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隆昌石牌坊(清.国五)(二)
位于县城北面的郭王氏节孝石牌坊,所表彰的是一位郭氏的妇女。她二十三岁丧夫,为了让九泉之下的丈夫瞑目,她辛勤操劳,将两个儿子哺育成人。两个儿子不负母亲愿望,奋发读书,双双中举。在清朝道光十八年间(公元1838),县府将郭氏妇女为夫守节、尽孝终身的事迹奏请朝廷批准,建郭氏节孝牌坊。
郭氏二十三岁丧夫,为了让九泉之下的丈夫瞑目,她辛勤操劳,将两个儿子哺育成人。两个儿子不负母亲愿望,奋发读书,双双中举。在清朝道光十八年间(公元1838),县府将郭氏妇女为夫守节、尽孝终身的事迹奏请朝廷批准,建郭氏节孝牌坊。
肃庆德政牌坊 全称为“邑侯肃大老爷官印庆德政坊”
肃庆德政牌坊是一座由民众共同集资修建而成的德政牌坊。据介绍是当地百姓为了表彰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6)时任隆昌知县的肃庆而修建的。其为官期间为民办实事,且清政廉洁,当地百姓为了颂其功绩,激励后来官员,便自愿捐银出钱为肃庆修建了这座德政牌坊。
肃庆德政坊位于隆昌县城北关道观坪,是隆昌县城石牌坊从北到南的第6座,在五座县令德政坊中建造年代排列第四,建于清咸丰六年 ( 1856年)。牌坊通高7.7米,面 宽6.7米,为四柱三间三重檐五滴水仿木青石结构,南北明间顶楼檐下均嵌有五龙“德政” 竖匾。
肃庆德政坊匾额为“政在养民”,颂词为“清矣”、“直哉“
据牌坊字板铭文和地方文史资料记载,肃庆系满族, 属那拉氏,长白山人,字攸田,名肃庆,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至九年(1859年)任隆昌知县,这座牌坊是肃庆上任不到一年且在任上,隆昌县内绅耆士民为他建立的。
为何肃庆上任不到一年隆昌绅耆士民就要为他建牌坊呢?这是因为他一上任就为百姓做了大量好事。据《隆昌县志》记载,肃庆上任后,适逢是年隆昌大旱,禾苗枯萎,庄稼无收,米价腾贵,百姓无以为生。肃庆一方面带领农民开井找水,抗旱保苗,一方面平抑米价,打击奸商。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赈灾。为防止奸商捣鬼,他毎天亲到各售粮店检查升斗、粮价,并且他还冒着没有钦令开仓要被杀头的危险,毅然开仓放粮1888石,灾民得救于水火之中,领到粮食无不感涕皇恩浩荡,在肃庆的带领下,民众得以度过灾年。隆昌东接荣昌,常受“八面刀” 等大盗的危害而难以惩治,肃庆在查获确凿证据和线索后,亲自带兵越境将大盗捕获,审问查实案情后,将罪恶滔滔的8名盗匪毙于杖下,自此,隆昌县百姓得以安宁。为此,隆昌百姓无不对肃庆感恩戴德,在向朝廷请旨后,隆昌百姓自行捐钱为肃庆建起了牌坊。
北关肃庆(姓那拉,名肃庆,字筱田,隆昌知县)德政坊
牌坊上通体刻满象征、比喻肃庆“德政”功绩的各种图案,以象征称颂在肃庆治理下隆昌的一派生平祥和景象。在牌坊明间南北两面的匾额上镌刻有“政在养民”、“子惠困穷”八个大字,以称颂肃庆的德政。所谓“子惠困穷”,“子”是指肃庆,“惠”是施恩泽之意,“困穷”是指困苦贫穷的老百姓,其意是称颂肃庆施恩于贫困穷苦的老百姓。
据地方文史资料记载,这块“子惠困穷”匾额后来还曾发生过一件趣闻。民国初年,军阀割据,一个原住万县下川东地区名叫杨森、字子惠的北洋军阀,一次带兵打到隆昌县城。经过道观坪,他看到肃庆德政坊上的 “子惠困穷”匾额时猛然吃了一惊,心想,我字“子惠”,这“子惠困穷”不是在暗示我要在此被围困吗?于是急令部队绕开牌坊改道退兵荣昌,然而迟了一步,被滇军团团围困在隆昌县城半个月,几乎弹尽粮绝。最后,不得已装了十几麻袋银元在马驮子上,马尾挂上鞭炮,然后将点燃鞭炮、割破麻袋的马从东门放出,趁着马儿四处奔逃,麻袋里银元滚滚落地,围城的滇军只顾抢银元乱作一团之机,杨森才仓皇带着部队打出东门,逃向了荣昌。由于有了这件轶事,从此,肃庆的这座“子惠困穷”德政坊,就更加声名远扬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