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祖祠---航拍下杉洋余氏禅林祠

千年古村之迷

杉洋,古代称三阳、蓝田、杉关。

因杉洋肇基拓主余氏先祖始自下邳郡(今江苏地界)迁江西鄱阳,继之迁闽北建阳,后于唐末迁居此地,故以“三阳”名之。“蓝田”地名由来,与五代杉洋村北创建书院有关:“昔员外郎仁椿公相地创书院,以额曰'蓝田’”;同时,亦与唐末、五代李氏、彭氏始祖迁徙杉洋都“源流陇西”有关:陇西为今甘肃陇山以西地带,毗邻陕西有蓝田古邑,“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产玉遐迩闻名。先人怀土思祖,并寄望子孙玉振成才,故村落美称蓝田。其后,因这里“遍地多杉木”而易名杉洋,又以“为侯官、罗源、屏南、闽清、宁德五县交会之处,古名杉关即其地也”。

杉洋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东部,素有古田东大门之称,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地处武夷山脉东南支脉群的大东山区崇山峻岭间,其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有17座,东、西、北三面被高山阻隔,向南作阶梯状倾斜,延展出一片宽阔谷地,世代被垦殖为万亩平畴。村北三井龙潭,“瀑飞数百丈”,为鳌江之源,传说神奇;兼以白溪无垠草原,天苍野茫,更添天簌神韵。龙舞溪绕城越野,由北向南奔流,汇入霍口溪,注入赦江。群山夹峙,奇峰环绕,林壑清幽,涧谷错落,佳处有“蓝田八景”。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数万年前,杉洋一带为茫茫大海的沿岸。从村北白溪草原植被上裸露的岩石,随处可以找到海贝壳化石,盖是远古时代沧海历变所成;从村西古院、村北寨头坪和村东龙潭亭考古出土的商周时期印纹陶片、石锛、石箭头、石鱼网坠及海贝壳化石等出土文物判断,商周时期已有先民生息,以渔猎为生,居无定所。只是峒民即闽越族先民活动区域。相传唐前杉洋附近沿盆谷有三十六“庄”,从流传下来的“卢厝坪”“秦厝坪”、“谢厝垄”、“肖巷里”、“戴垱墘” 等古地名来看,那里散居着三五人家闽越族先民和少许南迁的谢、戴、卢、陈、饶、蒋、许、肖、秦等汉族流裔。其时尚无村落,仅是多氏族散居的片区。

Δ 二进科名阁上高悬"状元及第"的华带牌,是宋淳熙元年状元及第的蝉林祠第九世孙余复的荣誉匾。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古田建县。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和唐中和元年(881年),古老的余氏、李氏望族南迁的入闽始祖,先后“卜居杉洋”,开辟家园;其后,彭氏、林氏望族始祖分别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迁徙境内。四姓流裔聚族而居,遂成村落。据族谱及县志等记载,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余氏在杉洋“之宅百揆”;元至正元年(1341年),“五月初六日,尚书公子孙毕集仙岩祠下,率不下四五百人”。明嘉靖二年(1523年)“杉洋千家”,至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丁口万余”。

余氏蝉林祠坐落于福建省古田县杉洋镇西北3公里的狮岩山麓。杉洋余氏始祖余焕于唐天宝乙未(公元755年)自福建建阳南迁,开基至今1255年,成为福建余氏的开基祖,蝉林祠由余焕第五代孙余褐创建于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是奉祀始祖余焕及余褐的宗祠。其前身是创建于北宋建隆年间(公元960-962年)的仙岩寺,原名禅林功德寺,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余褐逝世后,子孙塑其像立为建祠祖。宋宣和年间余褐第六代孙时为太宰的余深上奏宋徽宗,陈述上祖少负匡济之志,慷慨解囊抽田亩、重金、家私舍给寺院度过生活难关,宋徽宗御笔亲书赐"檀越主尚书堂"华带匾悬挂禅林祠正厅,嘉庆十八年改名蝉林祠,取蝉林科甲之意。

蝉林祠背倚蓝田八景之一的"狮岩积雪",面朝"马首嘶风"的旗山,海拔1000多米,风光秀丽。半岭"下马亭"有联"蝉噪山愈静,林深水更清"、"五六月里无暑气,二三里外有樵声"是蝉林祠优美风景的生动写照。

