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从文自传》
一个下午沉浸在书中,跟着文字感受沈从文这个大作家从幼年时的好奇顽劣到青年时的颠沛流离,再到年老时的各种困扰。
我发现迷茫是每一代青年的标配,无人例外。当父辈走过长长的路,想要去指导孩子的时候,真的已经不那么足够了解下一代了,真是不能感同身受。
他的小儿子决定去上中专时,沈从文先生想要儿子去考大学。儿子这样写道:“他三天两头劝阻,全都是旧意识的反映。”后来,儿子如愿被中专录取,沈从文先生送了一站又一站。
当儿子终于劝动爸爸不继续送他上学时,儿子满心欢喜:“这孩子终于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了。……太阳快要沉落微带金红,越展越宽的水面闪闪烁烁,对着孩子眨眼微笑。他将在一座漂亮的大花园里,在“新环境”中受到最好的教育……有一天,孩子走过了这条长路,……桥上空空荡荡,一无所有,那个人早已离去。”
生生代代,我们都将是寂寞地走完自己的人生。
沈从文是寂寞的。虽然幼时他读过好多私塾,但私塾都给不了他想要的,他总是想方设法走出校门去阅读世界这本大书。恰恰是这本大书,给了他一生的滋养。
后来一次次在军队中谋职,面对周围都是以抽大烟为乐的群体,他选择了做一个“书呆子”,在这里,他是寂寞的。“由于读过几本书,知道点诗词歌赋,面前的一切刺激和生活教育,不甘随波逐流就得求自救,于是近于自卫,首先得坚持自己,来抵抗生活行为上的同化和腐蚀作用。反映到行为中,即尽可能顽强读书,扩大知识领域。”
成为作家不是偶然,是他阅读世界这本大书,经历一切从不放弃之后的必然。20岁那年,他伤寒40多天捡回一条命,老同学却因为和别人赌气被洄流卷下淹死,启发了他: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的世界走去,把自己的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比让命运来处置得更合理一点儿呢还是更糟糕一点儿?
年轻的日子,就是该去闯荡尝试的日子。这让我想到了冯栎钧的那堂《鲁滨逊漂流记》的课,整篇文章用“选择”串联起来。你会怎么选择?鲁滨逊做了什么选择?在什么情况下他做出了他的选择?你又将怎样去选择?
于是,他提着一卷行李,去到了北京。去了北京,见识了更多,经历了更多,更多的日子在逃难的路上。
后来,好不容易好了点起来,又被称为“那文人”,以致后来患了类似于强迫症的病,谨小慎微。哪怕是谨小慎微,哪怕是接受“再学习”,他也依然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文物研究史上的一项空白。正如巴金先生回忆:沈从文不止一次对他说“不要浪费时间。”晚年的他,是寂寞的,旁人走不进他内心的那个世界。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生命的轨迹跃然纸上,同时也看到阅读是如何丰盈人生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命终究会离去,我将以何种姿态证明我曾经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