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如何“激发”?——关于域外汉文学研究的几点断想

来源:文汇报2021-06-09 10:38

  作者:陈 斐

  中国和周边国家很早就展开文化交流,逐渐形成所谓 “汉文化圈”。周边国家的文人士大夫,不仅用官方语言——汉语来记载历史、发布政令,还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而中国本土的文人学者,如清朝俞樾、近代夏承焘先生等,也以平等、欣赏的态度对这些周边国家的汉文化成果予以肯定,编选过《东瀛诗选》《域外词选》等书。最近二三十年,域外汉文学研究更是蔚然兴起,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而东亚唐诗学,则是其中一颗璀璨耀目的明星,引来众多学者关注。在此,我想结合阅读、学习相关论著的体会,分享几点断想:

  第一,调整研究立场、视角、理论、方法等,多方面地“激发”域外汉文学的意义。在我看来,域外汉文学研究带给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不能仅仅是范围的拓展,更应该是水平的提升、理路的反思和框架的重组。我们不能只是沿着自己熟悉的中华本土文学研究的惯性,来研究域外汉文学。在这种惯性下所能看到的,不过是中华本土文学的“拙劣模仿者”或“模糊的影子”。我们应该走出以往纯文学的、华夏文化泽披四裔的研究格局和心态,以“互为主体”的交流、对话态度,多方面地“激发”域外汉文学的意义。

  作个类比,乾隆皇帝及其御用文人一生创作的诗歌数量差不多相当于一部《全唐诗》,如果从精英、士大夫、纯文学的角度审视,写一部《清诗史》,一字不提这些诗歌,也没关系。但如果不将文学视为“真空”中的景观,而是意识到它有生长、发育的环境,就会不由得怀疑:乾隆皇帝持续一生、兴致勃勃的诗歌创作行为,对清诗的发展真的就没有影响吗?对此不进行研究,真的能弄明白清代诗歌的演变历程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而要研究,显然不能仅仅延续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之类的纯文学研究理路,而应从政治与文学,特别是盛世礼乐文化建设与文学的互动入手,分析其对诗风发展的引导、规范效应。再如,今天很多人参与的网络诗词创作和广场舞等也是值得关注的现象,也应引入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分析其在当代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回到域外汉文学研究,近年来,沟口雄三先生提出的“作为方法的中国”,葛兆光先生致力的“从周边看中国”,张伯伟先生从事的东亚“书籍环流”,都颇具方法论上的启示。从事研究前,我们恐怕须要问一问:作为中国人,应该如何“激发”域外汉文学的意义?这种“激发”,又能为我们更深、更真、更新地认识自身伟大文学传统、进行当代文学创造带来什么?

  第二,“比较”作为一种思维习惯,应渗透于所有研究及其过程的始终。要善于通过“比较”,敏感地捕捉、提炼域外汉文学与中华本土文学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不少朋友在史料梳理、分析上花了很大工夫,但是因为缺少“比较”这根弦,读其论文,感觉研究对象仿佛处于“真空”之中,既看不到其与母国汉文学传统之间的联系,也看不到其与中华汉文学传统之间的异同;即使研究对象有某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特点,也被这种面面俱到、就事论事的描述淹没了。域外汉文学“同体异质”的特点,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可能更有价值:它不仅可以为我们的伟大文学传统“增值”,还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切实的启示。

  第三,域外汉文学研究的常见论题——接受、影响研究,应走出单薄、片面的言论排比。研究某诗人接受史的博士未读过诗人的全集,甚至选本也没读过,而能敷衍出一篇二三十万字的博士论文,不在少数。长期以来,我们的接受、影响研究皆以言论为中心,忽视甚至无视具体作品风貌的比勘、分析。而事实上,一个作家的言论往往针对具体情境而发,可能会有彼此抵牾、矛盾之处,而且,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也不一定完全一致(职是之故,罗宗强先生才要提倡所谓“文学思想”研究)。我们应将作家们的言论主张和作品风貌结合起来,进行仔细的比勘、分析,这才是接受、影响研究的正途。

  第四,唐诗学研究还应超越唐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唐诗不同于宋诗、明诗、清诗等其他朝代的诗。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星空中的太阳。唐代以后,人们往往将其视为诗学典范进行编选、评论;即使那些不满唐诗者,也常常带着“弑父”情节或“影响”焦虑,通过对唐诗的否定性评价提出新的诗学典范。这使历代唐诗学具有了超越唐诗的普遍意义。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古典诗学及诗歌阐释学的很多重要范畴、命题乃至理论体系,都是通过围绕唐诗的言说形成的。因此,我们对唐诗学的研究,不能局囿于唐诗的接受史、传播史,还应由小见大,承担起重构中国古典诗学及诗歌阐释学的重任。东亚唐诗学的研究,还应在此基础上,引入中日、中越……乃至东西比较的视角,挖掘带有世界意义的论题。

  最后,我想谈谈自己和域外汉文学(东亚唐诗学)研究的缘分。十年前,读博士时,我对 “宋人选唐诗”做过一些研究,出版了专著《南宋唐诗选本与诗学考论》。我之所以“不知天高地厚”地择取“宋人选唐诗”作为博士论文题目,是因为那时正痴迷于诗词创作,体会到诗选像字帖一样,在古代往往是标举诗学理想、供人揣摩的诗学教材。也正是为了解决自己创作上遇到的问题,我对域外汉文学很早就有关注,诵读过程千帆、孙望先生的《日本汉诗选评》。叶嘉莹先生主编的“诗词名家讲”丛书,第一辑选本编特意收录了此书。在我看来,只有关注到域外汉诗,中华诗词的版图才是完整的。而且,身处“异空间”的域外文人用诗词书写不同于中华本土的风土人情、事件感触的经验,是可以为身处“异时间”的我们书写当下生活提供启示的。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 责编:谭朋美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