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北海《叶有道碑》、《古诗十九首》(传)
李唐代北海《叶有道碑》拓本(并题跋)
《叶有道碑》,全称为《唐故叶有道先生神道碑并序》,亦称《叶国重碑》。蔡君谟,名襄,为宋四大书法之一。他和清初顾亭林都认为:《叶有道碑》是李邕碑版书迹“最佳者”。
《叶有道碑》的面世,清光绪年间修的《处州府志》卷末有载:
玄宗时,李邕为处州刺史。邕以词翰名世,法善求邕为其祖有道先生国重作碑,邕从之。文成,并请书,弗许。一夕梦法善,请曰:“向辱雄文,光贲泉壤,敢再求书。”邕喜而为书,未竟,钟鸣梦觉,至丁字下数点而止。法善刻毕,持墨本往谢,邕惊曰:“始以为梦,乃真耶!”
后人所传李邕因梦觉,“至丁字下数点而止”,故此碑又称“丁丁碑”;还因传叶法善夜追其魂而书之,俗谓“追魂碑”。志书把碑文的产生,说得扑朔迷离,神妙玄乎。而一些书家,则把前面说法称之为“皆流俗相传之说耳!”(王象之《舆地纪胜》)“齐东野语,不足为据”(吕金柱《叶有道碑》)。
李邕的《叶有道碑》,究竟书撰于何时与何地,此碑原石立于何地,后来的下落如何,又重刊于何地?一系列问题均有考辨之必要。
《叶有道碑》重刻本,碑末书撰署为“栝州刺史文并书,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岁在丁巳三月七日。”立碑时间则为“太岁丁巳鹑尾七月夷则七日甲辰”。据《李邕年表》所载:
开元二十三年六十一岁季春起为栝州刺史。
开元二十四年六十二岁十月丁卯(二十一日),车驾还至京师。
李邕任栝州刺史只有一年半,时间在公元735—736年。此时离叶法善仙逝(公元720年)已有15年,叶不可能死而复生去请李邕为他祖父撰碑,故把撰碑与立碑说成是李邕在栝州刺史任上,则所署官衔及年月都与史实明显不符。
把撰碑时间定于“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则不仅有李邕自署为据,而且刘建华的《李邕年表》亦有详细的载述:
开元四年 四十二岁 邕户部郎中任上,姜皎、张庭珪共相援引,谋为宪官(委驻各行省官员)事泄,中书令姚崇嫉其躁,因而构成其罪,冬季出贬松阳令。
开元五年四十三岁三月赴任途中,道出兖州金乡,撰书《叶有道碑》。又撰《赠歙州刺名叶慧明碑》,国子监太学生韩择木隶书,七月立在金乡。未至任改栝州司马。
从年表可知,李邕为叶法善祖父、父亲撰的碑文,也不是在栝州司马任上,而是在“出贬松阳令”的途中。书写于碑石者为韩择木,而不是李邕;用的是隶书,而非行书或楷书。今人有云:韩疏于体察文意,写得平和,追求雍而穆的近乎庄严的境界,文和书存在未谐调的状况。故《舆地纪胜》的“丁丁碑”、“追魂碑”之说,实在是牵强附会,荒诞无稽。立碑地点在兖州金乡,而不在栝州松阳。
《叶有道碑》刻石后来的下落,据陈思《宝刻丛编》引《诸道石刻》载:
(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大雷碎其石。
清代梁同书则云:原碑于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佚。无论是“雷碎”,还是失佚,反正在南宋至元代,原立在兖州金乡的碑石就已失传了。
立石于松阳的《叶有道碑》,志书有云:
其碑于处州松阳县,云李邕撰并书,此即重刻本也。(于奕正《天下金石志》)
此石始终完全,为不易得,亦疑为翻刻本耳!(安世凤《墨林快事》)
重刻的时间,是明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年间。此碑,文22行,行书,径8分。“原刻在卯山。剥蚀已久,今惟古市叶氏翻本。”(《栝苍金石志》卷一)因原拓本不传,故书撰具体年月已无从查考。张彦生的《善本碑帖录》,则谓重刻本非北海原迹,系明人仿李邕《李思训》伪造。对此,吕金柱《叶有道碑》有评:
观其书法甚劣,文亦荒谬,张氏之说有一定道理。
传世又有楷书本,同称邕书,刻在行书本后,盖纯属伪托。
顾亭林《金石文字记》讥之为“滥”,并为后人议论是非的话柄的《叶有道碑》,当属重刻本、楷书本,并非是蔡襄等人所见的北宋前行书旧本。宋前行书旧本,是极享盛名而且十分珍贵的唐帖,那是为历代论书者极力推崇且堪作范本的“法书”。
重刻碑又于何时毁失?