祠堂大门对联为"狮嶂钟灵持厚,蝉林世泽孔长"。

杉洋周边地理环境相对闭塞而又“路通九县,界连三郡,实上下之咽喉”,使杉洋成为古田在大东山区的重要居民点,甚至一度成为地方军事中心,成为闽东北地区代表性的山城重镇。宋元间即设巡检司,明正德二年(1507年)设立捕盗馆,嘉靖元年(1522年)造福州府杉洋捕盗馆,设立巡捕通判,“专巡捕假印、盗绒、囚犯、军徒、匠役及私盐、私茶事”,并于明、清时二度有设县置治之议。清顺治年间设杉洋塘、塘房五间,委把总(百总)一员;乾隆间改府馆内协防公署。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营建杉洋三里石城,设白溪、长林、两涧三隘为呼应。清咸丰八至九年(1858-1859年)重修城垣,是古田县除县城外唯一一座城池。可见,明清时期杉洋曾是古田县大东山区的驻防重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一方文明。

余、李、彭林四姓望族肇基杉洋,带来了悠久的中原文化和新兴的江南文化,迅即促进了这块蛮荒之地的经济开发。“水耕火耨绕山田”,“高低陇亩事耕锄”,并有造粬酿酒、制茶榨油和筑窑制陶、烧制砖瓦等手工副业。清乾隆、嘉庆年间,值太平盛世。杉洋地处县邑至罗、宁要道,商旅往来不绝,货物交流甚繁。杉洋凭借山青水秀的得天独厚环境,制粬业、茶业、榨油业崛起。其时仅制粬埕就有百余口,茶行五六十家,油行数十家,所制优质红粬、茶叶、茶油畅销沿海一带。同时农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杉洋周边山上均被开拓为番薯园及茶园。由此形成杉洋经济鼎盛时期。同时也形成余、李、彭、林在杉洋城“四姓八境”的局面。

杉洋城内外,余氏居于云路境、桥西境、梅亭境、登云境、李氏居于龙潭境、鳌头境,彭氏居于登瀛境,林氏居于李氏龙潭境、鳌头境和余氏桥西境之间,合称岚峰境。此外,在城外龙舞溪东,还有余氏东山境。各境居住点以街道、路巷为界,以界亭为标志。街道有仁政街(中心街)、十字街、龙潭街,桥头街、后街等。街北(指仁政街)为余氏宅居,街南多为李氏宅居,彭氏在城北外,林氏在村中南沿街一带。主要街巷,如龙潭街、下里弄、新亭街、后街路等成为四姓八境的分界线,次要但高度密集的巷弄,如阁下弄、林厝弄、湖边弄、天一井弄、三才弄、人房弄等是各聚居区内部的必要通道。据现场初步调查,主要传统街巷计23条,总长度仍在3000多米。据此推测,杉洋古村全盛时期街巷长度应在4000米以上,约为古城周长的3倍。尤为可贵的是,至迟从明代开始,杉洋街巷已经沿路段置露明的排水渠,且相当部分仍沿用至今。综观杉洋古村街巷格局,其最大特色在于它丰富的人文内涵,由于古代根深蒂固的聚族而居观念,杉洋余、李、彭、林四姓划区分居,逐渐形成了“四姓八境”的街巷格局,这是明清宗族社会的直观反映。

还值得一提的是,村内纵横交错的街巷名称,饶有品味,大多与乡土历史、地理人文和主要建筑等相关。如府馆路,取自明代福州府杉洋捕盗馆遗址,俗称府馆坪;官坝墘路,其旁是由北至南贯穿大半个村落的排水渠,“北方壬癸水,引进出南门”,因是全村共有的,故冠之以 “官坝”,这与昔时人人共行的通邑古道称为“官道”,同出一辙。并传清时有一县令到杉洋倡修这条沿街南北相贯的水渠,因而得名“官坝”。又如天一井弄,得名于天一井;文昌路,得名于文昌阁;三才路,得名于余氏“天、地、人”三房的三才堂支祠;阁下弄,得名于邻天阁;林厝里弄,为林氏聚集地;书家前路,为书塾旧地及附近多为书香门第而得名。这些街巷名称,饱含历史人文信息,是山城风貌、乡土社会的扼要概括。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繁衍和家族兴旺,尊儒尚祖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宗规族训,蔚然成俗,书院、宗祠、寺观、亭台、楼阁、桥梁等公共传统建筑崛然而盛。

