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奈吾是爱竹之人
(王徽之雪夜访戴图)
文:曾钰 聂传安
这段时间推出不少写诗填词的文章,但今天推出的一班的曾钰同学的文章就硬是与众不同。她文章题目是《怎奈吾是爱竹之人》。
(据说这是王徽之画像)
“拿出王徽之的那张纸。”(这是老师补充的《世说新语》材料)
接着,就是一阵“窸窸窣窣”的掏纸声。这个指令意味着我们又将进入另一个名士的世界——王徽之的世界。(“王谢”的“王”,我们是从王羲之开始的,到这儿是第三个人了)
跟着聂憨憨带有北方口音的腔调,我看到了王徽之的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同时也看到了他的才华横溢。我觉得最好玩的还是他去别人家串门的事。王徽之看到了一户人家里有好竹,他便进去看竹,主人早就知道他会来,布置好宴席等他了,可王徽之在竹园里高歌后,却头也不回地朝大门走去。主人怒了,叫手下的人关上大门,王徽之这才返回。(此段为故事简介)
我的脑海里立刻出现这样的画面:王徽之挺立在竹林前高歌,一只手放在背后,一只手朝着竹林向前伸,好似要把歌声献给竹子一样,袖子被风微微吹起,更显得他的豪迈与潇洒了。竹园尽头,有个拱门,门边外有座房子,那是主人的宅子,而门边呢,有个小脑袋,那是主人派来观察王徽之的随从,可王徽之直看前方的竹子。(看到文字,脑海里“立刻出现这样的画面”,这正是由“文字层”进入“形象层”。再现形象之时,曾钰增加了不少自己的想像,使得故事充满情趣)
我突然特别想画一幅关于这个故事的画。恰好赶上了周末,又遇到老聂让我们写诗。我拿出“文房四宝”,整整衣袖。我又回忆了一会那个故事,我为何不站在王徽之的角度看事物呢?挺拔的,翠绿的竹子立刻在我脑海中浮现,脱口而出了一句:“竹子胸中成。”(这真是出口成诗啊)
老爸被我这句好玩的五言吸引了,夸赞了一番,然后说:“竹子,就要画得挺而不失美,我来协助你。”他铺上宣纸,把砚台放在纸上。于是下一句“砚台纸上卧”立马就出来了!(这丫头也太厉害了!这里也可以看出她老爸的厉害)
既然是王徽之看他所爱,那他的眼里就只有他所爱,所以,竹定然是这幅画的全部了。但能被王徽之看得那么认真的竹子,只有好竹了,那些竹子一定是看起来光滑的。我调到合适的墨色,自信一画,不错不错。画好了一根竹,我又要想象自己是王徽之在赏竹了,我画一下停一下,把旁边的老爸急得不得了。(画画如写字一样贵在一气呵成,如此画画停停,老爸自然觉得不舒服)
他一把接过笔,熟练地调好墨,“刷刷刷”地画好了一根竹子,自豪地说:“这才叫'竹子胸中成’嘛。”说的也是,而且王徽之也不会那么犹豫的。我闭上眼,说了一句:“吾乃子猷也。”像老爸的样子“刷刷刷”地画完了。然后我习惯性地朝衣服看去,只见一个墨点醒目地在上面,我无奈地叹了一句:“画完朝衣看,见墨。”(画画过程潇洒自如,画完之后趣味顿生)
我意犹未尽,仍在想着如果王徽之把这画给主人看会怎样,我猜主人会问:“这是我家的竹园,但为何未见竹园的门,怎么全都是竹?”(主人可能会求全)
子猷曰:“怎奈吾是爱竹之人!”(我的眼里全是竹)
(曾钰的画与十七字诗)
曾钰此文,写的不仅是画画,不仅是作诗,更是对爱竹的王徽之的不尽向往。
写画画,写得相当的专业。特别是老爸的参与,让文章更加的充实、可信、可感。
写作诗,随着画画过程的发展,诗句都是脱口而出且又符合十七字诗的要求,既文雅又有趣味。
写向往,她既能根据文字想像着王徽之的言行举止,又能脱离文字再造王徽之的故事,字里行间无处不透露出对才华横溢洒脱随性的王徽之喜爱。
既能画,又能诗,又凭空飞来一个超级文艺偶像。
曾钰这丫头在清新脱俗的路上越走越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