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的潜在能量

文:吴睿艺  聂传安


这里推出的文章有的文采并不怎么样,谈不上斐然,如昨天宇星同学的《生物的一天》,是借着生活说与生物相关的知识,说明味道浓厚,语言侧重于准确与简明。类似的文章之所以能被看中,是因为作者在文章透露出的某种难得的执着,而这种执着有可能就是他未来发展的方向。

今日的10班吴睿艺的文章也是同一类型。他文章的题目是《班上的潜在能量》。初看这题目,还真不知道要写啥;读完了文章,会不由叹一声:你可真会想!

声音能不能循环再利用呢?(身为文科生的老聂一脸蒙蒙的样子)

或者说声音是否具有能量?如果有,如何把声音转换成有用能源呢?(这个问题……难)

声音其实就是声波,类似于太阳光、小河之类的。(声波类似于小河?超出我的想像力)

所谓的太阳能,其实就是一种利用太阳光(光波)的能量转换成其他有用能,如电能,热能。而急湍的河流则是被利用水波做功从而转换水流的能量。(解释上段的两个类比,我稍微有点懂了)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声音一定具有能量。接下来需要找到的,就是能够接收声波的能量的材料以及合适的转换方式——且这种材料的性质也与转换方式息息相关,或者说材料应由转换方式来决定——这样就可以把声音变为有用能源了。(语言有点专业,文科人可以略过,觉得睿艺很牛就行了)

如:若选择用声波引发的振动做功来产生有用能量的话,就必须在噪声大,分贝高的地方(我们班的教室就挺合适),使用易共振、吸收声波能力强的多孔材料才行。(我总觉得睿艺写此文的目的除了展示自己不一般的脑洞,就是顺便揉捏一下10班了)

这样就既可以除噪,又可以回收声能源了。(还真能想!)

荒涎的点子我也还有很多,如:将教室里的空气拿去分离制取二氧化碳,效率一定比普通的空气好很多,而且二氧化碳也可制作火器或用作医疗。(教室里的二氧化碳会不会因为输出者的不同而味道各异?)

又,或者利用窗帘吸收太阳能发电;利用鞋底摩擦产生的静电发电(这个比较靠谱);或者在鞋底装小型吸尘器,将尘土重新制造成泥土或混凝土;在课桌装脚踏板,连接至人力发电器(为爱抖腿的同学);一楼的厕所总管道装水力发电器;教室里装跑步机式的人力发电器……(这些奇思妙想,这孩子都是在语文课上想出来的么?)

明明人们身边的潜在能源就有不少,大部分还都是机械效率低造成的浪费产生的,却仍有大量的人幻想着所谓的永动机,而不去想想如何利用身边的能量,从而白白浪费大量的资源。(有理啊有理!)

还是等我来吧。(就等着这一句!)

前不久看到北京十一中总校长李希贵说的一句话: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找到他们“可以伟大”的地方,让他们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行动起来。

换句话说,教育就是帮孩子找到他们之“长”,然后帮助他们朝着“长”的方向发展。

宇星,睿艺,一个痴生物,一个迷物理,都展示了超出常人的兴趣,而这些兴趣可以让他们在这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或许让以后他们“可以伟大”(如果他们伟大了,我的简历上就可以多一行:伟大的老师)。

朴实的文风里,包裹着无数热情与执着!

他们正是班上的潜在能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