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app真懂我:在互联网上裸奔的日子,我的隐私被掏空了

    每一个睿智的灵魂

    6月12日消息,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就媒体报道App侵害用户权益问题开展问询约谈,并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手机应用进行检查,发现逾规程序要求限期整改。

    新闻一发,引起了网友热议,又整改?这次又发生啥事?

    原来,在近日民众向媒体反应,自己的手机升级系统后,增加了app隐私记录功能,这项功能可以记录手机上安装得app访问个人信息得过程,当民众看到反映得数据后,都纷纷大吃一惊。

    其中一名大三学生小刘,将自己的系统升级最新版本后,通过app隐私记录功能发现自己安装的很多app存在频繁自启动、访问、读取手机信息的现象。

    其中一款移动教学软件“优学院”,十几分钟之内就访问了照片和文件近25000次。

    另一款办公软件“TIM”,一小时内就尝试自启动近7000次,并不停读取通讯录,除了这两个app,还有其它社交、办公、娱乐的app都存在高频率读取手机信息的行为。

    针对这些投诉,app运营商皆未给出明确回复。

    后来新华网的记者咨询业内人士,他表示,app之所以要这样广泛的收集用户信息,都是为了实现精准营销。

    为了精准营销,就可以在短短十几分钟内“视奸”用户几万次。

    为了商业利益,就可以读取用户的私人信息。

    果然在如今互联网发达之下,我们都是裸奔者。

    庞大的商业链背后,用户不配拥有隐私。

    1

    最近跟朋友聊天,朋友说:“我发现现在的app都好懂我,我想要什么就给我推什么,我想看啥就给我看啥,简直比我男朋友还要了解我。”

    现在的app都太过“知心”了,仿佛已经成为了每一个人肚子里的蛔虫,通过大数据,它们能知你所想,予你所求。

    可是,这样的“贴心”,都是有一个前提的。

    那就是,要想做到事事贴心,万事如意,那就得让它们好好“视奸”你。

    从你下载app后,授予了所谓的权限后开始,也许你只是惯性点个同意,没觉得是什么大事,但事实上,却是它“视奸”你的开始。

    当然,有些人还是比较慎重的,看到多项授予访问相册、麦克风甚至是通讯录的权限后,还是会选择不允许。

    不允许的话,对不起,你不能用。

    明知道强扭的瓜不甜,但就是这么霸道任性。

    你用,就得让我视奸你。

    你不让我视奸你,我就连给你用的权限都没有。

    毕竟你对我而言,只是多了一个用户的价值,但你庞大的私人信息却是我真正瞄准的方向。

    也许有的人会疑虑,它能通过我的相册、麦克风、通讯录了解到什么,顶多就是知道我的外貌、偷听到我的声音,知道我的联系人而已。

    从《消协》公布的《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中,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它们的确能通过数据分析,就能从简单的“相册”等访问口分析出来你的个人基本信息和资料。

    在互联网里谈隐私,不存在的。

    一个随手记账的app,都要求访问通讯录和定位,你帮我记账而已,为什么还要访问我的通讯录?是打算将我花钱的消息发给我父母吗?

    一个手电筒的app,功能就是开个灯亮一些,还要授权位置信息、设备信息。

    一个咪咕视频,都要链接身体传感器。这是要实现4D的节奏吗?

    这些逾规的app,就像一个潜伏在你身边的隐形变态狂,他们随时随地都能偷窥到你的资料消息来达到他们所谓的“商业精准投放”,甚至还可控制你的手机,利用你的手机做一些可达到他们商业目的的事情。

    比如某些黑产,喜欢在用户睡着了之后,在用户的手机上替你下载软件,访问app,并在你睡醒之前,把一切抹除干净。

    这里面想象空间就很大了,你们自己脑补。

    2

    隐私条款,作为约束app 的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这本身是一封app给用户的保证书,遵纪守法,爱国爱用户,保证绝对不会侵犯用户隐私,可如今却被app开发商给光明正大的隐藏了起来。

    在中消协测评的100款App中,仅有约一半(53款)的隐私条款,达到及格标准以上,有13款未能达到及格标准,其余34款App甚至没有向用户公布个人信息隐私条款。

    况且想找来看,也不是那么容易想看就看的,用户估计那得戴个老花镜,慢慢的将整个app都给摸索一遍,才能从最不起眼的位置找到它。

    找到了,也只是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

    在隐私条款里,没有一条明确的隐私保护制度,通篇下来全是套话,含糊其辞让人捉不到重点。

    唯独最清晰的还是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

    美图秀秀平台写的隐私政策写了等于没写,浪费用户阅读时间。

    1905电影网就更过分,没有独立的隐私条款,而且还在服务协议的免责声明上写道:如果因为使用了本站上的信息导致财产等损失,责任均由使用者承担。

    明目张胆耍流氓的本事。

    谁能比?

