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坞 | 竹篾匠
竹篾匠
行走苗侗村落,只需用心用情去体会,定然会有让人心旷神怡的事儿在苗家小院或侗家吊脚楼前舒展,如一幅穿越时空的画卷,让人的心思慢慢倒腾开来,云卷云舒,天然佳成。
人所享有的福气,得到的见识,当时当刻一定知道么,不一定。就像我在瑶光山顶,见到的那位老人一样。我们行走期间,他自我手持竹篾,在一个竹笼中穿梭自如。
那一时刻,我突然就回想起,小时候走出自家的青砖青瓦房、拐出小巷后,无论是往左还是往右走,那两边的街道,几乎相当于是民间艺术的小长廊。人们一边编织竹器,一边谈论着时下的趣事或山村历史中上演的大戏。
乡村的竹器,不是城市中那种让人养眼或把玩小品。套在女人发髻上的精细的网、小木玩具、棕色手串等等小把戏,从来不入乡村老汉的法眼。竹篮、竹椅、竹笼、竹筒等农村常用的物件,方是人们的拿手好戏。
也有例外,随着季节性的节日到来,也有各种应景手工小品目不暇接地新鲜出笼。如竹节编蝈蝈儿、绿草编小狗等,但这只是应景之物,而且不成规模,均是私人定制品。
小小竹器,有的人以此为生,编织一生。有的人,只图一时方便,自我生产,自给自足。但是,不管怎么样,形形色色的竹制品,每样都是一个世界。竹篾编筐、编背篓、编篮子、编簸箕等,编织的过程,只是生活的开始,编织得好,美观大方,顺手合用,提高生产效率,促使生活向富足殷实迈步。
多年后,再见到这样的场景,虽然只是一个老人,但却阻断不了我对竹篾编的美好记忆,每见着它,便感觉那泛滥着生活的气息,一如父亲的阵阵私语,更是向我讲述着童年生活曾拥有过的无限福气与幸福时光。
眼前,老人在编织竹器,就是编织生活。所编得到的竹器间隙均匀,留漏有择。生活也是一样,得收放自如,学会选择,留下美好,放走多余,放下一些,心胸开阔。
2018/1/2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