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明峻德之至善——孙禄堂先生对形意拳理法之鼎革
本文作者
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体系乃武至极而文,不仅呈现了独到的认知逻辑和方法论,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亦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扬弃之功,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和动力……
在践行中建构、在建构中扬弃,显豁为孙禄堂先生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语境)建构其武学体系的逻辑过程。孙禄堂先生对形意拳的全面鼎革充分体现了这一逻辑……毫无疑问,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是迄今为止中国武学最重要的成就,其中对技击体用规律诸多根本性的提炼与发现、对中国文化内涵的扬弃与重构,远远没有被当代武术界所认识,这是很遗憾的……——题记
孙禄堂先生在《形意拳学》中说:“五行单习,是谓格物修身。而后五行拳合一演习,是谓连环,为齐家,有克明德之理。……”
此后,孙禄堂先生在其《形意拳学》的十二形中进一步指出形意拳有“格致万物”、“克明峻德”、“德之至善,并与道合真”之功。
对于孙禄堂先生的这些认识,初闻之似有牵强附会之嫌,经深入研究,才感悟到此论甚是精当。
比如孙禄堂先生指出:五行拳连环演之有克明德之理。
那么何谓克明德之理?
就是通过五行拳连环演练感悟五行拳中各拳之劲转化之理:于内是一气流行中不同性状的转化之理,于外是六合之劲的不同性状的转换之理。即五行拳各拳之劲生生不已之道。故以大学中“克明德”概括之,即强调五行拳连环演练重在体悟五行拳各拳之劲间的相互转换关系以及所以然之理,这是演习五行连环拳所要研悟的重点。而这往往是一般武艺家所不能深入或易于忽视的拳中精奥。其意义在于这是使拳法、拳劲能够生生不已、感而遂通、随机应变、不断翻新的基础。换言之,研习五行连环拳不是为了表演套路,而是于此中求得五行拳各拳之劲的相互转化关系,体悟其中的中和之理。
孙禄堂先生在《形意拳学》中指出:
“五行分演,而为五行拳(五纲之谓也)。合演而为七曜连珠(连环之谓也),分合总是起钻落翻阴阳动静之作为。勿论如何起钻落翻,总是一气之流行也。起落钻翻亦是一气流行之节也。《中庸》曰:'喜怒哀乐这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拳技亦云:起钻落翻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形意拳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达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则天地位,万物育矣!若知五行归一和顺,则天地之事,无不可推矣。天为大天,人为一小天,天地阴阳相合能下雨,拳脚阴阳相合能成其一体,皆为阴阳之气也。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动静正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之机也。先哲云:知机者其神乎。故学者当深研究此三体相连,二五合一之机也。”
此论即透彻地揭示了五行拳连环演习之意义,所谓克明德之理。
将五行拳连环研练至纯熟,就要进入到五行炮对练的阶段,孙禄堂先生借用《大学》里的语义,谓之家齐,此乃五行拳各得其当然理之所用。而又谓明德之至善。
为什么这么讲呢?
五行炮对练所修悟者是五行拳各拳劲性之间相互作用的生克之理,这是在技击中合理运用技法、以巧胜拙、以理胜人的基础。
对于五行生克对练套路,形意拳各个流派的观点不同。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为代表,认为这是体悟“五行拳各得其当然理之所用”进而掌握“五行拳生克变化之道”的途径。另一类则认为五行生克对练套路是没有用的教条,只能束缚人在技击中的能动性。
那么五行生克对练套路即“五拳生克五行炮”是束缚人的教条吗?
先让我们看看 孙禄堂先生是如何讲述“五拳生克五行炮”的。孙禄堂先生在《形意拳学》第七章指出——“五拳生克五行炮”所练者是——
“五行拳各得其当然理之所用,而又谓明德之至善也。为金形,止于劈。为木形,止于崩。为水形,止于钻。为火形,止于炮。为土形,止于横。五行各用其所当。于是乃有明德之至善之谓也。故名五行拳生克变化之道也。”
有的拳家将这段文字理解为:劈拳克崩拳,炮拳克劈拳,钻拳克炮拳,横拳克钻拳,崩拳克横拳。的确,孙禄堂先生在《形意拳学》第七章中的五拳生克五行炮拳对练中安排了上述这样一种循环生克的关系,但是孙禄堂先生在这章的最后特别指出:
“来往循环,直如一气之伸缩往来之理,若得此拳(指五拳生克五行炮拳对练,笔者注)之意味,真有妙不可言处,先哲云:'太极之真,二五之精’亦是此拳之意义也。”