自唐末至清道光年间,李、余、彭、林相继创建魏峨壮观的李氏凤林祠、余氏蝉林祠、彭氏总祠、林氏联珠祠。四祠并峙交相辉映,一展宗族文化风貌。同时,杉洋人氏孺、佛、道兼奉,陆续建起崇儒的蓝田书院,文昌阁;拜佛的杨公总庙,观音亭;信道的玉京观,三灵宫夫人殿等。各境亦都建有彼此相邻的宫庙亭阁,计有双庙:槐庙,东山庙;三阁:文昌阁,魁星阁,种玉阁;十三宫:太平宫,三灵宫,梅亭宫,鳌头宫,云路宫,玉峰宫,岭兜宫,桥头宫,真武宫,后路宫,谢厝宫,林厝宫,龙潭宫。一庙一宫往往多神共奉,主要都供奉奶娘陈靖姑和杉洋都城隍杨易公。

村内外主要街巷和古道之间翼然点缀着木构亭子,计有观音亭、水心亭、龙潭亭、新亭、书家亭、联璧亭、漂树亭、金鸡亭、炉坪亭、下马亭等十亭,以供村民和商旅游憩。绕村贯野的龙过溪由北至南建有观音桥、东门桥、仁寿桥、凝望桥和蓝田桥。清末,西洋基督教也传入山村,并由教会筹建了教学楼创办了育秀、培英小学;民国初年,杉洋教会经10年努力,建成大东一带最大的教堂天一堂,时信徒多达400余众。与此同时,在村内中心地段,把杨公总庙扩建为祭祀都城隍杨易公,又供乡民议事、诸姓集会、观戏之用的蓝田乡约堂。上世纪30年代,闽东中共组织产生了以叶飞为书记的闽东特委。1935年,叶飞与特委组织部长阮英平等领导人到杉洋白溪一带活动、历时一年许,成立了大东区委,并建白溪基层支部和若干党小组。叶飞在白溪居地遗址至今尚存。红色火种光彩夺目地点燃在杉洋青山绿水间。杉洋是多元文化兼容并蓄、异彩纷呈的山城社会。

据省博物院楼建龙等专家现场初步调查,“杉洋村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主要古迹建筑登录总数达280多处。由古城街巷、寺庙亭阁、祠堂书院、民居大厝、近现代建筑、石刻墓葬等组成类型丰富、数量庞大的洋文物古迹群,蕴含着杉洋山城古镇千年文化的深厚积淀,既是杉洋山城古镇景观的核心组成,也是闽东北山城乡土建筑的完美展现。”仅就各处的石物古迹就令人刮目,诸如李氏凤林祠前唐宋石柱石槽及宋元建祠碑,后唐行军使彭官公墓道碑,三井龙潭宋代“龙井记”摩崖石刻,各祠堂前历代旗杆碣,林氏祠堂祖厅清代竖围条石,蝉林祠前清代华表残柱,朱文公遗迹碑及历代重修蓝田书院芳名碑,象峰山上那倒写的“水”字石刻以及村内元明清时期30余口古石井等等,就让“石头”在解说着千年古村之谜。

在族群蕃衍和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基础上,杉洋各姓培养出大量人才,传有“余李多文士,彭林出武将”佳话。

Δ 余云辉博士捐建蓝田书院

据族谱记载,余、李、彭之先祖都是朝廷命官,因避难而迁往杉洋开基,文武传家仍其一向传统。先是永贞令余仁椿于五代后唐(约937年)捐田建蓝田书院,据传朱熹的老师李侗是杉洋夏庄人,曾就学于蓝田书院,而朱熹曾两次至此讲学,故杉洋素称“先贤过化之乡”。杉洋习武之风也非常兴盛,狮岩寺、凤林寺的僧人武艺高强,明末清初置练武厅,并有“三社七馆”之设,村南建有跑马场,习武者有500余人。乾隆间,南少林寺武僧朱山在杉洋传授龙桩拳达20余年之久,武风更是日炽,武馆旧址至今犹存。杉洋是“龙桩拳”的发源地。

杉洋自建村以来,代有英贤。唐有余氏始祖、承务郎余焕弃官诣蓝田,披荆创业,为杉洋肇基拓主;李氏始祖福建观察使、状元及第李诲为唐皇室嫡孙。五代有彭氏二世祖行军使彭官威震八闽,永贞令余仁椿首创蓝田书院,还有余璀为南唐左拾遗,以善唐律,著名于时。宋有从祖籍地走出的望重朝野的名相余靖,全县首位登进士第李蕤,“蓝田之玉”状元余复。明有道人李景晞淡名利,精玄机,著书立说十万言。清李斌善诗文,结诗社,日极一时盛事;台澎挂印总兵林承昌“威惠著闻,兵民感戴”, 其子民族英雄林朝聘“英夷犯顺,单骑退敌”,忠勇可嘉;书法家李方莲,其书法神似王右军。现代有诗书画“三绝难忘”的若初,有为新中国建立和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林建神、林建中、林建宇等“林家三杰”。据统计,唐宋元明清时期,杉洋各姓先祖及其流裔有状元2人,进士90多人,入朝廷职官者达240多人。现代有余云辉博士捐建蓝田书院等,更是英才辈出,后俊济济。

