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株型

实现小麦高产稳产,离不开理想株型来支撑。

我们通过对不同时期小麦品种和小麦育种的了解发现,小麦株型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它是随生态不同、水肥条件不同、乃至是时代和生产方式、环境需求等不同而不同的,或是在变化过程中的。反过来说,在一定时期内,就某一个地区而言,一种固定的株型,它也适应着与这个时期、地区相对应的生态环境。

看着在别人家再好的株型,拿到咱家后,可能就不适合。譬如,我国北部冬麦区或北部冬麦区以外的旱地小麦,它们的株型就是:松散型、分蘖多、成穗多、叶片较细较长,穗子较小,茎秆偏细……这样的类型,适合北部冬和一些干旱麦区的偏冷、偏干旱、偏多风等气候特点,它们靠着多孽、多穗取胜而获得较好的产量。又譬如我国南方麦区,由于气候温暖潮湿、导致这些地区小麦病虫害多,茎秆容易偏高,如此,这些地区的小麦为了避免病虫害侵袭、避免倒伏发生,它们的株型不论紧凑还是松散,都不要求有太多的分蘖和穗数,茎秆要求粗壮一些,单穗重要求较高一些,叶片不能太小太窄等。

当我们把我国“南北两头”麦区的基本株型特点说了以后,处在中间的“黄淮”麦区也就好说了,它肯定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分蘖适中,成穗多,株型较紧凑,叶片较小且较直立,茎秆较矮、茎秆质量较好、抗倒伏,单穗重、千粒重都较北部冬麦区高等。当然,由于“黄淮”麦区地理面积跨越较大,分布的不同地区间,其气候也有明显的不同,这样在基本具备了上述那些特点的同时,还有不同程度的细分,我们很难在此以一概全。

我们今天有有兴趣在此说株型,是源于最近臧书江老师一个劲儿在它们家炫耀有株型个“改变”,也是源于中信麦998——一个“较特殊”类型的出现,更是源于我们面对“黄淮”麦区,想要找到、或确定一个“理想株型”……

当身处江苏的臧老师将一类株型“咬定目标不放松”的向近似于“黄淮”麦区的多穗、紧凑、小叶直立等改造时,我就在想,臧老师不考虑环境问题啦?阴雨潮湿病害多靠什么来抑制?茎秆质量靠什么保障 ……因为,就像是我们上边说的,一种固定的株型或类型,它代表了对当地生态和自然环境的适应。我们改变容易,但想要改“适应”了不容易,所以我就在想,应该是臧老师发现了什么,不然,即使是改,也不会“咬定目标不放松”的改。

还好,看臧老师改造后的类型,穗子变多了的同时,叶片也较小和直立了,这样对较大群体下的通风透光有利。但也有了新的问题,就是当叶片较小、夹角也小时,往往其穗子也变小,有没有另外呢?等等,在这些相关性状上,我还不是太清楚,接下来就是我们继续关注臧老师改的效果之事了。

再说中信麦998的出现,我看好这样的类型——成穗数在35~38万,成穗自我调节性好;株型较松散,茎秆粗壮但不过分,质量很好;方穗、多花多籽;叶片较大,短宽。这种类型的株型算是“U”字松散型,与我们以前接触的大穗株型的“I”或“II”字型有明显的区别,它可以将空间利用好,但群体内又很难郁闭。

998这样的类型,在改变着我们原来很站得住脚的“理想株型”设计。或许,也只有998这种类型,才适合这种“U”字株型;还或许,也正是这种松散模式,才成就了998这种类型穗粒数高而稳定的特点……但我不知道的是,这样的较大叶片变成稍小以后,对单穗重是否构成新的影响?关于这些,我也在继续关注,关注的同时也在践行着这种类型。

原来我一直关注北部冬麦区的“U”字株型,当接触“黄淮”的“V”字株型以后,忽然觉得在黄淮麦区,这才是最好、最合理的株型——其麦“脚”利落,“成株性”强,叶片夹角小、分蘖不过分的多,成穗却不少,后期穗层“插不进手”……用我好朋友——崔庆华给这种类型最棒的总结就是:上边插不进手,下边能跑狗。

我估摸,即使是有其它类株型参与进来,这种“V”和“V”与“U”过度型,也还会是广大黄淮麦区的最理想株型。

上图1.“V”字株型,缺点是叶片有些偏大

上图2.抽穗前“V”字株型,这个叶片漂亮

上图3.大穗“U”字株型,看着有点乱

上图4.介于“V”和“U”之间的株型,穗子多、方、孕性佳

上图5.大穗“I”字株型

上图6.“U”和“V”字之间的株型,茎秆质量好,叶片小而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