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黄庭坚师徒的“毛笔之争” 2024-06-15 22:10:41 北宋崇尚唐文化,但在潜移默化间,宋人的文化已在变革,比如毛笔,便有从诸葛鸡距笔变革到散卓无心笔,这两种笔的变革战,在苏轼、黄庭坚这对师徒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鸡距笔,短锋,因其形制似鸡爪后面突出的距,故称鸡距笔,以其笔锋短小犀利著称。枣枣核笔,一改鸡距笔硬毫短锋的特点,以长锋著称,且简化了三副笔的制作工序,为宋代流行的一款毛笔。明人娄坚《学古绪言》卷二十:“宋时笔工称宣城诸葛,然苏、黄之论似微不同。”然而,他们的差异不是娄坚所称的“微不同”,而是迥异。【苏、黄与诸葛笔】苏轼:“唯诸葛氏独守旧法,此又可喜也。”苏轼十分崇尚诸葛笔,认为诸葛笔仍能沿袭唐制,毫健心圆,评价极高。以至于流放岭南后回都城,偶然在叔静家用到诸葛笔,喜不自胜,不仅称赞诸葛笔含蓄内敛,“乃尔蕴藉耶”,还认为这是流放归来的大喜事:“今日于叔静家饮官法酒,烹团茶,烧衙香,用诸葛笔,皆北归喜事。”经典老款【山松】仿宋代诸葛笔制式狼毫笔(点击图片了解详情)诸葛笔自魏晋以来就已经闻名天下,讲究古法的传承,唐代的鸡距笔便是诸葛家族的典型制作,宋代又称为“三副笔”。苏轼在《笔说》中,先是贬低了一下当时已被宋人喜爱的散卓笔,然后极力赞美诸葛笔遵循古制的好处,一抑一扬间,足见他对诸葛笔的喜爱程度。黄庭坚:“试提笔去纸数寸书,诸葛笔败矣。”相比于苏轼的极尽赞美,黄庭坚对诸葛笔的评价就很客观。他认为,如果写小字那诸葛笔真的十分精妙,但是,如果用来写大字,那就差强人意了。一句“诸葛笔败矣“,充分说明了,在他心里,古法制作的诸葛笔,也不过尔尔。此处,黄庭坚暗指苏轼过于依赖诸葛笔,这恰恰体现了二人择笔及书法观点的差异。后来,黄庭坚曾明确指出苏轼择笔的缺陷。他在《跋东坡论笔》里说,东坡先生喜欢用宣城的诸葛笔,认为它的做工比别处好很多,每次写字用诸葛笔都要赞上一赞,看我用枣核笔,必然要嘲讽于我,认为这不过是利用了世人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但是,东坡先生不善双钩悬腕,所以,他的说法并未得到书家们的响应。作为徒弟,这样直接评论师父,可见当时师徒笔战甚是“激烈”。【苏、黄与散卓笔】苏轼:“妄出新意,形制诡异”对于诸葛笔的态度,苏、黄可谓同中有异,差异主要在于书写的表现力上。但是,对于新兴的散卓笔,两人的意见却大相径庭。苏轼认为新兴的散卓笔为时人好奇尚异的产物,锋软无心,形制怪异,没有实用价值。对于黄庭坚爱用的散卓笔,苏轼形象地批评为“如著盐曲蟮,诘曲纸上”。而黄庭坚所用的枣核散卓笔,苏轼也常常讥笑说“今人但好奇尚异,而无入用之实”。经典老款【水棹】仿宋代散卓笔制式狼毫笔(点击图片了解详情)由此可见,苏、黄二人对毛笔取向差异很大,黄庭坚也不服苏轼的批评,依旧我行我素。事实上,当时使用散卓笔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苏轼在流放八年后回到中原,发现士大夫都用散卓笔写字:“买笔于市,皆散软一律。”这大概是苏轼没有预料到的。黄庭坚:“作无心散卓,小大皆可人意。”与苏轼恰恰相反,黄庭坚对散卓笔赞赏不已。当苏轼批评他用的散卓笔时,黄庭坚自我解嘲说:“此徐偃笔也。有筋无骨, 真可谓名不虚得。”这段诙谐的答语说明黄庭坚用的散卓笔瘦长且虚锋,较为柔软。黄庭坚喜欢用的无心枣核笔属于散卓笔,尽管制作散卓笔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但许多笔工的技术并不成熟。黄庭坚推崇诸葛高、李展、侍其瑛等少数笔工,称赞他们的毛笔婉转自如、选毫精到。黄庭坚尤为推崇秀才侍其瑛的枣心笔,认为含墨能力强且圆健。黄庭坚还指出制作无心散卓笔难度大,关键在于心灵手巧。黄庭坚 行书《惟清道人帖》页此外,除了推崇新兴的散卓笔,黄庭坚还尝试使用羊毫笔, 这表明他择笔似乎有一种“趋软”的嗜好。