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高英培没说过这段相声该多好!马志明传神演绎,而他满是硬伤! 2024-06-19 07:36:29 题外话:相声迷短视频已正式营业,抖音搜索 xiangshengmi,想看小姐姐聊相声的可以立刻下手啦~ 通常情况下,相声演员的舞台气质和艺术风格是相对固定的,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哪些段子能说,哪些不能说。举个例子,苏文茂先生的舞台形象儒雅大方,满身的书卷气。这样的艺术气质决定了他使文哏类传统活能驾轻就熟,也更能让观众信服。假如硬是让他演《拉洋片》《反七口》《牛头轿》这类打哏、伦理哏的段子,众位不妨脑补一下,其演出效果可想而知,必定是不伦不类。“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道理同样适用于相声表演。一旦逆势而为,结果往往难尽如人意。相声爱好者提到高英培总能在脑子里蹦出两个字——火爆!高先生直爽豪迈的性格对其相声表演起到了积极作用。正因如此,他在塑造“万能胶”、“石厂长”、“二个他爸爸”等角色时才能得心应手。然而,高先生晚年与爱徒孟凡贵搭档时却真的说过一段“不合身”的相声。如今这段相声已经很少有人再提起,而它也终究不会成为高英培的代表作。这段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问世的创编相声《犹豫症》。老听户可能说了,这不是马志明的作品吗?没错,他和黄族民当年确实说过这段,并且少马将一个做事优柔寡断,拿不准主意的小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两者对比之下,高英培先生演绎的版本,硬伤则一览无余。其一,演员与角色不符。前面提到了,高先生留给观众的印象素来是直爽热情,说话干脆利索。《犹豫症》这段相声需要演员塑造的人物恰恰与他本人的性格特征截然相反。即便演员已经想方设法去表现出犹豫不决的特点,但观众心目中的高英培早已形成刻板印象。突然间的刻意转变,应该很少有人能接受并认同。其二,演员对作品认知不全面。马志明在处理这个作品时,对人物的定位是自己有犹豫症,但不自知。因为遇事犹豫不决,凡事都得研究研究,反而误打误撞每次都因祸得福,无形中增加了喜剧效果。底包袱“那我还得再研究研究”,再次点明了人物性格,将讽刺的力度发挥到了极致。反观高先生开场上来就承认了自己没主意,按理说接下来该展开介绍因为犹豫的毛病耽误了什么事,造成什么影响吧?事实上并没有,除了在食堂买饭没买着,最后只能吃馒头蘸醋外,其他都是好事。这就让观众疑惑了,到底犹豫症是好还是坏?另外,由始至终段子里的人物都承认自己嘀嘀咕咕。但到了底包袱的铺垫时,当着厂里同事发言又矢口否认,最后让食堂李师傅点出来他爱犹豫的毛病。这样一来,演员塑造的人物就变得前后不统一了。其三,外插花包袱影响表演节奏。在高英培师徒合作的《犹豫症》里,捧逗两位演员都使了大量外插花的包袱。然而,这些小碎包袱不仅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反倒让表演显得拖泥带水。举几个例子,垫话部分有句重要的台词“男的没主意受一辈子穷,女的没主意受一辈子穷”。本来就是起铺垫作用的一句话,为的是引出“爱犹豫”的主题。可演员却硬要从谁说的这句话上面找包袱,反复拿“高尔基”、“高尔汤”、“高尔鸡汤”做文章,而这和主题没有半点关系。再有,说到“我父亲和我岳父过生日”时,又围绕七十三、八十四两个坎儿找包袱。诸如此类拖沓的处理对讽刺“爱犹豫”起不到任何作用。高英培先生形象定位决定了他不适合塑造这种人物,更不适合表演这类题材的相声作品。没有取舍,刻意为之的结果只能留下不完美的遗憾。 赞 (0) 相关推荐 马三立贵为相声界的泰斗,为什么他的徒弟却都没有得到他的真传 曾和几位相声演员聊天,谈到马三立先生的艺术.他们认为,三爷的东西,可以听,但却学不来.意思就是说,自己内功不到家,就算学会了六脉神剑和降龙十八掌的所有招式,也成不了江湖高手. 而马三立先生的几位高徒, ... 听这俩人侃大山笑得肚子疼,孙建弘接不住,郭德纲趁机说了段相声 听这俩人侃大山笑得肚子疼,孙建弘接不住,郭德纲趁机说了段相声 张鹤伦“碰瓷”杨九郎,这段相声让我笑的不行了 张鹤伦“碰瓷”杨九郎,这段相声让我笑的不行了 张鹤伦相声《金龟次郎》这段相声太污了,包袱一个接一个 张鹤伦相声《金龟次郎》这段相声太污了,包袱一个接一个 一直想要的解压神器,没想到用一段丝带就搞定,效果太棒了 一直想要的解压神器,没想到用一段丝带就搞定,效果太棒了 晚会:岳云鹏最逗一段相声,爆料孙越家有聚宝盆,看他怎么讲! 晚会:岳云鹏最逗一段相声,爆料孙越家有聚宝盆,看他怎么讲! 岳云鹏《最亲的人》太火了,春晚一群歌手愣是没干过这个说相声的 岳云鹏《最亲的人》太火了,春晚一群歌手愣是没干过这个说相声的 谁说京剧不好听?那是你没听过这段,连续循环 谁说京剧不好听?那是你没听过这段,连续循环 成为高手的前夜,如何度过还没成果的这段时间? 打破幻想,逆势成长 今天文章的关键词"积累" 成为高手的前夜,写给还没看到自己成果的你-我-他: 马云有一句话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 但是绝大多数人死 ... 这段相声讽刺的太对了,值得一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