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之一 专题文献摘录49)
课程整合如何寻找更好的契合点, 促进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 避免“大杂烩”式的、表面的、肤浅的学习陷阱呢? 近年来,人们对此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1.组织主题探究性学习
主题的特性在于它的研究性,对于师生来讲, 都没有现成的答案, 需要大家共同去探究同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一方面, 主题涵盖的内容可以随探究的过程而逐步明确, 可以滚雪球式地发展; 另一方面, 研习的时间没有严格的限定,可以数天, 可以是几周, 也可以是一学期甚至一年以上。比如: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组织一个年级的学生围绕具有开放性的大主题, 如“大话四合院”、“眼睛”、“水”等, 将主题研究课排进课表, 打破固定的班级授课制, 全年级学生重新划分小组, 走进社会大课堂,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 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 对探究过程及结果进行记录、分析、整理、交流, 为学生提供产生创意的舞台。全科教师参与指导, 在促使学生形成“大视野”, 形成“广阔而博大的世界观”的同时, 也促使教师学会多学科角度思考。这样的主题探究既有广度, 也有一定的深度。
2.创设综合性活动平台
将活动转化为课程, 搭建促使多学科元素卷入,多方力量积极参与的活动载体。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在自主活动中得到综合运用和提升。
譬如:北京十一学校取消原来的音乐、美术课, 开设以戏剧为主的艺术课程, 共设八个类别14 个模块, 如《花木兰》音乐剧、《嘎达梅林》音乐剧、《雷雨》话剧、《贵妃醉酒》京剧、影视编导与制作等等, 每个剧目至少需要四、五十人。每个学生自主选择角色, 完成一幕表演, 同时还要完成作曲、配乐、美工等其他任务。每年学校举行艺术节, 几十个剧组向全校师生展演几十台戏剧,同学、家长、社会人士观摩,分享艺术节的快乐。在这样的舞台上,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了提升,同时,他们经历了成功也经受了失败,体验到竞争也学会了分工合作, 感受到崇高也认识到什么是丑恶……
再如:浙江宁波北仑区淮河小学开设儿童动漫创意课程, 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 形成了自己的儿童动漫课程系列学校从学生的兴趣点或问题出发, 通过头脑风暴确定主题单元, 组成创作团队, 围绕剧本创作造型设计场景、设定分镜头、动画制作配乐配音等不同环节进行设计制作, 整合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打破学科界限,结合多元智能来组织教学。学生创意来源于现实生活、虚拟世界、现实与虚拟的结合, 学校通过每学期确定一个主题大单元活动, 按照主题阅读文化指导、主题系列活动文化、主题学科教学和主题环境文化四个板块进行总体设计。同时, 将动漫元素(包括情景、形式、符号、手法等)融人学科教学, 并在学科教学中丰富动漫的内涵, 两者相互促进。如配乐、配音与音乐学科整合:由音乐教师指导学生编制简单的背景音乐, 通过学校的合唱队、器乐队来演奏,让具有语言表演天赋的学生进行配音学生通过配乐配音等, 提升了自己的音乐素养和语言素养在课程开发中,不只是艺术学科, 而且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计算机等多学科元素都卷入其中, 得到有效整合。
3 .聚焦“大概念”
越是基本的,越具有普适性,综合性也就越强。
譬如近年来人们认为, 科学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标识和记住大千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与现象、扩大知识面, 而是让学生学会进行必要的分类、抽象、排列、推断, 抓住事物内在的联系。学校教育无法使学生接触所有的学科知识, 必须聚焦核心概念的教学,跟进核心概念及进展过程, 以帮助学生理解与生活、工作有关的事件和现象。以英国科学家温哈伦为首的国际科学院联盟的专家团队指出, 从幼儿园到初中,儿童的科学教育可以围绕14 个大概念来组织教学。其中, 科学概念十个: (1) 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2)物质可以对一定距离以外的其他物体产生作用。(3)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有净力作用于其上。(4) 当事物发生变化或被改变时, 会发生能量的转化,但是在宇宙中,能量的总量是不变的。(5)地球的构造和它的大气圈以及在其中发生的过程, 影响着地球表面的状况和气候。(6)宇宙中有无数个星系, 太阳系只是其中一个星系――银河系中很小的一部分。(7)生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8)生物需要能量和物质的供给,为此它们经常需要依赖其他生物或与其他生物竞争。(9)遗传信息在生物体中一代代地传递下去。(10) 生物的多样性存活和灭绝都是进化的结果。另外还有四个关于科学的概念: (11)科学认为每一种现象都具有一个或多个原因。(12)科学上给出的解释、理论和模型都是特定的时期内与事实最为吻合的。(13)科学分析的知识可以用于开发技术和产品,为人类服务。(14)科学的应用经常会对伦理、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影响。
大概念可以分解成若干小概念。如将能量的概念分解为:能量有不同的形式, 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转换并保持总量不变;能量可以通过物质以不同的形式传递(声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能量是维持我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 我们要尽可能地避免浪费能源,并把能量保持在人类可用的形式上。
核心知识具有统摄性, 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母体, 它能把课堂知识串联起来, 使之成为有机关联的链接;具有内核性, 位于最中心圈层, 其他知识依次排在它的外围;具有衍生性,具有生发力,最有活性, 是其他知识依附的主根。这样的课程整合能较好地体现广度与深度的统一。只是这样的整合尚处在假设阶段,我们还难找到实践中的范型。
不过, 它启发我们, 在课程整合问题上,不是简单地做加法,在综合性的教学实践中,不是追求大容量,而是聚焦更少、更高、清晰的核心概念。必须是“更少”,因为儿童必须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更深入的探究,避免选择大量的主题,纠缠于大量细节。而“更少”需由“更高”保证, 否则儿童所见非常有限,就成了“井底之蛙”。而“更清晰”,不仅是课程设计指导作用发挥的前提,也是科学内在品质所要求的――科学本来就拒绝含糊不清。
在上述三个有关课程整合的探究中,组织主题探究性学习, 侧重于学习方法的变革;创设综合性活动平台,侧重于学习载体的变革;聚焦“大概念”,侧重于学习内容的变革。它们提供给我们思考课程整合的不同路径。
――柳夕浪 2013年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整合课程,Palmer(美国1991)提出了“计划轮”(Planning Wheel)整合课程策略。这是一种可以让老师专心于自己的学科领域而又不遗漏其他领域相关内容的方法。实施“计划轮”策略大概需要以下步骤:
第一步:教师和课程管理者组成跨学科教学小组,在不同的多种学科中找出共同的努力方向、目标、主题和技能等,然后列出所有可能存在的各种连接的清单以形成课程指南。
第二步:开发出一种“计划轮”的样本,以此说明各种可以整合的连接。比如在健康课上,营养是这一单元的焦点,要列在“计划轮”的中间,在轮外是其他的科目,且在每个科目下列出与焦点相关的活动。例如,在数学科目下,列出为“节食计划”计算卡路里;在语言艺术学科下,写出其他文化中的食物;在音乐科目下,唱关于食物的歌曲,在体育学科下,设计适当的活动量以消耗卡路里。
第三步:课程设计者使用“计划轮”,并把它作为计划和开发新课程的手册。
第四步:学校领导帮助教师用跨学科的方法实施新课程。学校领导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使教师学会用整合的方法教学。
Palme提出的“计划轮”的策略虽然也不是很完善,但他毕竟为设计和开发课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程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李少丽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