他试用张耕老羊毛笔后称赞不已,并夸奖羊毫散卓笔“无心为朴”,与鸡距笔相比具有自身的优势。择笔的不同,对于苏、黄二人书风的影响自然不可忽视。如苏轼单钩执笔为“侧卧笔”,类似于握钢笔的姿势,对笔头的长度必然有一定的限制,所以他爱用诸葛短锋笔。在这些因素影响之下,苏轼书法用笔多取侧势、扁肥,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苏轼 行书《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帖合卷》故宫博物院藏黄庭坚喜欢双钩悬腕而书,笔头自然不能太短,否则不利于左右挥洒。据分析,黄庭坚的《经伏波神祠诗》《松风阁诗》及草书《诸上座草书卷》《廉颇蔺相如传》等书法风格与他喜欢的瘦长笔锋或羊毫笔颇有关系。黄庭坚书法中伴有的微小摆动,与苏轼的线质差异非常明显,可能是由笔锋柔弱所造成。尤其是竖画或撇画的收笔部分往往带有波动,更应是苏轼所称“著盐曲蟮”“虚锋软熟”的瘦长锋笔触所为。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总之,苏、黄的分歧透露了北宋书法风尚悄然转向的消息。由于纸张制作尺幅的增大及执笔方式的改变,书写大幅作品成为一种趋势,只宜于方寸之间挥洒的诸葛三副有心笔的改革势在必行。而以黄庭坚为代表的元祐书家群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努力无疑为“无心散卓”的风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上文字来源@怡心斋,特此鸣谢!)经典老款口碑推荐▽【山松】仿宋代诸葛笔制式狼毫笔(点击图片即可购买)【水棹】仿宋代散卓笔制式狼毫笔(点击图片即可购买)拓展阅读:中国毛笔简史 我国书法使用毛笔是一个特点,它与汉字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历史文物查证,在新石器时代就在一些彩陶上发现有用毛笔描绘的花纹。又在殷商的甲骨文上也有残留的朱书或墨书而未经契刻的文字。看它的笔画圆润爽利,都是用毛笔书写的。甲骨文有'聿'字 (笔字的古体),字的形状象一只手握笔的样子,由此可知约在3千年前就有毛笔了。到了秦代,笔的做法有所改进。它将笔杆的一端凿成小窝,把笔头放在窝里粘住。套笔也用竹管装入,又在两侧各凿一小孔,以便取笔。 1906年英国人斯坦因从新疆米兰遗址中发现的双瓣合尖芦管笔 1972年在甘肃武威张义堡遗址中发现的双瓣合尖竹管笔在我国有一种传统的说法,认为毛笔是秦时蒙恬创造的,蒙恬可能对于毛笔的制作有所改进,但怎样改进的也没有记载。秦时始用兔毫竹管而有'笔'的名称。这种用两种不同硬度的毛制成的笔,能刚柔相济,便于书写,实为一大进步。在甘肃武威磨咀子一座东汉中期墓中出土的一支笔,笔芯出锋用的是黑紫色的硬毛,外面覆盖着一层较软的黄裼色的毛,正和《古今注》的说法相同。这支笔可以看作是经过蒙恬改进后的毛笔。 南朝梁元帝用的金银管、竹管笔据山东沂南东汉时期一座画像石墓的前室壁上,刻有祭祀图,图上持笏的祭祀人,冠上都簪着一支笔。根据《历记·滑嵇传》'西门豹笔磐折',以及秦笔一端削尖的情况看,可能早就有簪笔的作法了。魏晋以后的笔杆较短,或者由于那时还没有现在的高腿桌椅,写字的人是跪坐在席子上的。面前摆的矮几案,所以要悬肘书写,因而对笔头的要求是'锋齐腰强',也就是柳公权所说的'圆如锥'的形状。据说,欧阳询对于毛笔也很讲究,使用的笔是以狸毛为芯,覆以秋兔的毛做成。东晋至唐的笔有'鼠须'、'鸡距'等名。《笔经》说:世传钟繇、张芝、王羲之皆用鼠须笔。鸡距为形容短锋笔的形状,白居易有《鸡距笔赋》即为描述笔毫坚挺的。现在日本正仓院所藏唐笔,毛颖短促,笔头几乎成三角形,据说就是鸡距笔的一类。因为它和白居易所描写的形状相似。 这种短而硬的笔头,对唐代书法有相当大的影响。唐时的毛笔以安徽宣城诸葛所制的宣笔最有名。 