁,贺生只好在江边搭间草屋,靠卖画勉强度日.贺生的画虽好,但时运不济,常常入不敷出.无奈之下,他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