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害虫是可行的

【明辨是非】 王延静是山东枣庄市山亭区思源家庭农场的农场主,近年来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生态农业实践。他将笔者提出的“以自然之力恢复”理念用在退化农田生态系统恢复中,并取得了成功。自然恢复在草原、森林、荒漠、湿地、海洋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中,被实践证明是最有效的做法,已在全国普遍推广,但对于人工干扰严重的农业生态系统,这个办法是否可行?笔者也是没有底气的。王总的实验成功,验证了这一理论同样是可以用于农业生态系统管理的。王总是在他家的七八十亩地进行实验的,涉及果树、主粮、蔬菜、中草药等,所用的办法就是笔者团队长期坚持的“六不用”,即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激素、转基因种子。六不用后,用什么样的技术呢?那就是环境友好的生态技术,这样的技术非常多,其中最关键的技术是恢复生态平衡。这里介绍的是王总总结的科学的生物防治技术,他提出的“目前的生物防治大多强调释放一种天敌来控制一个害虫,一放了之,是农药植保思维的延续”观点非常新颖,值得学院派专家认真考虑;他们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成功虫害爆发,在不与物种对抗前提下,实现害虫不害、杂草不杂。

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害虫是可行的

王延静

山东枣庄市山亭区思源家庭农场

生物防治在全球蓬勃发展,国内也做了大量研究,开发了众多天敌昆虫和菌剂,在农业、林业、草业等许多领域开始应用。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传统的生物防治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该技术推广。具体表现在:①生物防治依然延续西方农药植保思维,投放天敌昆虫的目的还是灭杀;②没有考虑天敌昆虫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自繁自育对环境的需求,不能持续控制虫害,需要不断投放天敌,增加了成本;③以单一天敌昆虫来防治某个害虫,如用瓢虫来防治蚜虫,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④生物防治拿不出确实彻底生物防治成功案例,缺乏可信度,推广就有难度。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我们在枣庄山亭区进行了改进实验,其理论基础是:植物和昆虫存在共生共存关系,是亿万年共同进化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制约、共存共荣、缺一不可。所谓的“害虫”和所谓的“益虫”是人根据自己喜好划分的,所谓的“害虫”在可控的范围内是益虫。例如,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老师团队做了一个实验,模拟害虫啃食,有意去除部分玉米叶片,对产量影响并不大最高,植物存在补偿生长能力;他们不打农药,用物理+生物方法替代化学方法,连续15年没有出现因害虫造成的减产,反而产量高于农户用化学对抗的结果,害虫这个物种还在,但其种群被益虫益鸟控制,已经不能成灾。从这里看出,以消灭一个物种为目的的防治是不可取的,把所谓的害虫,放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去考虑,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利用物种之间的关系,压制目标物种规模,这才是通常的所谓虫害管理。

生物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的生物防治大多强调释放一种天敌来控制一个害虫,一放了之,是农药植保思维的延续。生物防治涉及各种天敌昆虫的越冬地保护、栖息环境生成、繁育条件的嵌入等。我们挖掘了生产系统中自由的天敌昆虫潜力,实施昆虫越冬地保护,果园采取不冬耕做法,人为释放天敌昆虫增加天敌昆虫基数,有栖息环境,繁育条件好,天敌不停繁育下去,形成生态平衡,就不需要每年释放天敌了。

生物多样性在生物防治中有重要作用。没有所谓的“害虫”,哪来的所谓“益虫”。种植多样性的经济植物,再有意保留田间地头的杂草,可以实现生物多样性,利用生物多样性、天敌昆虫多样性可以达到生态平衡不用农药的目的。而利用单一天敌昆虫就可以达到生态平衡,实现不用农药的目的是非常困难的。利用瓢虫防治蚜虫、螳螂防治害虫。根据我们多年观察,瓢虫会把卵产在离有蚜虫的叶片有一定距离的叶片上,瓢虫会有意留一些蚜虫让它繁殖,等蚜虫扩散到瓢虫卵叶片的时候,恰是小瓢虫孵化出来的时间,所以仅仅利用瓢虫来控制蚜虫需要一个漫长的等待,甚至会出现大量瓢虫和蚜虫共存的现象,这种生物防治属于失败的范围。

生物防治需要有多样化的蚜虫天敌如蚜茧蜂、食蚜蝇、草蛉等。瓢虫也是很聪明的,它们在瓢虫种群内部产多少卵是有“考虑”的,它们需要确保下一代繁殖需要的食物;蚜茧蜂寄生蚜虫也会有意区别避免重复寄生,而不同的天敌之间就是竞争关系;蚜茧蜂不会因为有瓢虫卵而影响寄生,草蛉幼虫也不可能因为有瓢虫卵和被蚜茧蜂寄生的僵尸蚜而放弃采食,只有这些天敌昆虫生存形成竞争关系,才可能把所谓的“害虫”控制在有虫无害的程度。我们曾经拍到被蚜茧蜂100%寄生的蚜虫,那应该是蚜茧蜂寄生了个体比较大的蚜虫,其它天敌昆虫采食了其它蚜虫。我们的果园或农田,因为天敌具有多样性,形成了生存竞争关系,所以桃树的生物防治很成功,几年过去了,不打农药控制了害虫。

总之,生物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只靠一种天敌昆虫就形成生态平衡的做法是不现实的。那种只释放天敌昆虫,而不考虑天敌生存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都是不科学的生物防治体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