西晋陶俑,对书从现在发现的古代的执笔图像来看,我国长期采取简牍纸帛手持悬空式的书写方式,且这种普遍性的书写方式一直延续到宋代,才逐渐转变为纸帛放置于桌面的书写方式。而类同于我们现代使用的髙桌椅,其实在汉代便有了,只是到了唐代才开始正式的使用。 宋代有了高桌,人们坐在椅上写字,对于笔锋硬度当与以前不同,但 制笔原料,大体与唐人相似。元代湖州笔工,采用山羊毛制作羊毫笔,或用羊毛与兔毛、狼毛配制兼毫笔。 明代制笔以尖、齐、圆、健为四要。要求笔头浑圆饱满,弹性适度。这种笔垂下时,自然收拢成锋,用起来挥洒自如。它虽然比宣笔柔软,但正是由于这样就代替了宣笔,成为最著名的品种。明清两代,湖州都是制笔业的中心。至于笔杆的材料,除竹管外,还有用象牙、犀角、玉石、紫檀木或花梨等制作的,无非表示贵重,与书写本身并没有什么关系。 现在的笔和过去差不多, 湖笔还是最有名的。以性能论,有软毫、硬毫、兼毫三种。羊毫性软,鸡毫最软。软毫性柔,它的长处是,能多摄墨,圆转如意;短处是,不善用时笔画无力,字体臃肿。狼毫、紫毫 (即兔毛)为硬毫。硬毫性刚,长处是,锋利劲峭;短处是瘠薄多角。兼毫是半软半硬,刚柔折衷。因其配合的成分不同,有五紫五羊,七紫三羊,三紫七羊……。书法家多爱用兼毫,又以各人习惯定制某种性能的笔种,当属例外。古人将案头装置笔、墨、纸、砚、印等文具的匣子戏称“笔墨伺候”。这种器具起源于何时,未做考证。但从文献及图片资料记载,唐以后比较多见,明、清时成为书案的必备之物。至近代自来水笔产生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汉代的毛笔长啥样 敦煌出土汉代毛笔到了汉代, 毛笔的制作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在出土的文考资料中,已知的有两例: “居延笔”和“西郭宝墓笔”,现介绍如下:1、据马衡“记居延笔 ”说:“民国二十年 (1931年)一月,西北科考团员贝格满君于额齐纳旧土扈而特旗之穆兜培而近地方,发现汉代木简,其中杂有一笔,完好如故。笔管以木为之,折为四,纳笔头于其本,而缠之以枲 (麻),涂之以漆,以固其头。其首则以锐顶之木冒之,如此则四分之木,上下相束而成一圆管笔。笔长公尺二寸九厘,冒首长九厘,笔头 (露于杆处)长一分千厘, (1.4厘米)通长二寸三公二厘。 (23.2厘米)圆径本六厘五毫, (0.65厘米)末五厘,冒首下端圆径与末同。管本缠枲两束,第一束 (近笔头处)宽三厘,第二束宽二厘,两束之间距二厘。笔毫被墨所掩作黑色,此实物状态也。”2、1985年4月,在江苏连云港市,新浦以南8公里处的黄石崖,西郭宝汉墓中,出土了一组珍贵的汉代木谒和一支颇为少见的汉代毛笔,笔杆末端有残,长为18.9厘米,木杆直径为0.75厘米,笔头部分上面冒首为1.8厘米,在冒首的杆端0.3厘米处向后缠以丝麻紧固笔头,用大漆粘固呈黑色,整笔残长21.2厘米。笔毫总长3.2厘米。露毫2.5厘米。笔毫为兔毫。另有长竹管做成笔套,整笔能套入笔套之中,这支毛笔的制作应该说是很精细的,笔毫侵入水中毛能自然张开,上下左右轻轻旋转能自然张合一致,尖齐圆健,均属上乘。两支笔管均为木质,上下同粗,其中居延笔天然木质本色不加任何修饰,自然纯真,光艳内含,手感舒适,久玩不腻,越用越光洁。 (另:西汉初期,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168、167号墓各出土毛笔一支。1972年,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毛笔一支,为“白马”。此笔以兔毫为柱,狼毫为附。同址另一只出土毛笔为“史虎”。均相似,不详述。这些虽不足以代表汉代毛笔的全部,但也能从中做出一些基本的总结)。 这两支毛笔的制作应该说是很精致的,即便是今天做出来也只能与其相仿。然而这样的毛笔真的就“好用”吗?这恐怕只有用过它的人才能说出来,单凭目测,任何人的赞美都不是十分的准确。汉代,是我国文字发展的一个变革时期,隶书的成熟,草书的演变,都在这一时期。书写的变化,也增加了笔法的变化。以章草为例。