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效的班课模式:动态化分层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辅导来说,最大的价值一定是针对性。

我们先来看一个事实:

在学校的大班课教学中,每个孩子的学科基础、学习能力、接收信息的方式、思维习惯等等显然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孩子们却接受着同样的课堂教学,于是那些跟得上节奏的、适合的学生便能取得一个不错的考试成绩,那些不适合的、跟不上节奏的便逐渐落下了;同时那些虽然完全能跟得上节奏,但同时又嫌节奏太慢的学生也出现了,而且渐渐觉得这个课堂节奏其实是在拖慢自己的学习节奏;还有,那些正好能跟上节奏的同学,其实他们的学习方式和接收信息的方式也是不同的,细究起来,大班课的授课方式对他们中的一部分其实也是低效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大班课没有意义,或者说没有存在的必要,大班课是一种针对知识点本身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至于你喜欢什么样的接收方式,你适不适合接收这个难度的信息,以及你的接受程度,是完全没有办法顾及的。这就是大班课的情况,总结下来,就是没有针对性。

再来看一个逻辑:

家长和孩子选择在学校上大班课的同时,再出来参加课外辅导,不用说,肯定是要求机构解决学校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学校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就一定不能用学校课堂同样的方式,否则还是解决不了的不是吗。我们刚分析了,学校教学的本质问题就是没有针对性,那显然,课外辅导机构就一定要有针对性,而且要把针对性教学作为机构的核心要素进行贯彻和执行,贯穿于机构的整体教学服务流程及整体教学理念中。

如何实现针对性:

1、针对于一对一课程而言,就是采用测试-反馈-跟进系统进行教学,就是在学科和学习力的细致测评的基础上,通过找到孩子的知识结构的薄弱环节及学习方法和习惯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专属的教学计划、进行有效的教学,这便体现了针对性。

2、针对于班组课程而言,因为班里不是一个孩子,这些孩子一定会在各方面都有差别,这样势必会让教学出现和学校课堂教学同样的问题,比如,一个班组里只有两个学生,按说人数很少,应该教学效果会很好才对,但是这两个学生一个90分,一个58分,我们试想一下,给90分的孩子讲的时候,这个58分的孩子根据听不懂,给58分的孩子讲的时候,这个90分的孩子觉得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这个课对他来说根本没有价值。所以,在没办法针对每个不同的孩子制定一个单独的教学方案的前提下,要提高针对性,我们只能减少这个班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这就是分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班组课堂如何进行分层:

第一个维度一定是成绩了,这也是一个基础维度,对成绩进行不同的区间设置,比如A班是80分以上的学生,B班是60-79分的学生,C班是60分以下的学生,这样便缩小了这个班里学生之间的差别,相对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这个划分的过程中比较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这个区间的设置,我们可以以10分为一个区间,也可以以15分为一个区间,这个要根据学员基数及机构的运营成本还有孩子的教学效果进行权衡。道理很简单,一般情况下,区间越小,针对性越强,教学效果就越好,但是在机构招生不利的情况下,尤其是前期,学员基数不足,这样的分层便很难实现,比如说,一家机构的初二数学小班课,只招了2个学生,一个88分,一个50分,这种情况分层还是不分层呢,分层的话,机构成本增加,不分层的话针对性差,所以作为机构负责人,一定要提前想好这类问题如何处理才是。

其它维度就更加精细了,比如说,可以在按成绩区间进行划分的基础上,根据有没有预习习惯进行二次划分,并对没有预习习惯的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针对性预习指导;再比如,我们可以根据薄弱模块进行分层,比如说英语语法不好的同学组成一个班,数学计算不好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等等,从机构运营的角度而言,这样的分层可能更有难度,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

下面再来看一个概念,就是动态分层。

这其实是很好理解的,我们想一下,既然每个孩子的信息接收方式和理解能力都不相同,那之前进行的分层,可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有的孩子进步很大,有的孩子却因为各种原因成绩没有什么变化,甚至是有退步,这时就要进行二次重新分层,后续还需要根据这种变化进行三次及更多次的重新分层,这就是动态分层的概念。

动态分层

动态分层是对适合性的持续评估,以及对针对性的更高要求,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培训机构而言,要把这种动态化分层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自己的班组课教学中,一定会让课程更有效率、更有针对性,当然,效果也会更好。

动态化分层就必须要有一个重新评定的机制,下面让我们来看下如何把这个模式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1、要有一个持续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作为一个专业的、负责任的培训机构而言,一定要有一个完善的、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并且要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持续的教学方案调整,当然还要进行持续的分层调整。这个评价机制一般就是机构的阶段性测评,也可以参考学生在学校的期中和期末考试,然后任课教师要对测评试卷进行分析,并给出详细的测评分析报告,这个测评分数和阶段性的测评报告,就是进行动态化分层的基础依据。

2、要有一个适当的时间间隔,调整不宜过于频繁。

其实每个孩子进入一个新班,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为了缩短这个适应的过程,前后任教师需要进行细致的、充分的学员信息交接和学生特点沟通,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需要一个充分的时间来观察和判断这个适合性,最好能有一个固定的调班间隔,而不要过于随意和频繁,这样既可以让孩子减少重新适应的时间,又不会使成绩没有进步甚至有暂时性退步的学生因频繁换班而影响对学习的信心。

3、加入其他参考因素,综合评估孩子在对应班的适合性。

这点无需多言,大家应该很容易理解,就是我们在进行阶测并重新进行分层的时候,除了单纯看考试分数以外,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比如孩子和老师的契合度,孩子及家长的排课时间档要求,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孩子在这个班成绩未提升是不是还有其它更重要的因素,而不是这个班的适合性问题,如果是有除了班级适合性之外的其它因素,那么你无论如何重新分层都不会有什么效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换班之前,要先解决那些“其它因素”。

4、要参考孩子的想法和任课教师的看法。

这点和第3点有一些相同之处,就是指重新分层的判断依据不要单单放在分数上,同时还要考虑其它因素,这些因素当然包括孩子的想法和任课教师的看法,但是因为它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因素,所以就拿出来单独说明一下。我们在做出重新分层的决定之前一般要征求一下孩子和老师的意见,并对这种意见进行合理判断,作为分层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以上说了这么多,其实主要是让大家理解动态化分层教学模式在班组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但是在理解其内在逻辑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家一定要简化、再简化,并且作为一个机构来说,一定要有一个相对固化的操作流程,并设置恰当的关键控制点,对这些关键控制点进行持续关注、控制和优化,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这个教学模式的核心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