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成年人的分手难以做到体面?真正体面的分开是怎样的?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真正体面的分开是怎样的?为什么成年人的分手难以做到体面?在分手这件事情上,你真正“成年”了吗?
“成年人的分手”第一语义当然是多数人所理解的那样:恋人之间结束恋爱关系;第二语义才是指已经结婚的成年人从婚姻中撤退、脱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离婚。
无论是结束恋爱关系,还是通俗意义上的“离婚”,都意味着“亲密关系”的终结,都表示两个人从此不再是紧密关联的彼此,而将在彼此分手的那个时间点,领取离婚证的那一天那一刻,成为时间长河里不再关心和过问彼此的陌生人。
宏观来看,两个人的亲密关系,最初均始于人们无法预料的缘分,似与旁人无关,却往往在结束的时候,才发现不知不觉中已经牵扯到了许多局外人。且情况特殊时,还需动用法律条款和环节,才能做到彼此之间彻底两清。
任何关系一旦产生,就不会永远处于隐秘之处,它会如婴孩般逐渐生长,并最终脱胎而出,成为一个人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并必然附带或生长出一段社会关系,所必然具备的各种特征与属性。
所以,成年人往往在分手之后,才可能走向真正的成熟,真正理解自己需要什么。事实上,在内心结束某人对自己的影响,比在现实中杀掉对方或毁尸灭迹,更难。因为,从心理学而言,内心和精神上的印迹,往往比物质上的触感更为深刻与敏锐。
一段情感体验开始有多甜美,分手时在心理上移除这种感觉就有多困难。若你能想象皮肉因外力而被迫从骨头上生生撕裂分离的痛感,那么就能理解这种分手的感受有多难捱。
现实中,导致成年人分手的原因有很多种。
性格不合、家世环境不匹配、心智认知错位、对方身上没有让自己深为敬佩与热爱的因素、动物性激情消失、第三者介入、家庭琐事消融掉彼此情感浓度等等,都会造成两个人分手。
在旁人看来,不爱就分开这事儿十分简单;但深陷情感、物质、家庭关系纠葛的局内人,却千丝万缕始终看不穿其中究竟,更容易沉溺于各种细节出不来。也正是这些迷雾与细节,导致了分手时的种种纠缠与不理性。
这些不理性有颇多体现:
1. 一方不爱了,另一方却不想放手。于是苦苦纠缠以至于恼羞成怒,结局要么激情杀人(我得不到别人也别想得到),要么下跪求饶只要对方不离开,令想要分手的一方不胜其烦。
2. 家庭生活矛盾导致的夫妻离婚时,没了情感体谅的两个人开始撕破脸争夺财产,生怕对方得到的比自己多。
毕竟,离婚后就是独立的经济体,既然没了感情上的彼此眷顾,那么从此就形同路人,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争取经济利益呢?人们往往看到昔日同床共枕或共同孕育了子女的成年人,为了房子车子票子,大打出手,秽语相向,不惜将人性中最污秽不堪的一面悉数暴露出来。
此时此刻,没人考虑体面与否,只是出于动物性欲求,为自己争夺更多物质财富。
3. 未婚男女分手时,男方开始计算为女方买过多少包、多少衣服、花过多少钱;女方则忙着算计陪男方浪费了多少时间,狮子大开口索要青春损失费。

以上种种,皆无“体面”可言,都不是理性斩断情感,而是着眼于功利计算个人得失。
这也就是为什么某些成年人的分手难以体面的根本原因:从一开始,双方就并非出于真正诚挚的情投意合而形成一段恋爱关系或缔结连理,而是或多或少出于自己的私利和目的。
女人一开始看上的,是男人的地位、财富、利好优势,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男方,而男方看上的,则是女人的容貌、身材、家世,并综合各方面因素衡量之后,与女方建立短暂的恋爱关系,或长远的婚姻组合。
也就是说,假设抛开情感因素,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男女双方关系的缔结的话,人们不过是在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组合之下,方才形成一段恋爱关系或婚姻。
这种剖析,看似冷酷无情,但扫描一段段关系深处,我们看到的,只有这些实质。哪怕是那些看似和睦美好的爱情与婚姻关系,也都摆脱不掉这些客观因素的左右与影响力。
所以,与其问成年人为啥分手不体面,不如说经历过一段关系的烧烤之后,两个原本并不成熟的成年人,才逐渐逼近了自己最想要的,才逐渐明白了自己在意的是什么,最不想要的又是什么。很不幸,分手不成熟,正是很多人的成长之路。
至于如何真正体面地“分开”,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它需要智慧与认知,更需要理性与杀伐决断。
成年人所谓“体面”的分开,无非是“体面”的方式对自己最有利而已。除此之外,男女分手,委实没有任何体面可言。因为,受伤的那一个,不会可能理性;而不受伤想迅速抽身离去的那一个,也决然不会留情面。双方在互不等量情况下的撕扯,必然难堪。
其实,抛除人世间种种难堪与不体面,除了我们俗世纠缠的分手,这世间委实还有另一种“分开”,极为体面,却令人唏嘘,且是俗常人等如你我一定不愿意借鉴的。