章草,有一种解释为“快书”,即把母字写快,而书写速度的加快,同时也就需要“利器”,毛笔也需要“加油”也就給毛笔的制作提出了一个更新的要求。要“加力、流畅”,还需“耐用”。这一点,和当时的时代是吻合的。而汉代毛笔的特点:笔杆圆直,便于使转,笔头较之秦代稍大,腰部增粗,加强了力度,笔柱毫选用为兔毫。那么,这样的毛笔就“完美”了吗?兔箭毫,是指兔脊背处的一行针毫,锋颖长,质脆嫩,性刚硬,光润,微粗,黑色,亦称“紫毫”“兔颖”。兔毫,是指其两侧生长的毛,性相似,稍弱之。用兔毫制作的毛笔,硬性很强,下墨流畅,是最好的笔料之一。然而兔毫笔也有其明显的弱点,就是不耐磨,易秃锋。轻工部SG374___84 毛笔标准对毛笔的耐用性规定如下。以“正”字为标: (21毫米____30毫米,笔头长度),高档品。狼毫笔:2000字 。羊毫笔:2500字。兔毫笔:1500字。由此侧面也可见,兔毫是不耐用的。然而,这只是在纸上书写的标准,如果是木简、竹简之上书写,效果可能会更差。而狼毫则稍耐用,但为何不在汉代通用呢?这可能和它的性能稍弱有关。制作紫毫笔是需要一定的技术的,因为紫毫的毛针形状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针形,而是一种近似于“葫芦”状,捻在手中有一种“沙子在滚动”的感觉,也所谓“刚则不聚”所以,单纯的紫毫做笔是容易散锋的,所以,制作紫毫笔的时候,需要用一种稍弱一点的付毫,衬托在其凹陷的部分,使其抱紧,助力。笔才不容易散锋。居延笔还有一个不被人们关注的特点,它的制作方法是可以更换笔头的,这与文献记载毛笔用坏更换笔头、不更换笔杆相吻合。为什么要更换笔头呢?可能也与笔不耐用有关。毛笔“出锋”,我个人的理解为“分叉”、“散锋”。这是毛笔制作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虽原因很多,但多与制作不精有关,这一点,没有丝毫异议。笔工应该加精技艺。应该说,汉代毛笔,其制作、工艺水平还是很高的,韦延《笔经》所记述的制笔方法直到今天还在延用,它为我们今天的毛笔制作奠定了基础。毛笔的前世今生《释名》里说:“笔,述也。述而书之。”其意为毛笔是一种写字的工具。从一部分出土的甲骨文判断,中国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有了原始形态的笔。到春秋战国时期,笔已经十分普及了。那时笔的名称繁多 , 例如吴国叫 “ 不律 ” , 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笔”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唐 苇杆毛笔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 通长16厘米 新疆博物馆藏后唐人写的《中华古今注》里说: 蒙恬对毛笔的笔杆、笔毛用料和做法都有所改进。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书写速度很慢。蒙恬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腹文采。在文思泉涌时,没有顺手的书写工具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于是蒙恬就萌生了改造笔的念头。自古武将多喜欢打猎,蒙恬也不例外。在战争的间隙,蒙恬有空闲就去野外打猎。一日,他打了几只野兔回军营。由于收获不少,拎在手里比较沉,就把几只兔子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留下了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见了,心中一动。回到营房后,他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来写字。