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五”就是“初五”。按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而“端五”也就逐渐演变为“端午”。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的一个,有重午节、五月节、粽子节、龙舟节、浴兰节等20多种,这和端午节习俗众多息息相关。而在瓷与画上,我们也能见到中国人对这一节日的重视。No.1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以举行竞赛龙舟的活动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宋代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诗中写:“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故宫博物院藏“慎德堂制”款粉彩赛龙、凤舟图盘,高5.4厘米,口径28.5厘米,足径17.8厘米。内壁近口沿处以金彩描绘如意头纹,内底以粉彩描绘赛龙舟、凤舟图,水中儿童们正在分别奋力划着一龙舟和一凤舟。龙舟的头、尾上各立一童,均手执令旗呼号指挥,尾部一儿童在鸣锣加油。两舟上的其余儿童们正奋力划桨。岸上站立五位小童,正在燃放鞭炮、呐喊,为双方加油。外壁以粉彩描绘结带折枝花、杂宝纹,杂宝有书画、笔锭、方胜、如意、珊瑚、犀角、铜钱等。外底署矾红彩楷体“慎德堂制”四字双行款。故宫博物院藏“慎德堂”系道光皇帝在圆明园的行宫,署有“慎德堂制”款的瓷器是道光年间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道光皇帝特制的,以供其居住在慎德堂时使用。从盘上所绘的赛龙舟和凤舟图看,此盘是供道光皇帝在端午节使用的应景物品。No.2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因此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张天师,是东汉五斗米道的创立者,教人信奉道教。传说其神通广大,有龙虎护法,能除五毒,辟瘟消灾,因此,民间习俗常在端午节悬挂张天师画像,以祛邪除祟、镇宅佑安。故宫博物院藏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小盘,高1.9厘米,口径10.6厘米,足径6.6厘米,是万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宫廷烧造的供端午节使用的,图案寓“袪毒辟邪”之意。
内外青花五彩装饰。内底绘张天师斩五毒图,张天师持剑立于树下坡地上,周围描绘蟾蜍、蝎、蛇等。内壁绘相间排列的菖蒲叶、折枝石榴花、艾草等共八组。外壁绘相间排列的菖蒲叶、折枝石榴花、艾草等,间绘以蛇、蝎、蟾蜍、蜈蚣、壁虎等。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款。
No.3民谚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叶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端午节时,民间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在门上插艾草或菖蒲,用以杀菌防病、驱瘴辟邪。故宫博物院藏霁蓝釉艾叶形洗,高1.7厘米,长15.6厘米,洗呈艾叶形,以艾草叶为蓝本制作而成,洗内随边沿的起伏划出叶脉纹。通体内外施霁蓝釉,釉色深沉匀净。No.4祥符,是端午节所佩之饰,以五色丝线结成,悬于厅室,或佩于小童身上,俗谓可避灾除病、益寿延年。本品以祥符搭配富贵牡丹,带有明显的端午节气息。此式茶盘自乾隆始烧,历嘉庆至道光,其后渐绝。其中常见有青花及各色地粉彩之作,但均于开光内书写乾隆帝《三清茶》诗,显示其应与三清茶壶、碗搭配使用。本品于开光内改绘祥符牡丹,是为道光御窑少有之创新之作。
茶盘海棠形,下承四足,底面均匀分布支钉,显示档次非同一般。茶盘内外壁以青花满绘缠枝莲纹,藤蔓绵绵,疏朗饱满,盘心海棠形开光内绘牡丹花开,枝蔓舒卷,其上悬挂端午所用祥符。茶盘青料浓淡兼施,从而令画面富具意趣。底心青花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No.5满族人把端午节叫“五月节”,清宫更是非常重视,乾隆十八年曾有谕旨,“以后每年五月初一起挂五毒荷包。” 端午节当天,宫中要开粽席,皇帝喝菖蒲酒,赏众人喝雄黄酒,皇帝使用的是带有艾叶灵符纹饰的餐具,膳后用的果茶是桑椹、樱桃、茯苓等适时的鲜果。清嘉庆 黄地洋彩开光端午节五毒灵符图膳碗 放山居旧藏此碗属于清宫专为端午节而烧造的御用器皿,富具节令色彩。其画风具有浓郁的西洋色彩,为典型的清宫洋彩器皿之一。外壁以黄彩为地,匀净妍丽,彩绘缠枝西番莲纹,四面开光之内巧绘五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形象,石榴花插于各式花瓶之中灿然绽放,枝上挂饰一个祥符或是大吉葫芦,迎风飘逸,旁边摆放着时节水果和糕点,或是酒壶,或是童子赛龙舟模具,节日气息浓厚,昭示端午节的内涵。底署“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红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