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什么穴位能止血?
按什么穴位止血?当身上不同部位出血人们都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止血,很多人不知道穴位也可以帮助止血,那,按什么穴位止血?
中医认为人体个别部位,特别是内部出现出血的时候,通过穴位按摩的方式,可以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止血的穴位有,1、孔最,是手太阴肺经的奇穴。本穴为咯血、哮喘、咽喉肿痛等的常用穴。2、隐白,属足太阴脾经。3、神门,主治呕血,便血,吐血。治疗尿血的穴位有孔最、足三里、膈腧、三阴交、承山、命门、腰阳关、关元、中极。
止血的原理:加快血小板凝聚到伤口的边缘,并互相缠结,使血液加快凝固,在伤口处,产生纤维蛋白。需适当配以活血祛瘀药物。血随气升降,有时需适当配合调理气机升降的药物。 用于各种出血病证的治法。适用于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证。 根据出血证的原因不同,止血法的具体运用又有清热止血、益气止血和祛瘀止血三种治法。清热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或热伤血络所致的出血证。常用白茅根、侧柏叶、小蓟、槐花、地榆、犀角、生地等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如十灰散、四生丸、犀角地黄汤、泻心汤等。益气止血适用于气虚或阳虚,失于固摄,血失常道所致的出血证。
一、点什么穴位能止血
1、孔最
属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即孔隙,最意指旺盛,此穴位局部孔隙深陷,脉气旺盛,故名孔最。主治咳嗽,气喘,肺结核,咯血,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鼻衄,头痛,咽喉炎,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热病汗不出,失瘖,肘臂挛痛,手关节痛,痔疾下血等。本穴为咯血、衄血、哮喘、咽喉肿痛等的常用穴。
2、隐白
属足太阴脾经。隐白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五行属木。十三鬼穴之一(鬼垒)。隐即隐蔽,白即白色,。
穴居隐蔽之处,其肉色白,故名隐白。隐白为十三鬼穴之一,统治一切癫狂病,临床上治血崩较好。主治腹胀,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癫狂,多梦,惊风,昏厥,胸痛,衄血,吐血,下血,呃逆,纳呆,腹痛,暴泄,尸厥,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休克,泄泻,带下,呕吐,癫痫,心痛,喘息,胸满,子宫痉挛,牙龈出血,鼻出血,小儿惊风,癔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肠炎等。
3、隐白
属足太阴脾经。隐白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五行属木。十三鬼穴之一(鬼垒)。隐即隐蔽,白即白色,。穴居隐蔽之处,其肉色白,故名隐白。隐白为十三鬼穴之一,统治一切癫狂病,临床上治血崩较好。主治腹胀,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癫狂,多梦,惊风,昏厥,胸痛,衄血,吐血,下血,呃逆,纳呆,腹痛,暴泄,尸厥,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休克,泄泻,带下,呕吐,癫痫,心痛,喘息,胸满,子宫痉挛,牙龈出血,鼻出血,小儿惊风,癔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肠炎等。
4、下髎
刺1~1.5寸。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外生殖器放散。灸法:可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配伍:下髎配风市、昆仑,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下肢痿痹。下髎配筑宾、太溪,有补肾调经,和血止血的作用,主治痛经崩漏。
5、承浆
牵正、风池治面瘫。承浆穴配廉泉治流涎。承浆配劳宫,有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的作用,主治口舌生疮,口臭口干。承浆配风府,有疏风解表,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感冒,头项强痛,牙痛。承浆配委中,有清热凉血,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衄血不止,牙齿出血。承浆配阴陵泉、委中、太冲、膀胱俞、大敦,有清热利尿,行气止痛的作用,主治小便不禁,小腹胀痛。
6、阴郄
尺动脉的分支分布,并有尺神经、尺动脉的本干经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并有尺动脉通过。阴郄穴的功效与作用:阴郄有清心安神的作用。阴郄有清心滋阴、安神固表作用。心主血脉、主神明,郄穴又善止血、止痛,故阴郄穴可治疗心痛、神志病、血证。汗为心之液,阴虚热扰,心液不能敛藏而骨蒸盗汗,取阴郄穴养阴清热以治之。阴郄有行气活血、养阴安神的作用。治失音、振寒、盗汗、胸满,宜泻而通之。
7、脾俞
胸。灸法:可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配伍:脾俞配章门,为俞募配穴法,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腹胀。脾俞配膈俞、大椎,有扶脾统血,清热止血的作用,主治吐血,便血。脾俞配足三里、三阴交,有清热利湿,健脾养肝的作用,主治黄疸,肝炎。文献摘要:《备急千金要方》:虚劳尿白浊,灸脾俞一百壮。脾俞、胃管,主黄疸。
8、神门
法,有益气,养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养,健忘失眠,无脉症。神门配大椎、丰隆,有醒脑安神,豁痰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狂,痫证。神门配关元、中极,有安神益肾的作用,主治遗溺,遗精。神门配膈俞、血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呕血、吐血、便血。神门配内关、大陵、三阴交、足三里、风池、百会,治失眠、心烦、健忘。神门配少商、涌泉、心俞,治痴呆。神门配鱼际、太冲、大敦、关元,治遗尿。神门配后溪、鸠尾,治五痫。
9、鼻出血
-迎香、素醪、印堂、上星、大椎、风池、风府、膈俞、合谷、少商用指针点按、皮肤针叩刺或行冷敷法。
二、根据出血部位来按摩不同的穴位
1、牙龈出血(实证者)
牙龈红肿溃烂、口臭、小便黄、大便乾。
膈俞、合谷、颊车、内庭、梁丘、足三里三、牙龈出血(虚证者)。
牙根松动、耳鸣、腰膝酸软、小便清长。
膈俞、颊车、合谷、足三里、太溪、照海、涌泉施补法。
2、咳血
膏肓、膈俞、肺俞、尺泽、孔最、太渊、鱼际、太溪、足三里五、吐血。
中脘、内关、胃俞、郄门、足三里、膈俞。
3、尿血
关元、中极、膈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七、便血(包括痔疮、肛裂出血)
孔最、足三里、膈俞、三阴交、承山、命门、腰阳关。
三、外伤流血时怎样快速止血
1、头部出血:一手扶住伤员额部以固定头部:另一手压迫外耳前上方的颈浅动脉。
2、颜面部出血:一手固定伤员头部,另手的拇指压迫位于下颌用前下方的面动脉。
3、头颈部出血:站在伤员面前。一手放于颈根部.拇指在前,2~5指在后。拇指触到颈总动脉搏动后即将颈总动脉压在第六颈椎横究上。但要注意,紧急时才能采用颈总动脉压迫法,只能压迫一侧,绝对禁止同时压迫两侧,以免引起脑缺血。
4、肩部出血:用拇指摸到锁骨下动脉,用力向后向下将动脉压向第一肋骨。
5、前臂出血:在肘窝尺侧(通常测血压处)摸到防动脉搏动,用拇指压迫。
6、手掌、手背出血:摸到挠动脉、尺动脉的搏动处,用双手拇指压迫。
7、下肢出血:大腿根部腹股沟不沿摸到股动脉搏动处,用双手拇指重叠将股动脉往深处压迫。
8、足部出血:摸到足背动脉或内外踝动脉搏动处,用拇指压迫
合谷穴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中魁穴于合谷穴前一寸。合谷、中魁两穴均以中等刺激掐按5-7遍均可。合谷为足阳明经穴,循经上行头面,在鼻唇处与人中相交,善治头面疾患,亦善治鼻衄;中魁为治鼻出血经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