但新兔毛并不吸墨,在绢上写字如同画符。蒙恬又试了几次,仍然不成功。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过了几天,蒙恬路过山石坑时,看到了坑里那支“兔毛笔”。经过几天的日晒雨淋,兔毛反而看着更蓬松了。出于好奇,蒙恬将笔捡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淋淋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蒙恬又将这只“兔毛笔”带回了营房,往墨汁里一蘸,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很圆润。从此以后,浙江湖州 (今吴兴)人便采用嘉兴路山羊毛制作羊毫笔,并得到了人们广泛认可, “湖笔”早在明清时期就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毛笔品种,列“文房四宝”之首。出土毛笔弥足珍贵 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发现的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1954年,在湖南省长沙市一座战国晚期的木椁墓中,发掘出一支毛笔,它是用上好的兔箭毛制成的,笔杆为圆竹条,用丝缠绕,外面封漆固定,因属楚国文物,便命名为“楚笔”。这是我国出土文物中最早的毛笔实物。 长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毛笔,兽毛围在笔管周围,捆扎并涂漆1957年河南省信阳地区长台关1号墓里还出土了一支毛笔,此笔杆直径为9厘米,为竹制品,毫头用细绳系于杆端,宽为2 .5厘米,通体长23.4米厘米,出土时,笔仍插在竹管内。经检测此笔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属于春秋晚期的用品。 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中出土了3支毛笔,笔杆皆为竹制,上端略尖,下端略粗并镂空制成腔体,便于毛笔插入。其中笔毫犹存,长约2.5厘米。 睡虎地出土秦代毛笔与笔套 明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御用毛笔 考古发现显示,历朝历代的笔,其制作工艺与秦完全一致。 如1975年,湖北省江陵墓凤凰山169号墓出土的一支西汉早期的毛笔,也是下端有笔腔,出土时,笔杆插于竹管内。由此可见,先秦之时,笔头大都用线捆于笔杆四周。秦之后,则将笔头插于笔腔之中,这使得笔不仅适于蘸墨,提高书写速度和质量,而且还方便携带。把笔杆的尾部削尖,簪在发髻或冠上,随时可以使用,谓之簪笔。山东汉墓中的壁画上所描绘的祭祀人,个个冠上都有簪笔相配,十分形象。 近年来,毛笔因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稀缺性,逐渐受到各路藏家的关注,一支民国的竹刻毛笔市价大概在4000元左右,明清两代的毛笔大都在万元。而在拍卖市场上,2000年北京翰海一支明万历竹刻人物毛笔估价6万至8万元,最后以7.05万元成交。2004年北京翰海一支明万历竹刻花卉纹毛笔估价6万至8万元,最终成交价为60.8万元。2008年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一支明万历竹刻花鸟纹毛笔,更是以103万元的高价成交。由于出土毛笔实物存量稀少,愈显得弥足珍贵。 赞 (0) 相关推荐 【大愚书论】文房四宝之笔 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以四者在中国古代乃为学之所资,不可须臾而缺也,文房四宝是中国特有的书写绘画工具,也是中华文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载体和文化符号. 