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棣读诗: 育邦《院子》
🌷
院 子
育邦
荒芜的院子里
某种秩序得到继续发展
青葙、榔榆与红花石蒜的形态
被建立起来
在漫长的葬礼上
我们尊重羞怯
——垂下眼睑
稻谷在细雨中颤动
我们蹲坐在门槛上
说起又一个秋天
哦,我们仅属于矿石
在空山里,在暮色中
分泌出黑色的笑声
没有任何秘密
俯身于尘埃
臧棣评读
像《院子》这样的诗,大约只能是技艺出色的当代诗人才可以写得出来。类型上,它可以归入感怀诗,但又是最难写的那一类感怀诗。诗的主题触及了对人生际遇和生命情境的省察。人如何把握自身的处境,并从中涵养出一种人生的态度,是悬浮在这首诗周围的审美潜意识。所以,某种意义上,“态度”是诗人要捕捉的一只和主题有关的蝴蝶。整首诗的风格偏于轻逸。卡尔维诺的确提到过“轻逸”,但东方的审美体悟里的“轻逸”及其现代转化,恐怕仍处于一种“荒芜”的状态。而且我可以保证,本诗中,风格层面上的“轻逸”和深藏在这首诗的文本骨髓里的“深切”是成反比的。尤其难得的是,对人生际遇的感怀,深切到这一步,常见的感怀诗的想象力惯性难免会滑向“伤感”。但在此诗中,诗人采用的目光却接近晚年的叶芝的“冷眼”:“向生死投下冷冷的一瞥,骑士啊,继续向前”。不过,诗人育邦在面对“荒芜的院子”时,投下的“冷眼”却包含着一种独具韵味的含混;一方面,它带有“黑色的笑声”,另一方面,它又显得得体而温情:对“羞怯”的尊重。“尊重羞怯”,本质上,是对我们惯于朝向直面人生的生命态度的一种强力的“修正”。曾经辉煌过的“院子”,最终归于“荒芜”,这是一种衰落,但也是内含在世界之中的“某种秩序”的一种自我清洁的法则;所以诗的结尾才会落脚在“没有任何秘密 /俯身于尘埃”。乍一看,有点悲观,但其实,“没有任何秘密”恰恰是一种公开的秘密。这首诗的结构感也堪称是一流的。强力横截的画面,安顿得干净利索,没有过度的铺陈。隐喻的幅度摇摆得犹如幽灵,但又清晰可感。“漫长的葬礼”,很像是“熵”的一个道具。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这是一种关于结尾的诗歌,正如杰出的弗兰克﹒克默德谈论过的,我们最好的智慧大约都和人如何结尾有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很多人羡慕的一个起点,但真正值得羡慕的是,你可以想象,人是从尘埃中走出的。
2021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