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人口味越来越重

为什么国人口味越来越重

每次同女朋友去吃饭,都会为点什么菜而犯愁。因为她不能吃一点辣,一点不夸张地说,即便见到菜里有一两个红辣椒都会上火,更别说吃了。以前我以为是娇情,直到上个月去台州一中医世家哪里拜访,一个就诊的妇女说她老公也是这样,吃三四颗红枣或七八粒枸杞就会牙龈肿痛,便秘上火,十分痛苦。这时我才相信朋友的话没有丝毫夸张。

现如今无论是大排档,还是小菜馆,抑或是大饭店、大酒店,不分南北,不管东西,无论什么菜系,几乎全被“辣”统治了,全国人民的口味几乎全都沦陷在四川的麻辣中。

为什么中国人口味越来越重呢?我觉得这很奇怪,以前有“八大菜系”,各有各的拿手绝活,各有各的偏重口味。除了川菜、湘菜的麻和辣,其它菜系各具特色,尤其是上海和苏杭等地,菜系更是讲究甜糯。可是,你现在再到这些地方吃当地菜,也几乎菜菜含辣。

整个中国人的口味都变得很重,这个“重”,我以为不仅仅重在一个“辣”,更重在“油”和“佐料”。

以前中国人大多只知道菜籽油,麻油,花生油三种。再看现在各种食用油、调和油数不胜数。而无论是餐馆饭店还是私家炒菜,没有不放油的。

再说佐料,以前多是葱、蒜、姜、胡椒、八角、酱油、味精等。现在在此基础上增强了更多调料,可是五花八门,而且更有什么麻辣汁、酸辣汁、鸡粉、鸡汁等等不一而足,似乎不用这些佐料、调料,菜就淡而无味,无从下口了。

就拿现在最流利的川菜来说吧,三四十年前根本不像现在这样。上个世纪1985年代,我在空军四川乐山某航校学飞行,那时的川菜,虽很麻辣,但麻得通透,辣得舒爽,根本不像现在菜汤上全漂着一层厚厚的、红红的辣椒油。现在这种麻和辣根本不是正宗的麻辣,麻辣得邪性、邪乎。前年去成都出差,发现当地的川菜也变了样,似乎也随着时间的改变而进行了改良。

十多年前还在军营时,比较流行“老干妈”,当时以为训练苦,强度大,士兵们用“老干妈”刺激一下味蕾,激活一下疲惫的细胞。没想到后来入伍的士兵越来越多,越来越辣,就觉得现在的年轻士兵在家就是重口味,大概是嫌军营的菜口味太炎,不过瘾,所以改善改善。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一个感受:现在鱼虾等水产品没有以前“鲜”了。我以为除开人工养殖的因素在外,最主要的是麻辣和各种佐料、调料破坏了它的“鲜”。

不单单在吃上追求“重口味”,在穿上也是如此。什么露脐装、露背装,好像越露越好,越少越吸引眼球。

在文化上似乎也是如此。比如书法界的“丑书”,用身体各个部位或各种工具写就的 “怪书”,以及动辄几十平方米的纸、几十公斤重的笔,写就的“大书”“特书”,似乎不惊世骇俗就不是“书法家”,不下“重口味”就得不到承认。

那天我正好在中医世家工作室里,就些请教了他。他特地从中医理论上说出一番道理,我听了受益匪浅。根据中医五行学说,酸、辛、苦、甘、咸五种味道与五脏有着特定的“亲和性”。《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道,“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而在《彭祖摄生养性论》中强调:“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原来老祖宗早就研究过,真是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后来,我与他进行探讨时,我提出自己的疑问:一是不是现在年轻人从就是吃重口味的食物,喝各种酸辣饮料造就了他们的“重口味”。二是不是中国人现在压力大,节奏快,脾气大,戾气重,不得不用“重口味”来解压一下,释放一下。他听后不置可否,说一定道理。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老子在《道德经》的一段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如果我们多吃清淡的食物,大概也能保持一份淡泊宁静的心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