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课题”
最初接触课题,是读教育硕士时。有一天,我们到南海某著名中学去,观看他们的课题的结题。就在会场上,我认识了坐在主席台上的语文教育界的泰斗朱绍禹先生。
朱先生名字早有耳闻,但当看到挂在台上的巨大横幅时,我不觉哑然。依稀记得横幅上写的是“某某中学语文电化教学与学生道德培养课题结题仪式”。当时电化教学正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条件较好的学校迅猛发展,但即使是我当时所在的市重点中学,它还是一个稀罕物。而这个学校,看样子电化教学不但普及,并且已经越过语文教学的领空,进入道德培养的领地,并且已经养出成果了!不过使我纳闷的是:语文课题的选定,应该是针对本学校语文学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道德的培养涉及面广,且不说语文电化教学是否真的对学生道德培养产生效果,即使有,也应该相当的有限,也应该是道德培养途径的末节部分。硬把语文电化教学与道德培养联系起来,无疑是走入旁门。再说,语文电化教学的与道德的培养,相信也不是这个学校语文教学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研究”这样的偏门,学校领导及课题组的相关人员之心昭然若揭:唯有偏门,才能出奇制胜。
朱绍禹先生不愧为泰斗,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课题的牵强,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后来,自己在学校也被拉进来参与了一个课题的“研究”。平时无所事事,快结题时,我奋战两个晚上,凭着自己的想像力,编造不少看似真实的故事。结果……结果……课题获得省一等奖。
从此,我拒绝课题。
早就有人指出,现在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如下之“假”:假课题,假立项,假实验,假数据,假总结,假结论,假结题,假成果,假宣传。而课题鉴定书就等于研究的死亡通知书,投入巨大的“研究”基本不会在随后的教育教学中得以应用,其实也无法可用。但是在现实中,依然有相当数量的单位与个人热衷于不同级别的课题研申报与研究,究其原因,无非是看到“成果”后的名与利。
现在的教育太浮躁,太功利,甚至太势利,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尊严。
真正的教育,需要沉下来,静下来,老老实实地做具体的事。名与利,有也罢,无也罢,都不会影响一个真正教育者的孜孜以求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