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韵】罗蒙山下的生死抉择(散文)
11月13日,盛世太平的冬日暖阳,照耀着罗蒙山下的县溪古镇,车水马龙,一派繁华;芙蓉江水,欢快地流淌。我和战友们,来到罗蒙山下,参谒“通道转兵”纪念馆,景仰肃穆,聆听着讲解员的动情解说。
86年前的11月13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刚刚从湖南汝城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二道防线,向宜章、郴州挺进,正准备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29天后,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及中央军委一、二纵队,经广西龙胜,攻占通道;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委员,齐聚罗蒙山前的恭城书院。
此时的中央红军,是一支疲惫之师。自1934年10月10日开始长征,国民党反动军队,沿途设置四道封锁线,围追堵截,企图将中央红军消灭在湘江东岸。英勇的红军将士,一路斩关夺隘,奋力拼杀。特别是湘江战役,十分惨烈,面对30万敌军,血战五日,死伤枕藉,8万6000人的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大多数是血染战袍,一身伤残,且给养匮竭,缺枪少药,饥肠辘辘。
这是一支迷茫之师。1929年1月中旬,毛泽东和朱德率红四军,由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2月10日,取得“大柏地战斗”的胜利,为日后创建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1930年底到1931年9月,国民党军先后发动三次围剿,均被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军,彻底粉碎。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到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的全盛时期,面积4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0万,中央红军达20余万人。何其壮哉,伟哉!毛泽东在第四次反“围剿”胜利,重过大柏地时,兴奋写下《菩萨蛮·大柏地》一词:“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是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礼赞,也表现了其对革命事业的乐观精神和昂扬的战斗情绪。其实,又何尝不体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和红军战士的喜悦情怀与战斗意志呢?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用实践证明了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然而,1932年10月的“宁都会议”,后方中央局解除了毛泽东的军事职务;1934年1月,毛泽东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也被无端罢免。王明“左”倾教条主义,于党内军内,占据了主导地位。随后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先是实行军事上的冒险主义进攻战略,后又实施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不断折腾,丧师失地,兴盛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被彻底葬送了。
广大红军指战员,先是迷茫,后是怨怒。毛泽东指挥反“围剿”,为什么能从容若定,诱敌深入,连续打胜仗?而军事“三人团”,一会儿“两个拳头打人”,一会儿“御敌于国门之外”,疲于奔命,处处挨打?常打胜仗的毛泽东,为什么靠边站?专落败仗的,为什么坐高位?特别是1934年4月与敌广昌决战,红军损失惨重,红三军团长彭德怀怒斥李德:“你真是崽卖爷田心莫痛!”湘江战役,红军战士遗体壅塞江流,军中怨愤四起,一筹莫展的博古,差一点引咎自戕。红军将往何处去?毛泽东什么时候再来领导红军打胜仗?这些都是勇敢坚强的红军指战员,无时无刻都在思考的问题。
这是一支即将陷入灭顶之灾的队伍。从1934年12月10日,红一军团先头部队攻占通道县城后,到12月12日,3万余人的红军,挤占在通道狭窄的西南隅,情势万分危急。早在湘江战役前,老蒋已觉察中央红军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的战略意图。当红军强渡湘江后,他就调集刘建绪、薛岳部主力20万人,沿湘西城步、绥宁、芷江、洪江、靖县、会同、武冈一带,设置四道碉堡线,共计211座,张网以待。同时,桂军夏威、廖磊部,北上抄袭追击红军,刘建绪部从东面压来。如果继续实行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无异于自投罗网,以卵击石!迅速脱离险境,才是生存发展的唯一之路。
12日9时,中央政治局在恭城书院召开紧急会议,着重讨论红军的去路问题。我们从毛泽东座位(在周恩来和王稼祥之间桌角部),就可看出,他是列席参加的。会议一开始,李德博古,不容置疑,亟欲拍板与红二、六军团的会合。周恩来心急如焚,知道除毛泽东外,没有谁能撼动他俩的决定,立即要求听听毛泽东的意见。他此刻的身份很尴尬,如果不是周恩来、王家祥的竭力邀请,李德博古的眼角眉梢,都无他的份。毛泽东被罢黜后,不气馁,为了党和红军的事业,长征途中,一直做王家祥、张闻天的工作,争取到了他们的支持。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毛泽东无所谓自己的处境,更不屑博李的霸道专断,坚决予以反对。他语重心长地分析敌我态势后说,我们不能当傻子,钻“口袋”,寻死路!现在,红二、六军团在铜仁、石矸牵制王家烈主力,是个好机会,只有到敌人力量最薄弱的贵州去!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嘛!毛与博李争辩激烈,现场气氛,充满浓烈的火药味……当夜幕降临,寒风吹晃走廊的马灯,李德在事实面前,负气离场。王家祥、张闻天、周恩来和朱德,都支持毛泽东的建议,博古势孤力单,仍坚持己见。
会议直到19时半,中央军委才向各军团、纵队首长,发出“万万火急”的《军委关于我军十三日西进及进占黎平的部署》令。这份不同凡响的部署令,体现了毛泽东的使命担当、卓越智慧和斗争精神,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开始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来独立解决问题,逐步走向成熟。
凛冽的风,冰冷的雨,侵袭着忧心忡忡的红军将士身体;阻敌追剿的红军,正浴血奋战。铁血后卫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在黄树湘师长的率领下,死缠十万敌军,时时刻刻,都在流尽自己的鲜血,为党和中央红军争取生机!当获令西进贵州,几万红军,立即脱离接敌,人欢马嘶,向播阳、黎平方向进击。从此,工农红军像蛟龙入海,猛虎上山,不断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
走出纪念馆,太阳仍然朗照着。岁月静好,山河如画。我的心,却极不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