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广州人的清明祭奠路……
导读
清明时节,
祭奠先祖是永远不变的主题,
现在如此,百年前也如此。
不过,那时广州的祭奠,
更为艰难、更需努力;
请看《广州旧闻》之梳理……
大北门外的墓地,也即现在的流花地区。远处就是五层楼。五层楼傍边就是观音寺,也是人们把越秀山称为观音山的由头。近处即为穆斯林墓地以及其他墓地。
历年清明节军警都大批出动
1924年的清明节是公历4月5日,但正清日还没到,广州市当局就开始紧张起来。广州市公安局给骑巡队四区三分署和七区一分署下令,要求多派警队巡逻防卫,并由分队长亲自督率。
1926年国民政府命令第五军军长李福林派兵保护省墓。清明之际,近郊区防务问题很突出,要求第五军军长李福林迅速派兵前往巡防。
到了1927年的清明节,广州市公安局长邓彦华先是致函第五军军长李福林派出队伍到郊外保护,接着还决定每天加派保安队一队侦缉20名,近郊各警区也都派出武警轮流值班。
1928年4月,番禺县及该处民团4支游击队、第25师74团3营3个连、南海县游击及该处民团、广州市公安局3个保安队等为了清明节也全都外出驻防。
1929年清明,广州河南的第1师第1补充团所辖机枪连全部人马、警卫队第二大队,广州河北除公安局外番禺县兵营第2连、沙河龙眼堡警卫队等都出动。
除了军队、警察等官方正规力量外,民团等也被组织起来。
甚至不止于广州,广东范围内都是如此。比如1927年,驻防佛山的第五军、市厅保安队、佛山市市民团、四区农会、农民自卫军等也大批出动,只为保得佛山清明节安全。
军警为啥要保护?
其实在那个年代,几乎每年清明节都如此兴师动众,为何这样?主要是维持治安,保护扫墓者人身安全和坟场安全。
首先是保护社会各界前往扫墓的行人。那年代各方势力在广州混战,盗贼四起,绑架勒索撕票的事常有发生,而广州市民的墓地很多都在郊外,市民待在市中心尚且不安全,一到郊外扫墓,劫匪盗贼更是会大肆作案,当局一路保护人们扫墓是不得不为之。
1926年报道说,每到清明之际,家家都要扫墓,但是郊原十里,年年有盗匪出现,“孤稍具资产者,相戎裹足”,去年清明,盗匪掳掠走西关一家大户人家在五龙谷后,影响巨大。所以很多人家不敢前往扫墓。
其次是保护坟场。一部分是无意的破坏,1927年东门马路旁各岗,常有建筑工人把坟土都挖了出来,暴棺露骨;还有的是为求财而盗窃,那时候很多盗贼在坟场里盗挖盗取石碑、石界、拜桌、后土等拿去变卖,坟山公所为打击这种行为,还悬赏2元到40元不等的花红,奖励举报和缉拿盗贼者。
1930年,经过调查发现,经常有一种山匪,专门盗墓。所以坟山公所发出通知:一是拿获毁坟山匪者,每名赏给花红银四十元,拿货从犯者,赏给20元;二是拿获在坟场偷崛石牌、拜桌者,赏银十元;三是查获盗匪的住处或者销售石牌、拜桌等物品,并抓获销售者的,每人赏银十元。
驻防的军警除巡逻外,还会搜查扫墓的行人,凡是扫墓归来的人,所有装载祭品的食盒、包冥纸的包袱等都需要一一进行检查,尤其是对乘坐人力车的,细致到连车垫也细细搜查。
需要保护的重灾区在哪里?
