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求调研:事关职业教育的成败 ——品读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1)
2020年,我曾去一所学校督导专业建设。学校在汇报中把这个专业夸成了“一朵花”:校企合作好,师资队伍好,生源情况好……。然而在汇报材料中我发现了一句话,大意是,为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顶岗实习问题,学校通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及社团活动……。经过追问得知,该专业的学生只有少部分可以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大部分学生无“岗”可“顶”。
这显然不是个小问题,而是牵涉到职业教育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为什么要办这个专业?当初设立这个专业时有没有进行调查研究?如果连顶岗实习都无法落实,下一步的就业将如何解决?概言之,这个专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设立一所职业学校,开办一个专业,我们究竟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据我所知,上至批准机关,下至申请学校,仍是以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基础设施、教师数量、实训基地等硬件标准为主要依据。然而这些恰恰是最容易解决、最容易达标的。不容易解决、不容易达标的是:专业教师的结构与素质,能不能胜任专业教学?社会需求的真实情况如何?毕业生能不能顺利就业?
对此,黄炎培先生有一番精辟论述:“盖无专科教员之训练,则技术教师无由出,无工具上之设备,则所教所习皆空谈;无毕业生出路之预筹,则教育必无相当之良果,无职业界相当之联络,则教育仍与社会为两橛。”黄炎培称这种情况为无“预备”,无“计划”。他说:“职业教育或生计教育,论其效用,固在解决职业问题及生计问题矣,然若无预备,无计划,贸贸然徒求校数之增多,其结果不惟不足以解决此问题已也,且恐将来更困难更危险问题或缘之以起。”
道理如此浅显,为什么许多职业学校仍然重蹈“无预备,无计划”的覆辙呢?黄炎培进一步分析道:“在设校之初,或不致有若何感觉也,迨至修业期满,学生出校,职业界既无人延用,个人又不能独立谋生,仍是与一群无业游民憧憧往来于社会,此与不升学之初高中毕业生何以异?果如是,则今日高倡职业教育与生产教育者,岂非国家之罪人乎?”黄炎培感慨:“教育幸而未发达,未普及耳。苟一旦普及,几何不尽驱国人为高等游民,以坐待淘汰于天演耶?”
原来如此啊!一所职业学校或一个专业即使无“预备”,无“计划”,在“设校之初”,是不会有任何感觉的,出问题是在“修业期满,学生出校”以后。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职业学校对“学生出校”后是否“无人延用”,能否“独立谋生”,是可以不负任何责任的。哪怕学生毕业即成为“无业游民”,学校不是可以照样办下去吗?这就难怪当下职业学校的设立和专业的增设呈现出一片乱象了!
办职业教育而不充分调查研究,其危害大矣,其历史久矣!
早在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之初,黄炎培就曾说过,我国职业教育数量不足,规模不大,的确需要加以推广,但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为什么“实业学校毕业生失业者之纷纷?”黄炎培自问自答,道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其设置拘统系而忽供求也。”二是“其功课重理论而轻实习也。”三是“其学生贫于能力而富于欲望也。”这三条原因用今天的话来说即为,注重数字统计、规模大小,而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注重学科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三是职业岗位能力明显不足。尤其是第一条,黄炎培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他说:“美瑟娄博士有言:'苟与我六十万金办中国职业教育,我必以二十万金充调查费。’夫职业教育之目的,一方为人计,曰以供青年谋生之所急也;一方又为事计,曰以供社会分业之所需也。然则今时之社会,所需者何业?某地之社会,所需者何业?必一一加以调查,然后立一校,无不当其位置;设一科,无不给其要求;而所养人才,自无见弃之患。”
黄炎培这段话的大意是:社会尤其是地方,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必须要做好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此瞄准社会需求基础上开办的职业学校和专业,肯定是恰当的、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其毕业生当然也必然是受用人单位欢迎的!
或曰,当前职业院校的每一个专业不是都有调研报告吗?的确,视导任何一所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都可以看到有模有样的“专业需求调研报告”,然而调研的深度广度如何?真实性如何?精准度如何?适切性如何?恐怕就要打几个问号了,不然,怎么那么多的职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呢?怎么“学生就业难,企业招聘员工难”的“两难问题”一直横亘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路途中呢?
读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我常常联想到“言犹在耳”“发人深思”“振聋发聩”等词语。需要说明的是,我国职业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不容否定的,但重温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鉴古知今,吸取教训,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显然是不无裨益的。
2021年3月30日
参考文献: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选,红旗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