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好好的加班?

有故事.有方法.有工具

这是2018年第112篇原创文章

全文3100字,阅读时间6-9分钟

近期频频爆出裁员或者调整对外招聘的信息:

本周,通用汽车宣布计划在全球裁员15%。其中,将薪资制员工及合同制员工的人数降低15%,管理层人数降低25%。

美联社消息称,通用汽车宣布的这一裁员计划预计将造成全球14000名工厂工人和白领失业。这也是通用汽车自十年前受金融危机影响破产以来,首次大幅缩减员工规模。

上周,一则新闻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大地震!富士康被爆裁员34万人?!— 冬天恐怕真来了!

文章说有消息称苹果供应商,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商鸿海集团(富士康母公司)或因明年全球经济情势等不确定影响,近期计划降低人力成本和固定费用。

据悉,鸿海集团因从制造业转型智能产业,6月底已在台湾裁员数千人,计划9月时再砍7000人,年底前还将有一波裁员。目前鸿海集团正在加大对AI的投入,用AI来实现工厂自动化。

而据台媒报道称鸿海集团近期计划将裁员34万人,有消息称郭台铭已基本同意该计划,并表示因苹果新产品销售不旺,会通过冻结招工,让员工上四休三自行离去。

前些天,另一篇文章则称,华为日前内部发文,宣布原则上停止社招,特殊情况除外,该文由轮值董事长签发。 文件显示,“华为公司原则上停止普通社会招聘”,不在优秀往届生、关键稀缺人才以及公司专项招聘范围之内的各部门不得发放offer,特殊情况需经轮值董事长审批。 华为还在文件中提倡人员内部快速流动,外部人才的补充主要通过“业务外包、实习生等多种方式,可通过引入行业专家顾问、合作伙伴等满足业务需要。”

有华为员工评论称,这是公司在缩减用人成本。华为2017年和2016年利润率分别为7.9%和7.1%,虽然总体收入高但利润率比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53%)低太多,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成本过高。 2017年度华为支付员工工资、薪金及其他福利共1402.85亿元,以华为18万员工数来计算当年员工人均年薪为77.94万元。一些中层员工能力不足,不具备晋升的条件,但又由于入职时间长,享受较多的公司薪资福利,因此成为降成本的一大目标人群。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对于一个典型的制造型企业,除了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是第二大成本因素。而随着中国人力成本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通过裁员、停止招聘,离职后不再补位等手段优化运营成本。

其实上述的三个情形(通过裁员、停止招聘,离职后不再补位)都会带来一个问题:每个人的工作量会增加甚至是直线上升。于是1个人做1.2个人,1.5个人甚至是2个人的现象更加普遍。加班也似乎成了一个解决“带宽”问题的杀手锏。

于是有了下面这段话:

这年头,不加班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上班族的,全部向互联网行业大佬看齐。

华为、腾讯、阿里、网易员工下班时间大曝光:

  • 阿里的员工下班时间集中在21:30~22:00,在零点以后下班也是常有的事。

  • 网易的员工下班时间集中在21:00~22:00。

  • 华为的下班时间集中在23:00。

然后又看到了一个号称是近期网络最火的段子:

深圳有一家网络公司,

  • 5点半下班,6点半有公司班车,没人逼你加班,但是为了能体面地坐着一人一座的大巴回家,大家愿意主动加班一小时;

  • 6点半准备坐班车时,就会想起另一条制度:8点钟有东来顺的工作餐:样多,管饱,有水果。想想坐班车回家还得自己做饭,那就再主动加班一小时,吃了工作餐再回家呗;

  • 8点钟吃完工作餐准备回家,又想起一条公司制度:10点钟以后打车报销。一天干了十几个小时,谁还有力气挤公交?那就再主动加班两个小时呗。

  • 这个公司特人性,从不逼着员工加班。干到晚上10点,打车回家。也算是员工有情,公司有意吧?

在领英上看到这段话,我做了如下的评论:

谢谢分享!这个段子有意思。

问题的关键是:

加班的效率和产出(ROI)怎么样?是事倍功半还是事半功倍还是1:1。没有工作投入度(engagement)以及可以衡量的产出指标,累计起来看似“令人感动的”加班时长不会给公司带来收益,相反各种管理费用,比如电费,水费,餐费,班车费等等会给公司带来额外的负担。

该怎样好好的加班呢?