由于连年出动军警保护扫墓的市民,广州当局都有了经验,常常在盗匪出没的重灾区布防,而当时的这些重灾区在如今,有的甚至算得上市中心了。
大北门外的就是墓地集中地点,也就是现在解放北路、广州火车站附近一带。图中的双山寺就是一个重要的停尸点。
小北门外,也有很多墓地,图中的江西义庄,就是江西籍人的停尸点,现在省公安厅附近。
东门外也以后很多墓地。比如现在的天河体育中心,就有很多墓地。
百年前,白云山上到处是墓地。
首要保护小北、大北、东郊、盘福等市民们上坟往来的要道。
当时小北门外如白云山一带,大北门外如三家店、黄婆洞、萧岗一带,大东门外如银锭塘、三宝墟、黄京塘及榕树头、洞旗一带都是市民上坟的交通要道,因此小北门外一带的安保力量驻扎在白云山各寺内。
大北门外的驻扎在棠下、潘家祠(现在的柯子岭附近)、萧岗口、仙李山房茶亭内(现在的广州市火车站一带);
大东门外沙河、银锭塘、三宝墟一带的安保力量驻扎在风门坳茶亭内,大东门外洞旗口一带的安保力量则驻扎在榕树头村口、黄京塘村口等处。
除此外还要保护附郭山场坟场的各个地点,如上下塘、唐帽、鹿鸣、凤凰一带,以及三元里一带地方。
1926年,第五军派士兵驻守北郊,党军也调派部队保护,其余各个乡的乡团、公安局特派警察等均在各个村落之间,所以情况有所改观。
1930年的4月5日,各个军警机关都派兵前往保护,宪兵司令部派兵保护广九路一代,郊区的恩洲一带,也加派警卫巡逻。另外南番两县,也于当日派出县兵分别保护。
本市郊,墓地大多在小北、沙河、三元里、萧岗一带,番禺和南海都派出军警把守。
保护期限长达一月
按照粤俗习惯,市民清明节一个月内都可以上坟,因此,那时候的军警保护时间常常长达一月。比如高田山、大旱山、三宝山、下浪山、大只坟、牛屎坳、二王楼、大陂、三宝墟、榕树头、沙河、萧岗、棠下、黄婆洞、五雷岭一带,会驻防1个月之久,相对安全的地方驻扎时间则稍微短一点,如大东门外及大北门外的路线一般驻防10天左右。
1930年,南海县发出布告说,4、5、6三日,每天上午六点至下午六点,各个路口均有军警在保护。
另外番禺县长陈樾,在3日就开始派兵到江夏、萧岗、长湴、龙洞堡、上下员岗、榕树头、岑村、凤鸣约等地,从本月5日到4月14日,排各兵种保护。
但有时也不免遇到军队调防之类的事情,在此种情况下,市民只能赶在安保撤防之前抓紧时间扫墓祭拜。
1928年的清明节,坟山公所就专门对市民发出公告,告知军队已经调防离开,虽然现在还有各乡团四处分布巡逻,但多半只会持续三数日,所以亲属们要到远处祭扫,需在清明3日内前往才较放心。
1块坟穴1元登记费
说完了军警保护市民上坟的事,再说说那个年代清明扫墓时的众生百相。
1924年,为了杜绝侵占墓地产生争讼,奉大元帅孙中山之命令,在4月1日成立了广东坟山登记总局,并于4月8日开始受理申请,规定每坟地一穴,缴登记费1元,逾期不申请加征费用,当局作出了这样的承诺:只要一经登记,将永久予以保护。
当时墓穴确实有被侵占的风险,当年北门口的山岗,有几处被置业公司承领,用来开辟新事业,原本葬在此处的各坟墓,全都被挖掘出来。
清明当天中午,有妇女带着幼孩准备到北门外的象岗祭拜,谁知到了之后发现已经面目全非,只见累累烂泥,骸骨碑志全都不见踪影,不由得放声痛哭良久才离去。
生意人好时光 炒粉店座无虚席
按照国民政府公布的核定假期表,清明节按惯例是休假1天,当然其实主要针对的是法院、各学校、团体、海关、邮局等“公家”单位,普通老百姓时间更为自由,所以老广们对行清扫墓一直颇为积极。
1927年清明,正好赶上连日来下大雨,路上的泥泞都没过了膝盖,汽车行人都颇为狼狈,但大北、小北、东沙马路各处扫墓者成群结队,拥挤异常,11点时形成了人流最高峰,而且为了避雨,沙河一带的茶亭、炒粉店一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常。实际上每年清明节郊外的各茶亭炒粉店,从早晨到晚上都是座无虚席,应接不暇,已经成了一道独特景观。
1928年则赶上了好天气,当天风和日丽,踏青、省墓的士女络绎不绝,东郊的汽车、马车被租赁一空,即便是人力车也提高了租费,沿途花贩们陈列着花篮、花球、花圈叫卖,一路上花香扑鼻。
普通商民则忙着乘清明节挣钱,有的肩上挑着饼果等物到郊外售卖,船行、车行、祭品行等的生意更是利市3倍。
1936年,很多有钱人家雇佣马车或者轿代步,广三路和广九路分别加开一次,广番花公路也出现拥堵现象,而野鸡汽车更是坐地起价,至少也需要6/7元一趟。每辆汽车一天就可以获利30多元。
政治人物乘机公祭
政治人物们也乘此机会作一把“秀”,悼念先贤。比如1929年清明,在广州举行了公祭。“南天王”陈济棠公祭1922年去世的著名将领邓仲元,海军司令陈策甚至进行海军布防,以便公祭“通济”、“江大”两艘为国殉难的军舰。
加开广九、广三列车
进入1930年代,政局相对稳定,军警保护的消息逐渐减少。与之相适应的是,每到清明时刻,加开列车的消息不断出现。
踏青的好时刻
1930年之后,广州市进入相对平稳时期,这个时候,广州人开始享受踏青好时光。
比如那个时候东山、河南、西关各家族都率领家族前往大北、流花桥,小北外,“行人磨肩擦背、络绎不绝”。广州市立贫民教养院等都准备了很多祭品,沿着沙河出北郊,到望岗、四马岗等地方已经销售一空。
另外,清明节日,外出踏青的人也很多,主要集中在白云山一带。郑仙翁祠和百步梯一带,今年修饰一新,也设有护栏,行人如蛇形。只不过这天下午大雨,踏青者不得不避雨到寺庙中,晚上才回到家里。
感谢微博“广州历史脉络”对本推文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