相传康熙中颜学使光敩按部访碑,得旧他拓本数纸而去。(屠莼渚《碑跋》)
《叶有道碑》,向在松阳之卯山道观。因求者纷纷,道士厌之,埋于山之旷野。道士殁后,无从寻觅。(清同治版《栝苍金石志》芝庭按语)
重刻碑留存的时间极短,只有一个半世纪。后人见到的只是拓本,且是伪造的,也就价值不高了。
释文:
唐故叶有道先生神道碑并序栝州刺史李邕文并书
昔者,诞发老君道纯天地,生得夫子身负日月。且时宰不宗,主人勿用,矧乎埋照后谷,潜盘穷山,幽姿蜕于尘容,素尚胤于仙类。岂辟命行矣,爵服絷之而已哉!公讳国重、字雅镇,南阳叶县人也。自少典锡,羡高辛、纂绪、陶唐、重熙、后稷、迈种、文王之胤,乃食于沈尹戍之子载。封于叶,受氏享国,大哉,邈乎!
逮乎祖乾昱克壮,其犹永孚于德,墐户习隐,塞兑億坤,硕肤长材,通理博艺,虽安车累至而坚卧固辞。故庆祚克开,眉寿维永矣。
厥考道兴,性守宫庭,道敷邦国。居鬼从地,率神从天。受籙以怛之,飞符以北之。扼魍魉之邪,刘臺台之祟,有足奇也。至于挥札落纸、引弓贯革,特起五部,广推大余,侯谁嗣哉?
先生灵承道宗,异闻训诱,弱丧文貌,幼尚纯笃,仙骨有象,童心不萌,专精五龙,遍游群岳。聪以知(拓本为“达”)远,明以察徽。达死生之占,体物气之变。尝以(拓本无“以”字)静贞动耗,息影归止,云卧北(或译作“松”)壑,林巢仙居,人绝不邻,道阻且右,独往幽胜,永歌隐沦,放闲保和,习虚致静。捃五石之髓,撷三芝之英。时哉不留,岁聿其逝,缁发纯漆,韶颜渥丹,事适玄洞(拓本为“同”),神与道媾,唯寂唯寞,不饮不食,数十载于兹。
乃升闻帝庭,骏发皇眷,简才受命,降尊加礼,将之以文马,速之以畅毂。先生盱眙长揖,握手高谢曰:自昔帝舜登庸,德辉允铄,光武继统,吏道孔嘉。且薛方逢萌备外臣之礼,虞仲夷逸终处子之业。岂垢俗疵物,偏贡介性;将探道慕类,坐致奇龄。使者蓄而然之,疑申遂行之旨,乃周览庐室,躬省仓廥,考畤人之疆亩,讯家童之作业,皆俭以遵约。安能维始味不甘口,色无养目?信以为著诚去伪,敢守难夺。顺风可即强起,曷至焉?遂虚觏复命惭叹:闻列朝廷企其高、渴其道、聆嘉声而属想者,岂胜言哉?有司以天元书缺星度官,弛亡五德之运、谬四时之分,荆鬼越祥不知所况,子亥母癸乌识其原。皆乘遽远寻,请益传受。可谓绳诚列而曲直征,衡诚悬而轻重立。粤唯博物君子,岂伊小说鲰生?
