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之战——关陇集团诞生的前夜
谁也没有想到邙山战役的大败,竟然成为了一个伟大历史运动的起点。
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北魏尽管在冯太后、孝文帝苦心推行的华夏帝国建设下有所强大,但最终也在来自鲜卑内部反扑的“六镇之乱”“河阴之变”下烟消云散。盛极一时的北魏也由此分裂为分别由高欢掌权的东魏和宇文泰掌权的西魏。
公元543年,由于高欢之子高澄的贪婪好色,深感侮辱的高仲密毅然决然地投奔了西魏宇文泰,将虎牢关拱手相让。宇文泰大喜过望也因此进兵洛阳,从而引发了双方的又一次大战—邙山之战。然而,尽管前期顺风顺水,但在高欢领兵强渡黄河发动反攻后,面对彭欢、尉兴庆等人的强烈攻势,西魏军队大败,连宇文泰也差点因此丢掉了性命。
所幸,此时东魏诸将已无战意,高欢也就顺从意见班师回朝。仓皇逃回关内的宇文泰面对自己亲手从边疆带来的精锐部队的尽数丧失的局面,气馁的同时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与东魏抗衡?
不同于胡汉混居、坞堡林立、自然环境已遭巨大破坏的关中地区,高欢所控制的东魏占据了华北平原等北魏的精华部分,不论是国力还是人口数量都远在西魏之上。思来想去的宇文泰决定既然无法改变客观存在的状况,那么就改变主观能够决定的国家制度!
为抗衡东魏,宇文泰首创府兵制,并以八柱国(宇文泰和当时西魏皇帝各为一柱国属于虚设,六柱国统领十二大将军)、十二大将军统领全军,建立起了强劲的府兵制度,但如果仅仅是这还远远不够。邙山之战后,宇文泰从边疆带来的武川老卒已经损失殆尽,就地征募也不得不面对豪强地主以坞堡的形式占据了大量人口,建立田庄经济的问题。深思熟虑后的宇文泰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打破胡汉军民之分。
西晋末年,王室内乱、实力大衰。以匈奴、鲜卑、羌等为代表的周边少数民族相继入侵中原,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割据政权,但在趁机在西晋的尸骸上重生的匈奴、鲜卑等族未尝没有对麾下的汉民心生忌惮,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刘渊以自己心目中的巨人“汉”为国号。不约而同的,但凡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往往采用以汉民为农,部落子弟为兵的形式限制麾下汉民的势力。
而宇文泰为拉拢关中地区的豪强势力选择率先打破胡汉军民之分,将北镇势力与关陇豪族相结合,使得原本独立的汉民地主豪强武装与西魏的正规军相结合,从而诞生了日后横扫天下的隋唐军队的雏形—西魏府兵。也正是军事上的让步让宇文泰意识到了汉民庞大潜力,不得已在关中本位政策下,将朝廷内部的参政资格以及十二大将军、柱国将军也先后向麾下汉民开放,后世著名的隋文帝杨坚就曾当任宇文泰推翻西魏所建立的北周政权的柱国大将军。
就这样,在宇文泰的推动下,一个融合胡汉军民的庞大政治军事集团—关陇集团开始逐渐形成。北周和隋也在它的帮助下相继灭亡北齐和南朝,统一了分裂数百年的华夏大地。但它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盛极一时的关陇集团依旧在之后隋唐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