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与肉
周五语文课,惯例讲《世说新语》。今天讲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
其中有这么一段: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任诞第二十三 46)
这一段说王子猷(即徽之)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房,随即叫家人种竹子。有人问他:“暂时住一下,何必这样麻烦!”王子猷吹口哨并吟唱了好一会,才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
通文意,重点词“尝”、“或”、“尔”,然后问通过此事可以看出王徽之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人说“任性”“随性”,从暂住别人家却让家人种东西而得。
老师提醒,此段重点不在于“种”,而在于“种”的物——竹。
于是与孩子们一道分析“竹非竹”,即竹外之意,得出徽之如竹般清高、不俗之品格。
于是话锋一转,我告诉孩子们马上要背一首诗——我抄一句你们要背一句!
我在黑板上抄起来: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会背了么?”台下马上有人背出来。自然,我相信他们的瞬间记忆。
我接着抄: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
我把最后一个字空在那儿,让他们填。
他们七嘴八舌地试说起来。看来小学时没接触过押韵,连“伤”、“痛”等明显不合的词都出来了。当出现“忧”“愁”时,我觉得有些近了,于是给出原词——“俗”,顺便把作者名字写在旁边:苏轼。
孩子们似乎大惊,想不到名气如此大的人物居然也写他们看一眼就能懂诗!
我笑笑,说:“有个好事者读了东坡此诗后,觉得好玩,于是又接了两句:要想不俗不瘦,就得——”我拖着长音,等待他们接话。
很快,答案出来了:要想不俗不瘦,就得有竹有肉!
我满心欣赏,脸上却不甘,装出无奈之情,随口道:“那,吃什么才好啊?”
还是这些家伙聪明。一人大叫:“竹笋炒肉片!”
牛!
另一人叫道:“竹桶饭!”
我认真地看了他一眼,说:“不错!你先把那里面的饭和肉吃完,再慢慢地把竹桶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