呜呼!天不持久,人将复归。颓年迫于期颐,远志屈于摧落。卜兆幽石,讬坟清林,逸人不追,国士靡宪,泉石沮色,乡县失声。岂无他人,唯子之故。
胤子慧明,赠银青光禄大夫歙州刺史。公冈(或译作“罔”)替厥徭,代增其业。启秘籙之高妙,扬玄津之洪波。道微若声,心麽(通“幺”)若气。吹律煖(同“暖”)谷,运历知天。屡下辟书,终不应命。
孙子景龙观道士鸿胪卿越国公,幼得父书,早传成法。夤念有训,迈迹自身,读天下之书,备方外之术。火涤淫祀,剑诛群妖,恩开五君,名动四国。其入也,排金锁、谒紫庭,为帝傲吏;其出也,法玉京、坐元寺,作仁宗师。故能大匠道门,冢卿朝右,礼食轩座,寓直禁庐矣。常以理气自强,登老益壮,虽暮景急节,而纯孝孔哀。是献封章,愿拜坟墓,有轸帝念,载形王言。神札以飞,传瑞乃发,群公帐饯,列蕃郊迎,朝草有辉,乡人皆庆。枉以末技扬于孝心,唯先志以追远,立丰碑以纪德,夫何间然!其词曰:
宗门素履,家代隐仙。道一相孕,薪火交传。黄公术在,赤水珠联。道开幽键,性与真筌。一门累祖,四世百年。抗迹岩谷,消声天地。卓尔遐举,蔼然高致。麝以臭焚,珠以明坠。人则有心,征亦不至。保身匪媮,全朴为利。孝孙增业,明辟顺风。志常无忝,事或不同。征贤朝满,举逸山空。曷由高枕,克谢代工。测微达变,尽规纳忠。皇眷虽渥,孝思亦深。章服粲粲,传驷骎骎。载违廷阙,是展坟林。纪石追远,昭铭率心。孝终事立,荣没宠今。遐超古始,永宪江南。开元五年岁在丁巳三月七日
李北海《古诗十九首》墨迹(传)
李北海(678-747),即李邕,唐代书法家。字泰和,汉族,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其父李善,为《文选》(梁萧统编选)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
唐朝人牛肃在其所著的笔记《纪闻》中,为我们披露了一件跟日本遣唐使团有关的秘闻:唐江夏李邕之为海州也,日本国使至海州,凡五百人,载国信。有十船,珍货数百万。邕见之,舍于馆。厚给所须,禁其出入。夜中,尽取所载而沉其船。既明,讽所馆人白云:“昨夜海潮大至,日本国船尽漂失,不知所在。”于是以其事奏之。敕下邕,令造船十艘,善水者五百人,送日本使至其国。邕既具舟具及水工。使者未发,水工辞邕。邕曰:“日本路遥,海中风浪,安能却返?前路任汝便宜从事。”送人喜。行数日,知其无备,夜尽杀之,遂归。邕又好客,养亡命数百人,所在攻劫,事露则杀之。后竟不得死,且坐其酷滥也。七十时,为宰相李林甫所忌,含冤杖杀。他工文,尤长碑颂。善行书,变王羲之法,笔法一新;并继李世民《晋祠铭》后以行书书写碑文,名重一时。其书风豪挺,结体茂密,笔画雄劲。传世作品有《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等。唐窦蒙在《述书赋注》中说:时议云:“论诗则曰王维、崔颢;论笔则王缙、李邕;祖咏、张说不得预焉。”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其为文,长于碑颂,多自书。唐人说李邕前后撰碑八百首。杜甫诗曰:“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丰屋珊瑚钩,麒麟织成罽。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
李北海的书法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李后主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恰道出李邕善学之处。《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变用行书,写碑。书法的个性非常明显,字形左高右低,笔力舒展遒劲,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他提倡创新,继承和发扬古代书艺。曾说:“似我者欲俗,学我者死。”苏东坡,米元章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点,元代的赵孟頫 fǔ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从中学到了“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他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8年七月,浙江省教育厅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写字课本就采用李邕的书法字体,作为浙江省义务教育教科书《写字》课本。相信不远的将来,李字也像王字一样丰美全国。
李北海能诗善文,工书法,尤擅长行楷书。当时的中朝衣冠以及很多寺观常以金银财帛作酬谢,请他撰文书写碑颂。他一生共为人写了八百篇,得到的润笔费竟达数万之多。但他却好尚义气,爱惜英才,常用这些家资来拯救孤苦,周济他人。李邕撰文书写的碑文,常请伏灵芝,黄仙鹤和元省己鑴刻。据明代杨慎的《丹铅录》考证,这三人很可能也是李邕的化名。他的传世作品有《叶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东林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传世书迹以《岳麓寺碑》、《李思训碑》最为世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