    这些app凭着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流氓气息,肆意的掠夺着用户的个人信息,而我们则成为了被架着走的“肉鸡”。

    3

    为什么app侵犯隐私的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

    是谁给了它们胆子?

    其实不是梁静茹给的,是用户们自己给的。

    《中国手机App隐私权限测评报告》称,63.3%的受访者,表示在安装手机App时没有仔细阅读隐私条款,24.3%的受访者从来不阅读隐私条款。

    在大多数国民用户里,其实对隐私保护意识尚于淡薄,有些人是因为自身对网络的“便捷性、透明性”不清楚也不了解的原因,有些人是因为纯粹懒得看隐私条款,并不注重它是否会带给自己隐性的危机,也有人是因为即使知道了但依然觉得没啥问题,毕竟一穷二白的自己的隐私信息能值多少钱?

    正因为这样,大多人对隐私安全问题不重视,加上事情发生后主动维权意识不强,这无疑就是给app的偷窥欲望添油加火,让其能随意侵犯个人隐私的火苗越演越烈。

    也许在用户们看来,要想获得更精准和便利的服务,用自己的隐私去换回更精准和更便利的服务,似乎就是物换物,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所以即便在app没有给用户选择余地的时候,大多数用户还是选择留了下来点了“允许访问”。

    正如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言论的时候说道,“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

    虽然这句话没什么问题,也的确是现实,但是他作为一个科技企业,旗下拥有多个社交、游戏、娱乐等涵盖人们日常生活的app,这样直接明了话语的背后,也是科技企业们对用户利益的无视,和侵犯用户隐私利益已成自然。

    记得《楚门的世界》吗?

    主人公从出生、大学、结婚其实都被记录在隐藏镜头里,给全世界的观众观看,甚至是上厕所,与妻子亲热,统统都呈现在了荧幕前。

    《楚门的世界》的海报,看似是主人公一个人在仰头大笑,其实仔细看才发现,一张大海报其实是由无数个剧照拼贴而成。

    这部电影呈现手法超前,但其索要表达的内涵却让我们如此的熟悉。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我们像极了楚门,被一个个app给监视着,当我们把自己的日常生活记录在手机里,就等同于给了无数个app运营商们围观的机会。

    但与楚门唯一一点不同的是,楚门是不知情,但现实中的大多数楚门们,是知情但随意。

    当放纵成了支撑其放任的靠山,当侵犯用户权益成为常规操作,我们的隐私任人收割利用,到那时候,在中国,隐私二词再没有了其意义。

    4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在裸奔。

    《我知道你是谁,我知道你做过什么》中也表述过,隐私在社交网络时代基本宣告死亡。

    连本书的作者法学教授洛丽·安德鲁斯也由所感慨:“我的每一个动作都神不知鬼不觉地被记录了下来,并有数据整合商对它们进行分析,然后将整理好的信息卖给一些公司,对于这一侵犯隐私和安全的行为,我不但被蒙在鼓里,还完全束手无策。”

    对于app贸然踩过底线,肆意妄为的侵犯用户权益,相关部门下令严格按要求整改来维护用户权益。

    那普通人呢,我们能做啥?

    这其实是一个不得不悲观的命题,我们暂时很难真的做点什么。

    但是,我们依然还拥有反抗的权力,当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需要尽可能的“及时表态”而不是“忍一时风平浪静”

    为什么国外的app侵犯隐私权的事件并不多,因为在西方国家的用户看来,他们觉得个人隐私权比什么都重要,更因为他们知道,隐私权神圣不可侵犯,如果某个科技企业胆敢用她们的隐私来换取商业价值,那不好意思,法庭见。

    就如当年轰动一时的Facebook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除了对被侵犯权益的用户们赔偿50亿罚金,自家股票大跌,连扎克伯格因为此事从年头一直道歉到年尾。

    当然,在中国其实也有这样因为热烈的民意,而导致app“改邪归正”的案例。

    当年脉脉强行访问通讯录,不访问还不让用的事件被曝光后,大量持反对的民意出现在各大官媒的评论下,随后受到了央视的重点“关注”,最后不得不改成即便不允许访问通讯录,也可以正常使用。

    在大数据底下,授权时严格把控,谨慎将自己的个人信息交给App,出事了更尽可能去发声,别因为自己的容忍,让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遮羞布都脱的一干二净,自己则成了被动的受害者。

    到这时候,赤裸裸的你,估计已经没得选了。

    文 | 毒哥&吴小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