毛笔是古代中国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蔡邕曾这样 ... 文房诸友:故宫苏轼特展中的隐秘伏线 宋人纸精墨妙,笔致清远,与唐代书法的面目森然截然不同.除了书家本身的创作理念在发生改变,纸张的变化.无心笔的推广.制墨原料的丰富.桌椅的应用等物质变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能因为是借故宫院庆600周年 ... 苏轼和黄庭坚:人生一知己,足以慰风尘 点击上方关注国粹君的"视频号" 人生难得一知己, 千古知音最难觅. 高山流水 项斯华 - 中国古筝金曲 (40首) 在你的生命里, 可曾有这样一个人? 相知相交,彼此懂得, 纵使天 ... 王铎遍临近百人,为何偏偏不临怀素、苏轼、黄庭坚? 编者按 :据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薛龙春研究,王铎留下了近300件临作,他的取法范围包含了近100位书法家,这在王铎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从某种程度来说,他的临摹带有一种炫耀性.我们今天所知的宋代以 ... 这十首宋诗:值得你一读再读,常读常新(苏轼、黄庭坚、陆游、王安石、卢梅坡、朱熹、王浦、孟贯、方岳)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 ... 理解“晋唐书法”的诀窍:苏东坡与黄庭坚用的毛笔有何区别? 中国人用毛笔的历史非常悠久,虽有秦将蒙恬发明毛笔之说,但是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就出土了战国楚墓中的毛笔,可见它的历史更为悠久.当然,最初的毛笔形式非常简单,只是将笔毫捆扎在笔杆上而已. 但是随着 ... 王铎为何不临怀素、苏轼、黄庭坚? 编者按 :据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薛龙春研究,王铎留下了近300件临作,他的取法范围包含了近100位书法家,这在王铎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从某种程度来说,他的临摹带有一种炫耀性.我们今天所知的宋代以 ... 古书画:宋,苏轼,黄庭坚,书帖四帧 北宋 黄庭坚 行书作品<荆州帖> <荆州帖>,亦称<动静帖>.<致公蕴知县宣德执事尺牍>纸本,30.4×43.5cm,凡10行,132字.书于绍圣二年( ... 书法可以看清一个人,难怪苏轼、黄庭坚、米芾书法能够留下来 书法审美讲究品格.品格,指书家的人品.志趣.胸襟.气度等.另外"品格"在传统书论中还往往指书法的品第.格调等,也为一审美范畴. 美学是与伦理学结伴相随的.亚里斯多德<政治学& ... 从苏轼和黄庭坚的唱和,略窥古代文人的风雅之趣 和诗,是中国古代文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社交方式,你寄我一首诗,然后我再根据你的韵脚次韵一首,如此可以连绵不绝,不仅可以增进感情,也锻炼了创作功力. 苏轼的诗留存到现在的约有2800余首,其中超过三分 ...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经典书法长卷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是宋代尚意书法的代表人物,苏黄米蔡被合称为'宋四家',他们也是公认的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人物. 苏轼书法长卷 <黄州寒食诗帖>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