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为何放弃为官之路,而选择行医救人,理由让人心生敬佩
怡娱乐关注今天10:11大图模式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都非常认可人生四大喜事的说法,哪四大喜事呢?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而人生四大悲事也恰恰和这四件事有关,久旱逢甘霖——冰雹,他乡遇故知——债主,洞房花烛夜——别人,金榜题名时——重名。如果真是这样,那也太倒霉了,而说到金榜题名那就不得不说一下传奇药王孙思邈了。
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一般来讲,,金榜题名对于一个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来说,这确确实实是一剂让人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的兴奋剂。唐代著名诗人朱庆馀在科考之前就曾写下“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千古名句。然而,同为唐朝人的孙思邈却对科举考试一点也不感兴趣,哪怕是皇帝亲自给他发邀请函希望他来京城当官,他都直接拒绝没有一丝犹豫。那么,这个孙思邈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唾手可得的荣誉他为什么要放弃呢?
其实,孙思邈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并非附庸风雅之辈。他自幼就聪明绝顶,七岁的时候就已经饱读诗书,被人称为圣童。虽然当时的社会风气非常歧视行医之人,但孙思邈还是放弃了自己的仕途之路,选择了悬壶济世的行医生涯。他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和他幼年时的一段经历有关。
孙思邈小时候体弱多病,父母经常带着他四处求医,最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虽然后来把病看好了,但他却因为此事而感到非常内疚,他深深体会到老百姓们看病贵看病难的困境。因此,孙思邈很小的时候就立志做一名为广大的民众解除身体和精神上痛苦的医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以历代的名医为榜样,刻苦地钻研医药典籍,对于诊疗疾病的方法,采药的常识,制药的程序以及养生保健之术都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学习,所以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在医学领域小有成就。
孙思邈不但勤奋好学,而且还极为注重实践。他曾走遍大唐的每一寸土地,考察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并沿途为百姓诊治看病。他的游历生涯不但增长了他的医药见识,而且还拓宽了他的实践经验。他曾在江州治愈了湘东王的脚气病,为梓州刺史李文博治愈了消渴病,他还治愈了一位生命垂危的中箭士兵,甚至他还为六百多名麻风病人做过治疗。随着孙思邈的名气越来越大,找他看病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多,就连当朝的皇帝都向他抛来了媚眼。据说,早在隋朝开皇年间隋文帝杨坚就曾想拉拢孙思邈为自己办事,却被孙思邈委婉的拒绝了。隋末唐初改朝换代的时候,为了躲避战乱和朝廷的征召,孙思邈隐居山隐。
隋文帝杨坚,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孙思邈曾与自己的亲友说过,等将来社会上出现了贤明君主的时候再出来做悬壶济世救人的事情。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是一代明君了,但同时他也是个长生不老药的超级粉丝。李世民曾下过一道圣旨命孙思邈进京,当他见到已经年过半百却依然面色红润孙思邈时,李世民被惊到了。他本想强留孙思邈并授予其官职爵位,但又害怕有损自己在老百姓心中的美好形象,所以只好作罢放孙思邈还乡。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嫡次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孙思邈在皇帝面前能够做到坚持自我,不卑不亢,实属难能可贵,更为难得的是他对待病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亲切。相传有一次,孙思邈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忽然外面跑来一人说道:“南山有一个年轻人呼吸微弱、疼痛不止,因为家里比较穷,所以才拖到今天”。孙思邈心急火燎的赶到病人家里,想用针灸为其止痛,一开始却没什么效果,病人还是疼痛不止。孙思邈十分耐心的继续为病人扎针,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挽救了这位病人的生命。作为一名医者,孙思邈不仅有着妙手回春的高超医术,而且他的医德也是无人能及。他认为医生应当以治病救人为先,处处为病人着想。凡是到他这里来治病的人不分高低贵贱,他一律平等的对待。
又有一次有个病人因为尿闭症来找孙思邈看病,由于因为尿不出来所以心里非常的难过。孙思邈看到病人隆起的肚子知道吃药已经来不及,所以他决定从尿道插进一根管子给病人排尿。于是他找来了一根细小的软管,小心翼翼的插入了病人的尿道并用劲一吹,很快的尿液从软管里缓缓流了出来,病人的病很快就好了。这看似简单的一吹,,其实并不简单,如果一个医生心中没有充满对病人的关切,他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这一点的。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作者孙思邈,共30卷,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当中,孙思邈总结自己学习的东西,然后结合他个人的学术经验于永徽三年(652年)写成了《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全书共30卷,其中包括诊疗、针灸、按摩、引导等专业论述。千百年来《千金要方》一直都被过国人视为传世之作,备受专业学者的推崇,可见其在医学界的影响力深入人心。
永淳元年(682年)孙思邈与世长辞,享年142岁。临终之前,他嘱咐家人自己的葬礼一定要尽量简朴,千万不要行宰杀牛羊的祭祀活动。孙思邈生前虽然不好功名,但是人们为了纪念他尊称他为“药王”,并将他晚年隐居的五台山称为“药王山”,“箫鼓年年拜药王”已经成了孙思邈故乡人民千百年来的习俗。
按照儒家设计的人生理想,一个读书人就应该追求修齐治平,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而作为读书人的孙思邈,虽然为自己选了令一条人生之路,却同样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相信他比那些王侯将相们更经得起时间的洗礼。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