千年沧桑话杉洋,其灿烂历史文化和乡土人文,诚然是一个“谜”,引人探索遐想

一、六安余学铭

(0)

相关推荐

  • 宁远南路第一塔——田家古塔

    田家村属水市镇.在镇人民政府驻地北3.3千米处.面积2.9平方千米,人口1500人,汉族为主.位于厦容高速宁远段北侧,潇水岸边.东临欧家村,西界赵家湾,北靠新屋地,南连李家山村.村部设田家村.别名:车 ...

  • 【姓氏研究】余村余氏史考

    余村余氏史考 据露源余村<余氏宗谱>之<余氏宗谱源流序>. 余氏出自秦山余之后,以王父字为氏,姓则自三代以来,其为名世也远矣,皎然翘然,天下莫不知有余氏也.传至秦汉,裂而复合, ...

  • 余氏祠堂|福建省宁德古田杉洋余氏蝉林祠

    余氏 余氏杉洋开基祖焕公第三世隐公世居杉洋,第五世褐公宋建隆年间(960年)创禅林寺于古田县杉洋镇北三公里的狮岩山下风水宝地,宋景德四年(1007年)于寺左建祠堂.宋宣和年间余褐六代孙太宰余深上奏宋徽 ...

  • 嫘祖故里西平县这一千年古村在蝶变中留住乡愁

    (本文作者陈富立(前)和文友赵付友.张富存在冶炉城遗址) 穿越千年的铁炉合庄村,以其厚重的文化内涵书写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轨迹.沧桑与新生并存,传承与变革交织,虽世代更替.日月轮回,仍改变不了它的史诗般的 ...

  • 宝华山下的千华古村

          要不是受老朋友之邀,一起去句容的新开元酒店度假三天,我压根不会想到去句容玩,句容很少听闻,也不在旅游名胜之列,可以说一点不了解,但这次去镇江所辖的句容,发现句容也是个不错的地方,有不少值得 ...

  • 宁远||六个千年古村:柏家 湾头 久安背 石海山 董州坪 下灌

    有故事的人,喜欢去古村古镇,他们有着念念不忘的古镇情怀.如果可以,去一次古村古镇旅行,记得带上和你有故事的人;没有故事的人,更应该去一次古村古镇旅行,因为那些地方,正在发生故事! 有故事的地方,不止丽 ...

  • 有你的村庄吗?下灌平田麿头柏家等宁远17个千年古村座次表

    小编有话说:千年古村有历史,有文化,有特色,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一直以来,宁远官方虽然关心,但由于史料之缺,辑录和寻找史料也相当困难.而小编刚花费大量时间,从浩繁的历史资料中,查知宁远目 ...

  • 下灌平田等宁远十三个千年古村座次表,有你的村庄吗?

    小编有话说:千年古村有历史,有文化,有特色,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一直以来,宁远官方虽然关心,但由于史料之缺,辑录和寻找史料也相当困难.而小编刚花费大量时间,从浩繁的历史资料中,查知宁远目 ...

  • 千华古村,一座重修的古村落,它的前身乾隆六下江南都来过这里

    千华古村,位于江苏镇江市句容的宝华山脚下.石牌坊背面记载着一段曾经的历史,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都来这里,还在宝华山留下了著名诗作.他曾写下"宝华深秀处,问路记吾曾.是日观民暇,青春佳兴乘.&q ...

  • 水库淹没的千年古村,俞村遗址再现人间,老照片中的样子

    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亭下湖水库,1978年1月动工开建,1985年9月竣工蓄水. 水库建成后,俞村.马村.麻厂.环潭.白壁等大小十多个古村落,四散分迁到溪口.方桥.江口等地,古村遗址从此淹没于浩瀚的水面 ...

  • 安徽可惜的千年古村,原本大红大紫,却被邻村抢走了风头

    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都想离开这座喧嚣的城市,去寻找那些位于偏远地区的世外桃源.事实上,世外桃源只是陶渊明想要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见的,但它并不代表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