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应该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要不要加班?

正常情况下,份内的事可以8小时内完成。不能做完是什么原因呢?

可能的情形:

(1)白天会议太多,无法完成正常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和当事人都应该研究下具体情况,看看这些会议是否有必要开?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会越开越多,加班也越来越多,这肯定是不正常的。

管理小贴士:对于同一个会议,同一个部门或者小组大多数时间无需全员参加。像月度绩效回顾这类会议可以按照职能部门一个一个来,而不是大家都在这里“陪绑”。需要加强各部门之间协同的会议可以另行召开

(2)领导分配的任务超出正常负荷

是任务的难度复杂度问题,还是团队人手问题,还是员工工作效率问题,或者是有人被穿小鞋了?是短期问题还是长期问题?这个作为管理者必须要清楚并且做出相应的调整。而无论何种情况的超负荷工作都是不可持续的。

管理小贴士:领导要根据难易程度将任务分配给绩效由高到低的员工,大马拉小车和小马拉大车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有人问:那需要培养的员工怎么办?别担心,ta们属于我们通常说的hi-pot,应该有专门的理论和实战项目分配。

另外短期人手不够,比如有休产假的员工,要及时考虑合同工和顾问的选择。除非通过加班能够消化,否则一旦工作连续性和节奏上出现问题,之后补就会很吃力。

(3)流程冗长,效率低下

在你公司对供应商付款还需要走申请审批流程吗?需要经过多少层级?用多久时间?

订单呢?

用公章呢

新供应商加入到认证供应商呢?

流程冗长,效率低下其实还是很多企业的普遍问题。这里的效率低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流程的处理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是员工的执行效率低下。

管理小贴士:授权+OA系统=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办公自动化。

第二、加班要多久?

是加班1个小时还是2个小时还是更久?这个当事人和审批人都应该有概念并且统一起来。前面那个经典的正常17:30下班,结果一路加班到10点以后是绝对的现实版。

如果不加控制估计加班费就会飞起来。退一步讲,就算加班费不飞起来,投入的相关的管理费用也不菲。

我还听说有一家公司的部分员工(非一线操作工人)日平均加班时数达到惊人的8小时,且不说ta的效率和产出怎么样,这样身体吃得消吗?这个情况ta的主管和家人清楚吗?

第三、怎样衡量产出?

嗯,我知道这是世界级难题。但是这是当事人尤其是管理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不知道那家深圳的网络公司是如何衡量产出的。

衡量加班产出的公式是:加班产生的效益/加班时长

很明显,加班时长是可以量化的,那加班产生的效益呢?

举几个例子:

(1)员工A要求加班2个小时,录入200个产品信息到系统里;

(2)员工B要求加班2个小时,做完明天开会用的PPT;

(3)员工C要求加班2个小时,研究下最近的市场动态。

哪个员工的加班产出是可以量化的?在能够量化的前提下,才能判断效益是高还是低。

你们的加班产出可以量化吗?

当然,在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比如月底,季度末,年底冲刺业绩,或者紧急项目等等,有些加班还是需要的。可以考虑通过下面的手段有效的降低加班成本:

第一、加强加班申请的管理。

相当一部分公司对于加班是不管理的,或者管理只是走过场。而要降低加班成本就需要管理且是有效的管理。从管理制度到执行到绩效考核,一个都不能少。管理上来了,申请加班的人和时长就少了或者加班收益上来了,加班成本自然就下来了。

第二、合理控制整体加班时长。

这里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降低工作日加班时长,另一方面是降低节假日加班时长,因为节假日的加班时长是按照平日工作的X倍来算的。

第三、对加班记录适时的审核和稽查。

每个公司都有代打卡的,每个公司也都有虚假加班的。上面说的那个每天加班达8个小时的后来证明是虚假加班,打完卡压根没进办公室,8个小时之后又过来打一次卡,8小时的“加班”就这样完成了。

你们公司的加班制度怎么样?大家都是好好加班吗?欢迎分享。


版权声明:“KEEP精进”个人公众号的文章均为本人原创。未经本人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及复制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引用或者有其它意向,请事先通过本公众号后台等方式申请并获得授权。原创文章中的部分文字、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本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