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文化与《红楼梦》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由来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纳祥、辟邪攘灾。习俗主要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每到端午佳节,各种贺节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节味浓郁,热闹喜气。正如歌谣:“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挂香囊;门插艾,香满堂;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
一部民间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元宵佳节有元春省亲,芒种时节有黛玉葬花,巧姐取名则正合七夕...... 里面描写的风俗文化和人物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时值端午,让我们一起驱五毒做香囊玩斗草,过《红楼梦》式的端午节。
置办节礼
《红楼梦》第二十四回,为了能在贾府内谋得一点差事做,贾芸借了银子,在端午节买了一些冰片、麝香等香料来孝敬王熙凤,此时王熙凤正是在办端阳节礼的时节,贾芸投其所需,准备的这份端阳“薄礼”,讨得王熙凤的欢心,使得他在贾府谋得了监种花木的差事。
元春赏礼
第二十八回中,贾元春赐给众人端午节礼,这份礼是暗藏玄机的,有玛瑙枕、宫扇等。元春故意将宝玉和宝钗的礼物赏赐为一模一样,而黛玉的和迎春探春的一样。主张宝钗宝玉的婚事的用意不言自明。
驱毒习俗
第三十一回中,王夫人端午置酒,“请薛家母女赏午”。写端午节的笔墨虽然不多,却把节日民间习俗都写上了。“蒲艾簪门,虎符系臂”是端午节的习俗,蒲艾,是指菖蒲和艾草,古人从郊外采来插在门上,用蒲艾的味道驱除毒虫。虎符,是香囊的一种,将绫罗布帛和丝线绣成小老虎形状的饰品,在袋内装入雄黄、苍术、艾叶等中草药物,佩戴在儿童手臂上,香囊散发出气味用来驱赶蚊虫叮咬。
“赏午”也是端午的习俗,即端午节午间,须饮雄黄酒,吃桃、桑葚、樱桃、粽子等,以及欣赏石榴花等端午时光。无论贫富家,互相宴请,这一切活动,统称为“赏午”。这一回里提到的“粽子”只一句,是在晴雯在旁哭着,方欲说话,只见林黛玉进来,便出去了。林黛玉笑道:“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第六十二回写到了端午节期间,香菱、芳官等四五人“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丛堆中斗草”。斗草分为“武斗”和“文斗”,武斗是两人各持草茎的一端,然后同时用力去拉,谁的草先断了谁就输了;文斗是类似双方要吟诗作对,以对仗的形式互相对草的名字,对方若答不上为输。以此在学习收获了知识的同时也享受了乐趣。
《红楼梦》的时代,端午小吃粽子已经出了多种口味。《调鼎集》里就收录了竹叶粽、艾香粽、薄荷香粽、豆沙粽、莲子粽、松仁粽和火腿粽,除了蒸、煮,还常常油煎。《食宪鸿秘》中更有一种粽子,用核桃肉和薄荷末拌匀作馅。
端午节前,女子们往往很忙碌,小女孩们剪彩叠福,为弟弟妹妹们做驱瘴辟邪的活计:布头缝的老健人、粽子、蒜头、老虎、葫芦……已婚的女子则捻着“慈母针下线”。
比如《金瓶梅》中,李瓶儿就为幼子“做了端午戴的绒线符牌,及各色纱小粽子并解毒艾虎儿”。根据旧俗,端午节要接已出嫁的女儿回门避瘟,称之为“躲午”。到了清朝,这一风俗已演变成了欢乐的“女儿节”,已婚的女子回娘家探亲,未婚的女子则打扮得美丽动人。
古代夏天炎热,毒虫复萌,瘟疫横行。古人便以夏天的开始——农历五月为恶月,重五日更被视为恶日。端午节那天,要在门上插菖蒲和艾草,驱虫除祟。为了避开“五毒”——蛇、蟾蜍、蝎子、壁虎和蜈蚣,人们还佩戴五毒荷包,内置草药,外绣“五毒”。荷包常做成葫芦的形状,因为葫芦谐音“福禄”,寓意吉祥,还能收服“五毒”。乾隆二十一年规定,宫中每年五月初一起,开始挂五毒荷包。古人认为老虎的形象也能祛病消灾:猛虎能食百鬼,亦能镇压“五毒”。用艾草编结成的“艾虎”,还有软布缝制的“五毒老虎”,在端午节也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