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大夫讲糖:从“温水煮青蛙”谈抗糖健康管理

温水煮青蛙,源自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做过的一个“水煮青蛙”的研究。

科学家将青蛙投入40摄氏度的水中时(不是沸水),青蛙受不了突然而来的高温刺激而立即从水中跳出来得以逃生。

1872年一个叫“亨滋曼”的宣布,如果你加热的速度足够低,那么青蛙并没有跳出来的打算。1875年,

亨滋曼使用了90分钟把水从21摄氏度加热到了37.5摄氏度,平均每分钟升温速率不到0.2摄氏度,就没观察到青蛙的行为异常。青蛙可耐受的临界高温(critical thermal maximum,CTM)大约是36-37摄氏度。如果加热到37.5摄氏度,青蛙即使没有立即死亡,已经丧失一跃而起的能力了,死亡已离它不远了。

温水煮青蛙的案例,常常用它来比喻被拉下马的贪官,关门倒闭的企业。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从事糖尿病防治22年了,这个故事也常常被使用在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大潮的比喻中。
几曾何时,糖尿病已经逐渐年轻化。很多正值青中年的“干将”们,也被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问题笼罩。
不就是血糖高点吗?我还要工作,没有时间住院,没有时间听讲座,去学习那些“婆婆妈妈”的“抗糖秘籍”......
血压高怎么了?我也不头晕。很多人血压超过了160/100,甚至更高,仍然再“坚挺”拒药。
是的,刚开始血压高的时候,您的身体为您报警了,出现了头晕,脑胀,耳鸣。慢慢的,习以为常的您会发现,血压超过160/100的时候已经没有了那些症状,甚至有人吃药降低到120/70的时候反而更“难受”,索性就更不吃药了。
糖尿病的诊断,很可能来自体检,没有所谓的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也或是有些症候,但是不痛不痒,哪顾得上她?您还有工作,还要挣钱!---这是我听过很多次的话。
肯定的,不积极的治疗,就会出现并发症!只是这种并发症来的太慢,就像故事中慢慢升高的水温,不易被察觉。
糖尿病治疗中,有一种“1-6-10”现象。
就是说刚开始诊断糖尿病的时候,大多会很积极的“治疗用药、检查”。但是发现很多时候,空腹血糖5和10mmol/L,真的没有任何症候的区别,在拼命挣钱养家意识的“挤压”之下,看医生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
突然之间,发现眼睛有些迷糊,四肢有些麻木,常常已经是6、7年后的事了。此时的这些症状又使得很多糖友开始“恐惧”而重视。于是,又积极的奔波于一些医院、专家之间,也或许会住上一段时间的医院。症状在一段时光里,或有或无,或轻或重。随之时间的延长,惰性心理再次复燃:治不治也不会很快怎样,先去挣点钱再说吧。
很多糖尿病综合指标控制欠佳的糖友,在发病10年以后,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开车时视力不行了,脚上踩刹车的感觉也不一样了,下肢浮肿也出现了,甚至不小心弄破了脚。
当医生告诉您:您的眼底情况很严重,已经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您的肾脏也很严重了,血肌酐已经接近300,真的很麻烦了。此时医生只能尽力延缓尿毒症时日的到来。
更多的糖友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却大把大把的钞票投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透析前一两年的很多糖友,每个月投入数千人民币去保肾吃药,有时候真得是已经太晚了。
在糖尿病爆发 的大潮中,很多糖友也亲眼见张三在喝酒,李四在熬夜,王五水果无忌,王二麻子每天4包烟,不吃药,不测血糖的,大有人在。
在妇幼医院,也时常听着妊娠期高血糖的父辈祖辈在背着医生说,别怕,邻居二丫怀孕时血糖比你还高,现在不也挺好的。医生让用药,让住院,都是“黑”......
(再漂亮的医院,也不是天堂)
有50岁糖友因为糖尿病神经性溃疡糖尿病足住院了,每天至少三包烟。我故意骗他:北京有个治疗糖尿病足的教授,看到吸烟的糖尿病足病人,就不让住院了。下午又找到他慢慢唠嗑,“这些细节你一定要注意的,到真正要失明的时候,即使你倾家荡产也无济于事”。
记得有个已经故去的北京大叔,有糖尿病,自孩子那个年纪就开始吸烟,后来因为心脏下了3个支架才戒了1年的烟。一年后,药物洗脱期过去了,烟就重新被“烟友”√了起来。3年后又下了4个支架。不到70岁就走了。
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这些静悄悄的“杀手”无时无刻的静候在健康大道上。
有数据显示,在糖尿病治疗的金钱世界里,用于早期血糖管理的支出只有20%,而用于并发症(严重)的花费接近80%。
如果糖尿病诊疗的资金分配从原来的2:8,调整成4:6,甚至6:4,他的健康肯定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谁都会死,所以世人常说人生就是个“生老病死”的过程。
其实,在《黄帝内经》中对“健康”人生的设定应该是“生长壮老已”。已,是停止,也可以是死,但不是病死,而是正常的自然死亡。
人是高级进化的动物,但是,青蛙也不简单。在温度的自我应对上,它比人类的适应能力更强。
如果命中注定还有一年之寿,血糖高一点就高一点吧,25度的水温肯定比0度更舒服些。
那些来日方长的糖友啊,一定记得不要成为被水慢煮的青蛙,要常思心中那一处“生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也算是入世养生之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