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容易读人难
记得曾经写过类似内容的文章,但在教学中类似的痛苦与无奈时常出现,于是今天再拿出两例来说明之。
现在的阅读,对于中学生而言,认字不是问题,词语的大致意思也不是问题。但这类题为何总是难得高分?究其原因,学生为难之处有二:
其一,文字的隐含义与内在的逻辑关系;
其二,超出其生活经历的人情世故。
讲《世说新语》中有关丞相王导的一则:
王丞相枕周伯仁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答曰:“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排调第二十五 18)
文字极为浅显,大意是说丞相王导枕着周伯仁的腿上,用手指着他的肚子说:“你这里有什么东西啊?”周伯仁回答说:“这里空空洞洞,没有东西,可是能容纳下几百个像你这样的人。”
仅从字面上看,此文就是写了两个关系相当暧昧的大男人之意的无聊对话。问者王导没话找话:“你肚子里有什么呀?”答者周伯仁怒气填膺:“我肚子里啥也没有,可是却能装下几百个你王导!”
我的学生说:这不是两个大男人在斗嘴斗气嘛!
他们甚至进一步想像:是不是王导听完后大怒,说“你居然侮辱我居然小看我”,然后摆出“我跟你决斗”的架势?
那样多大煞风景索然无趣!
然而,那的确是根据字面得到的意思。
其实略品文字蕴含之意,再联系人情人性,故事风格马上一变。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晋书》中找寻王导与周伯仁之间的关系(二人同为重臣,关系密切,都风流蕴藉),仅从那段文字中就能读出无数风光。
“王丞相枕周伯仁膝”,一个“枕”字,写尽二人的亲密无间(魏晋间大男人之间如此亲昵似是常态,并非都有断袖之癖,学生已通过《世说》见过多个类似情节,所以不会再瞎想)。而生活中,关系越是亲近,言语越是调侃越是挖苦越是贬损(学生听到此语大有感悟,相互凝望,说“的确如此”),于是学生一下子明白了王导的“你这肚子里有什么呀”的含义:哼,你看似人模人样,其实肚子里啥也没有!
周伯仁自然懂得王导的不怀好意,所以答语先接着王导的意思:“我肚子里的确没啥!”此处问答间的内在的因承学生终于看出来。但伯仁自非打不还手损不还口之辈。他话锋一转说:“但我肚子里却可以装得下几百个你王导!”
让学生品此句的几个含义,不久就读出来:第一,我虽不才,但比得上几百个你;第二,我肚子不大,却能装得下几百个你,正说明你“小”,原来你是“小人”啊!
周伯仁说完之后,是不是得意地大笑,然后用手指去刮枕在他膝上的王导的鼻子,而王导恶心地把脸一偏,说:“算了吧你!你才是小人呢!”
原来,这是两个有关系极为密切的大男人之意的相互斗趣,“打情骂俏”!
脑海中马上想到那有点“儿童不宜”的场面,人物顿活,情趣顿生!
阅读的愉悦就在于此!
说到读人难,不仅在于生活阅历不足的学生,有时即使是语文工作者,也会面临这样的尴尬。
前不久测验,语段考《孙权劝学》,其中有一道选择题:(《孙权劝学》原文略)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顶是(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令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大惊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需要别人的鼓励,只有鼓励才能使人的才略大有进步。
单项选择题,给的答案是D。D自然有误,此文中只写了鲁肃的“鼓励”(如果把鲁肃的“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当成鼓励的话),而此“鼓励”明显是在吕蒙“才略大有进步”之后。
但即使是我的学生,也一眼看出C存在明显的问题。
我曾给学生补充过《三国志 吕蒙传》中一段与“鲁肃过寻阳”相关的材料,其中有这么几句:“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当时鲁肃根本看不起吕蒙,他过寻阳见吕蒙完全是在别人的劝说下成行的,所以他与吕蒙初见,不可能“互相打趣”,自不会有“融洽”关系。
自然,我们一般不宜用以历史材料去解读文本。但就本文而言,完全可以读出鲁肃起初对吕蒙的“轻视”。
其一:听完吕蒙“论议”后,“大惊”。此“大惊”应该是鲁肃心理的真实反应,恰好写出吕蒙水平的前后反差之大:你小子当年哪有这水平?!
其二:“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正说明今天之前,你在我眼中就是那个“吴下阿蒙”。
其三:“结友而别”。正说明在此之前,二人虽同朝为官,却非朋友!
骨子里看不起你,自然不在同一个圈子,见面时怎么可能“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怎么又可能有“融洽关系”?!
语文题难出,选择题的选项更难设置,所以能出考试题者,许多都是资深语文工作者。
看到专业人士偶尔也会出现阅读失误,我们就更容易理解十余岁的孩子面对类似需要人生阅历需要懂得人情世故类题目时的无奈与痛苦了。
很多时候,他们读不懂的不是文字,而是尚未踏入的社会及成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