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词《永遇乐落日熔金》被认为是其最好的作品,甚至超越《声声慢》,你认可吗?
对于有人说李清照的词《永遇乐·落日熔金》被认为是其最好的作品,甚至超越《声声慢·寻寻觅觅》,这个观点,作为我个人来说,是不认可的。
判断两首词谁更优秀,必然需要将它们进行全面的比较,而一首词主要包括:立意、格局、意境、文笔等几个方面,下面来逐条分析。
立意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永遇乐·落日熔金》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本来有一段幸福明媚的生活,可惜天不从人愿。金兵入侵,宋徽宗、钦宗被俘,北宋灭亡。李清照和赵明诚南下逃亡,颠沛流离,却不料赵明诚又在途中染疾而去。
- 从此,李清照一个人四处漂泊,晚景凄凉难言,《声声慢·寻寻觅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的,抒发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吐露了自己的愁苦哀痛,如泣如诉,极具感染力。
- 而《永遇乐·落日熔金》通过对比两地两时元宵节的不同,主要表达了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对故国的哀叹,同时也略带了一点自己的困苦生活。
从立意上来说,《声声慢·寻寻觅觅》的着眼点基本在于表现自己的惨和愁,整体较为灰暗;《永遇乐·落日熔金》则加入了一些之前的美好回忆,给词增添了一些明媚的色彩。
因此从立意来对比,《声声慢》1分,《永遇乐》1.5分。
格局
两首词格局的不同可能正是某些人认为《声声慢·寻寻觅觅》不如《永遇乐·落日熔金》的最主要原因。
- 《声声慢·寻寻觅觅》全篇都是卖惨,确实凄凉得让人落泪,但也实在太消极,只关注了自身的身世。
- 《永遇乐·落日熔金》则是叹息,叹岁月无情、世事无常,叹往昔难在、故国难寻,这个格局就高大上了一些。
因此从格局来对比,《声声慢》1分,《永遇乐》2.5分。
意境
本来应是先有文笔,才能谈得上意境,毕竟意境都是由文笔写出来的,但介于很多人探论诗词首重意境,因此将它提前来说吧。
- 《声声慢·寻寻觅觅》如拉小提琴,声音轻浅而入,初觉缓,却是慢慢调动人的情绪,然后逐渐急促,直至慷慨激昂,再突的戛然而止。情绪是渐近的,逐层渲染、叠加,将人带入词中,再难出来,读罢,只觉意犹未尽,音止而情飘。
- 《永遇乐·落日熔金》则似弹钢琴,起调即高,后虽然起伏有序,但高不过两阶,低不过两调,始终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所以词读完,意也基本就完了,对于情绪的调动差了很多。
因此从意境来对比,《声声慢》2.5分,《永遇乐》1分
文笔
对于一首词来说,文笔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立意和格局需要文笔做为支撑,意境更需要文笔进行塑造。
《声声慢·寻寻觅觅》最为人称道的便是首14字的叠词,虽然也许谈不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能用得如此让人震惊、贴切,可算得上是唯一。
其后的文字中也不乏名句,如“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却是旧时相识”“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其实全词基本上都可以算得上是名句,只是全摘下来的话,那就像又抄了一遍。
整首词用字用词平实顺畅,并没有晦涩、孤高之句,组合起来却韵味深远,一气呵成而如行云流水。
《永遇乐·落日熔金》不知是词牌本身的句式缘故还是为何,读来总觉磕磕绊绊,字与字之间的跳跃性过大,近乎一字一变,很不顺畅,比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铺翠冠儿,捻金雪柳”,而且文字的表达也较为普通,只有“谢他酒朋诗侣”“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几句勉强让人印象深刻。
因此从文笔来对比,《声声慢》3.5分,《永遇乐》1分。
由此两首词的总分为:《声声慢》8分,《永遇乐》6分。
【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就能清楚的看出,《声声慢·寻寻觅觅》要比《永遇乐·落日熔金》强得太多,并不是如某些人所说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是其最好的作品。
我知道他们主要是认为《永遇乐·落日熔金》的格局高,但是一首词包括立意、格局、意境、文笔这么多方面,缺一不可,不能独格局而不见其它,如果仅仅以其中某一个方面比对方强就认为整体都强了,不免有失偏颇。
还有一个方法也能简单有效的对比出两首词的差别,可随意挑选这两首词中的句子读给别人听,问他们听过哪些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