1054年,准备进京赶考的19岁的苏轼,娶了眉州近旁青神县进士王方的女儿,王弗。这一年,少女王弗十六岁,天生聪颖又容貌俊秀。虽是一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但两人却是天生一对,地造一双的才子佳人绝配。
婚后,苏东坡与王弗爱情甜蜜,伉俪情深,日子过得极其幸福美满。进士王方的女儿王弗,“敏而谨,慧而谦”,不仅是一位贤惠的妻子,还是能与苏东坡朝夕伴读、谈诗论画的良友,不仅在生活中给予苏轼良好的陪伴,更能在人际交往上及时点醒和提点苏轼。
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王弗都只是伴其左右却不发一言。
而此后苏轼但凡有所遗忘的地方,她却能给予提醒。苏轼对此感到十分惊讶,就又问她其他书里的学识,她都能答上来,这让苏轼不禁对她刮目相看。
原来,作为进士之女的王弗,一开始并没有让苏轼知道自己通晓诗书,担心丈夫不能接受这一点,所以故意隐瞒,由此可见王弗聪慧而行事有度。

在苏轼与访客交往的时候,王弗也经常立在屏风后听他们谈话,事后,又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结果无不言中,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
原来,王弗总是担心生性豪迈的丈夫脱口而出不合时宜的话,被人捞到话柄,于是,每当有人来拜访苏轼的时候,就站立于屏风后听苏轼与来者言谈。
苏轼会客之后,王弗会与他谈论来者的目的,说话的方式,并告诉苏轼某些人一味地奉承阿谀他,与这一类人交往尤其要小心,不要阔达真心待之。
听了妻子的提点,苏轼回顾自己的言行举止,会格外注意自己在外的行事,从而避免了不少事端。所以,眉州当地一度流传王弗“幕后听言”的故事,常说苏轼家有贤妻,不可小觑。
1065年5月8日,26岁的王弗因病不幸去世。彼时,她与苏轼的儿子苏迈,才刚刚6岁。王弗生前,不仅与苏轼恩爱有加,志同道合,在家中对长辈也十分孝顺体贴,公公苏洵对她也尤为称道。王弗死后,苏洵曾对苏轼嘱咐说:“汝妻嫁后,随汝至今,辅汝共享安乐。今汝妻逝,汝当于汝母坟茔旁葬之。”
苏轼于是听从父亲教诲,将爱妻葬于母亲身边,并痛哭长叹:“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一怙!”
与苏轼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的王弗,虽然去世多年,却始终让苏东坡不能忘怀,尤其是妻子曾经提醒他的那些话,总是萦绕在苏轼耳旁。
在王弗死后的第10年,苏东坡因朝中纠葛,被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在那段孤独失意的日子里,苏轼格外想念曾经对自己有所提点与帮助的妻子,经常在梦中见到阔别多年的王弗。
于是,身在异地的苏东坡写下了催人泪下又令后人深为感动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悼亡妻子。苏轼与王弗,年少夫妻终成阴阳两隔,令人唏嘘。
此间分手离别,于柔情蜜意时却戛然而止,令人心碎却又让人难以忘怀,这便是世间最好的离别,斯人已逝而被生者终生追忆。情已逝人犹在,相较于相逢一场,相处一世,缘分着实难得,又何必苦苦纠缠?
如果曾经有过一段美好的感情,如果这段美好的感情最终不可奈何走向衰亡,最体面的分手,就是念及彼此在记忆中的美好,互道一声珍重,如徐志摩所言,沙扬娜拉!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人
参考资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inciarelli A., Salamin H., Polychroniou A., Mohammadi G., Origlia A. (2012) From Nonverbal Cues to Percep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Attractivenes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