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肚子有气往上冲,这是奔豚气!一张方子,补阳 化湿,气稳了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证治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跟你聊聊奔豚气。

啥叫奔豚气啊?就是小肚子里头有一股气,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往上冲,冲到嗓子眼儿。有的,是上冲到胸口位置。

这个病,中医很早就认识了。《金匮要略》里就有记载。《顾松园医镜》里则说:“奔豚者,如江豚之奔走于水面,不常定也”。意思是,源于小腹部的气儿,好比江中奔豚,嗖地一下就窜上去了。

你别以为这病少见。其实,它的患者蛮多的。我有一次泡书店,就听见一个老爷子和身边人抱怨,说自己的肚子,总是不定时地往上窜气,窜到嗓子眼,也不知道是不是打嗝。

有这个病的人,往往伴随腹痛、气短、胸闷、心慌、惊悸、烦躁不安等现象。到医院检查,可能被诊断为神经官能症。

这病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来给你讲一张中医治疗此病的医案故事吧。你看完,就全懂了。

话说以后这么一个男子,当时是68岁。

他就是总有气从少腹部往上冲,冲到胸胁部位。与此同时,小肚子又硬又胀,胁肋部位还有些疼。

这毛病每一次发作,患者都会伴随恶心。

此人多处就医。对此,说啥的都有。有的说是消化不良,有的说是神经官能症,有的说是冠心病。还有的说这就是打嗝。

一晃,四个月过去了。此人的怪病始终未曾控制。

后来,他去看了一位中医。这个人叫做李玉泽。他是我国焦作一带的中医老前辈。现在的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他。

刻诊,见患者舌淡滑润、脉象沉迟无力。经过仔细权衡,李老写了一张配伍。但见——

茯苓15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 ,大枣5枚,川楝子15克,制附子、吴茱萸各9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连用15剂,诸证悉平,小肚子窜气的事儿,再也没有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说起来,也不复杂。

你看,这人舌淡滑润、脉象沉迟无力。这个就要考虑是阳气虚弱了。脉沉迟无力,那是阳气虚弱,无法鼓舞脉道所致。阳虚不能输布蒸腾水液,痰湿积集,所以舌头表面滑润多液。舌淡,乃是阳气少,不养舌的写照。

阳气根于下焦。肾阳虚,下焦的水湿之气就不受控制。这就好比没有了阳光,湖泊里的水不得蒸发,越积越多一样。到最后,竟然掀起波浪,水湿之气就往上返,造成水气上冲,导致奔豚。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人体是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瓶子一晃荡(人一动弹),水就往瓶口处溢。水少的时候,没事儿。水多,上溢得就厉害。奔豚,作为水湿之气上冲的一种表现,就是人体瓶子里水湿之气太多所致。

那怎么办啊?肯定是要温阳气,化水湿,对不对?

你看看当时李玉泽老前辈用的配伍——

茯苓15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 ,大枣5枚,川楝子15克,制附子、吴茱萸各9克。

这里头,制附子温补肾阳,桂枝温阳化气。茯苓利水,甘草和大枣固脾制水。这就形成了,温阳化湿利水的结构。

在这个基础上,加入吴茱萸和川楝子。吴茱萸,善于暖肝疏肝下气。川楝子,可以平肝止痛。两味药,入肝经。为什么这么用?因为患者总是感觉小腹硬满、胁肋疼痛。这两处地方,属于肝经,所以要考虑肝经有寒。吴茱萸和川楝子配合,暖肝、散寒、行气、止痛,目的是改善患者的躯体感受。另外,吴茱萸也有降逆之效,对水气上冲这个事儿,也有抑制作用。

这是我对此的理解。不一定完全正确,仅供您参考。

我个人体会,这个奔豚气的形成,往往有两个因素。

第一个,是心事多、苦于思虑。这样的人,中医解释,肾有积气,上下游走,于是发病。这样的人多见。他们往往比较敏感、焦虑。

第二个,就是上文所述,源于下焦虚寒、水湿不化。我个人理解,用温阳化湿降逆之法,是比较靠谱的。上文李师用的,其实是经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化裁,很合法度。

我建议,生活中有此类困扰的朋友,能够积极地看中医。尤其是经过西医诊疗无果的情况下,更应该看看中医内科。可以讲,这是一个中医内科杂病。懂中医的人,没有不会治的。到底是起于思虑忧郁,还是起于下焦有寒,需要仔细辨证、四诊合参才能定夺。我文中所述的方药和思路,作为一种经验,仅供参考。非专业人士,在没有专业中医师辨证指导的情况下,不要盲目尝试使用,以免用错方药。

好了,对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希望我的文字,能帮助一部分人排解疑云,找到方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