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悟
你所看到的惊艳 都曾被平庸历练
第四组是牧人在山上行走。山中狼嚎虎啸,但牛却并未惊慌奔跑。
贪执顽化的心性有所转化,不易受世俗凡尘的干扰和影响,但还时时需要清规戒律的约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第五与第六组有两个牧人手握缰绳在谈笑。一个滔滔不绝,一个喜笑颜开。牛独自安静在一旁饮水
牧人和牛的关系已显得轻松、和谐。牧人虽然还手握缰绳,但已不太在意牛了。这说明对心性的驯化已达到无拘无碍,清规戒律的约束也正在趋于淡化
第七组是牛悠闲站立正欲饮水,牧人面带微笑,左手挽绳右手指碑。碑上刻:牛鼻牵空鼻无绳,水草由来性自任,涧下岩前无定上,朝昏不免要人寻。
此时已无需清规戒律来时时约束,但仍然要提防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失去了驯服无碍的心性。
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第八与第九组是老牧人在横笛独奏。天上飞过的仙鹤也为之却步。旁边年轻的牧人为老牧人击拍而歌。牛却未受到干扰,它依然悠闲地舔着蹄。牛的鼻绳也不在牧人手中,而是随意地绕在牛脖子上。老牧人的牛更是连鼻绳也解除了,它正在一旁仰颈饮山泉。
人的心性已不再执着于外界的诱惑而显得纯净自乐。但牛在饮水喻义它对外界还有需求。对外界还有所求,烦恼就不能净绝,所以还需继续修炼。
第十组是牛不吃不喝温顺而卧。牧人怡然自得,敞胸露怀地在一棵大树下畅然酣睡,树上一只调皮的小猴倒悬而下去扯他的衣襟他也全然不知。
小猴喻义外界的干扰和红尘的诱惑,这一切对牧人不再起作用,说明修行到此他已是心体澄静。到了这种境界,即使出入红尘凡世也无所谓,因为他的心性已经纯化透明、清净自由,外界的一切已无法干扰他了。
外显金刚相,内密菩萨肠
第十一组是牛已经不见了,只剩下修行者结趺而坐。修行者头顶上方刻颂:无牛人自镇安闲,无住无依性自宽。只此分明谁是侣,寒山樵竹与岩泉。
执着贪恋的心欲已全然消失,修行者的心性已化作清风,与大自然的林间翠竹,山岩清泉溶为了一体。但这还不是最高境界,因为修行者的“本我”还存在,他的物质体还存在。按佛家的说法,色相存在,引发贪恋执着心识的可能性就存在,就象病根未除,就有可能旧病复发,要修得不留色相于世间才行,所以还需进行最后一步的修炼。
第十二组也就是最后一步,修行者由定生慧,进入万象皆空之境界。人和牛都消失了,只有一轮皓月。心月的意思就是通过逐步的磨炼使自己的思想达到空灵如皓月,一尘不染的境界。
这个时候我终于拍照了,这字迹在日月下餐风饮露一千多年了
了了了无无所了,心心心更有何心,了心心了无依止,圆昭无私耀古今,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大彻大悟之后已无了悟的对象,但从始至终却并没有去执着于任何名相,并没有去执着于了悟什么。佛教将心分为三百六十种,有善心、恶心、不善不恶心三大类,其中贪心为万恶之源。当彻悟四大皆空之后,凡心俱息,还会有什么心?贪恋执着的心性哪里还会存在呢?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了悟了自性的心不会执着于外景,是无所挂碍的,就如天上的明月,一尘不染,亘古长存,光耀古今,物我双忘。它们就如同被明月寒光映照出的那些虚幻光影一般瞬息万变,刹那生灭,昭示空的含义和境界。若要问这空的个中究竟,那么就看看大自然中那一丛丛随缘而生,缘散而灭,来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野花芳草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