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鉴《仿古山水册》,谦谦一大家
王鉴是明末清初时人,出身在一个背景令人羡慕的家庭里,祖父是明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大名鼎鼎的晚明文坛盟主王世贞;父亲王士骐是明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吏部员外郎。大约出身在官宦世家,对仕途便有些无所谓,王鉴本人功名平平,崇祯六年,他36岁才在乡试中考取举人,之后受祖荫任左府都事,继而出任广东廉州太守。
然而天生一副文人性格的王鉴其实也不擅仕途,上任不久即遭遇“粤中开采”之事,他挺身而出,以太守之力“力请上台得罢”,企图阻止开矿恶政,却险些引来牢狱之灾,两年后王鉴退隐原借,再不出仕。这一年正好是他的不惑之年。
从此他潜心绘事,归位于文人了。在晚明的乱世中,既不能“兼济天下”,就只好“独善其身”。即使在数年后多铎率清军攻破常州、无锡、苏州等城之后,他也没有迎降清军,出仕新朝,而是守住清白,继续绘事。他的绘画却因此受益,身为明朝遗老,无处渲泄的亡国之恨令他在故纸堆里寻找寄托,而大量临摹古画,不仅夯实了他的传统功夫,也暗合了明朝遗老的民族情结。
所以,他“从董巨入手广泛吸收北宋范宽、江贯道以至五代荆浩、关同等,南宗北宗,无所不学,打下深厚的基础,进而优游于元四家倪云林、黄子久、王叔明、吴仲圭之间......”(蔡星仪《王鉴艺术论》),他的多数“仿”、“摹”、“橅”、“拟”作品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他也因此与王时敏一起并列清“四王吴恽”之首,在美术史上是一位不可忽略的人物。
《王鉴仿古山水册》
此册10开《仿古山水册》作于1656年,王鉴59岁时。水墨纸本,纵25厘米,横18厘米。十开山水,从董巨开笔,溯源南宗北宗,兼及元四大家。这与王时敏不同,尽管他们画学同宗,但是王时敏由董巨入手,晚年却是独钟黄公望,先博后专;王鉴则以董巨为根底,广涉诸家,借此磨练自己的艺术功底,并竭力营造融合的笔墨风格,从而形成多样面貌。叔侄二人同源异脉、共树分条,艺术历程不一样,以致晚年在画学主张上分道扬镳。这本《仿古山水册》展示的正是王鉴的多样画学面貌。其实王鉴所谓仿各家山水,吃百家饭是实,丘壑与笔墨传达的还是自家胸境。
王鉴艺术天赋极高,又是性情中文人,且看是什么原因驱使他画下这本册页的:
丹青一派,自吴中文沈、华亭董宗伯后,几作广陵散矣。近时惟吾娄太原乔梓、延陵伯仲得传正脉,予每见其所作,即欲焚弃笔砚。但习气未除,见案头笺素便涂抹满纸,知不免为法眼捧腹,右古十帧,不敢求形似也。丙申冬十二月王鉴识。
这是册页最后王鉴自题的跋识。
59岁时的王鉴,早已画名远播,坐在了高高的清初画坛领袖位置上,他是传统派画家,对传统山水自文征明、沈周、董其昌之后几成绝响而存忧心,故在见到太原父子、延陵兄弟(不能确指,应该是董其昌裔孙)所作山水后,欣喜得让他自惭,恨不得“焚弃笔砚”,但终因“习气未除”,取出案头笺素涂抹成册。寥寥数语,一个视己若无、见贤思齐的王鉴跃然纸上,谦谦一大家也!
第三次补货
|纵意|
北尾小尾纯狼毫小楷
(专业级用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