这真是点睛之笔,对理解五拳生克五行炮拳对练至为关键。换言之,五拳生克五行炮拳对练是否是束缚人的教条,关键要看练习者如何去认识和体悟:认识浅薄、慧根低者自然会认为这是束缚人的教条。而认识深邃、慧根高者则能体悟到这是引人悟得“太极之真,二五之精”的桥梁,使习者由此体悟“五行拳各得其当然理之所用”进而掌握“五行拳生克变化之道”,达到无为而成的本能身知。故孙禄堂先生指出:由此“得其当然理之所用”,“有明德之至善之谓也”,“直如一气之伸缩往来之理”。使技击艺术进入到“打若未打,不打而打”的感而遂通、与道相合的境界。
所以五拳生克五行炮拳对练并非是束缚人的教条,而是引人身知“五行各用其所当”之理的必经之途。避免不合其性能地乱用一气。这就如同算术中的四则运算法则,不懂四则运算法则的人同样可以计数,但是学会四则运算法则,则使人能够掌握算术运算的一般原理,得其“变化之道”。当然在其初学阶段,四则运算法则似乎也是束缚人的教条,然而一旦掌握其理就成为大大提升人的计算能力的途径。在拳术中五拳生克五行炮拳这一对练套路的作用即类于此。
五拳生克五行炮拳对练套路深层次的意义就是孙禄堂先生指出的:“来往循环,直如一气之伸缩往来之理。”其意义是技击中有实效的动作(动作表徵着劲力和技法)都应是一组动作群中的一个部分,上乘技击中的一拳一腿,绝非是孤立的一拳一腿,而是在这一拳一腿中隐含着一组动作群,这组动作群具有包罗万象的生克循环的关系。这就为拳术的研究与创新提升了认识,指明了方向。
动作群的理念不仅体现在孙氏形意拳中,太极拳的四正打轮也是此理。拳击、散打的高手与低手的区别也在于此,虽然表面上看都是一拳一腿,低手在打出一拳一腿后没有相应于反馈的连续变化,所以常常给对手以可乘之机。而高手在打出一拳一腿后总有相应于反馈的连续变化,往往使对手无机可乘。因此,“五拳生克五行炮拳对练套路”深层次的意义就是启发习者建立动作群的意识,不断优化、不断创新,并逐步深化为身知,达到无为而成的境地。即有中求无,无中生有。如此才能达到感而遂通的境地。因此,通过五拳生克五行炮拳对练,使练习者体悟到五行拳各拳之劲用于何处、止于何处,得其当然之理,于是明德而止于至善。故孙禄堂先生以明德之至善概括之。
以上为五行拳单习、连环、对练之意义,具有格物致知、克明德以及明德之至善之理。于是形而下与形而上一理贯通。这在中国武学发展史上是为首创之举,真正将技击术建立在道的高度。
通过五行拳完备了肺、肝、肾、心、脾五气与五拳的关系,即建立了内五行与外五行之间的协同与平衡关系,由此悟得中和之理,得内外相合、生生不已、合理作用止于至善之道。此乃进一步修为拳学、深化身心机能之基础。
故形意拳有五行拳为纲,十二形为目之说。
五行拳练出真正的成就后,就要进入到十二形的修为。但是这里要说的是,能把五行拳练好就已经非常不容易。这步基础功夫一定要打好扎牢,否则十二形是练不出真正的名堂的。形意拳尤其是孙氏形意拳是特别强调基础功夫的品质,这是急不得的。当年支燮堂先生一个三体式、一个劈拳一练十余年,心无旁骛,因此支燮堂先生的拳劲在解放后独步海上,非其他拳家所能及。以后支燮堂先生才逐步扩充练习五行拳中的其它四拳及十二形。所以,若五行拳没有练到内外相合、内动外随,就不要急于练习十二形。
关于十二形的意义,孙禄堂先生在,《形意拳学》中揭示道:
“天为大天,人为小天。拳脚阴阳相合,五行和化,而行意拳出焉。气无二气,理无二理。然物得气之偏,故其理亦偏,人得气之全,故其理亦全。物得其偏,然皆能率夫天这所赋之性,而能一生随时起止,止于完成之地。至于人,则全受天地之气,全得天地之理,今守一理,而不能格致万物之理,以自全其性命,岂非人之罪哉!况物能跳舞,效法于人。人为万物之灵,反不能格致辞万物之理,以全其生,是则人而不如物矣,岂不愧哉!今人若能于十二形拳中,潜心玩索,以思其理,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惟能进于德,且身体之生发,亦可以日强矣。学者胡不于十二形拳中,勉力而行之哉。十二形者,是天地所生之物也,为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鸟台)、鹰、熊是也。诸物皆受天地之气而成形,具有天理存焉。此十二形者,可以概括万形之理。故十二形为形意拳之目,又为万形之纲也。所以习十二形拳者,可以求全天地万物之理也。”
由此可知十二形对于格致万物之理、效其性能具有承上启下之功效。这是孙禄堂先生所构建的十二形的意义,也是研习孙氏十二形的意义,孙氏形意拳之十二形即为此而设。其中除龙形外皆为现实中实际存在的动物。于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是否一定要见过这十二种动物才能练好十二形,以效其性能呢?
这里不可把十二形的练习归为仿生学,十二形所求者,意也。即十二形乃以形会意,以意尽性,而获其能。
若不能明其性能之理,即使每天盯着十二形中某种动物观看,也得不到其性能。如马是最常见的动物,有几个赶车的把式能掌握好马形的劲力特征?当今一些人研究武术时,自己没有深入的体认,又不能潜心其理,而是喜欢赶时髦,什么都要往新名词上靠,专好卖弄一些不懂装懂的东西,笑话百出。
我们认为,若能亲眼观摩相关动物的活动习性自然很好,但无法亲眼观摩,其实也无妨。因为十二形是形意拳前辈针对十二种动物(包括一种想象中的动物)的性能进行提炼后的归类。实际上就是拳中十二种性能的分类。因此关键是掌握这十二种性能并使之化归为本能。
如龙形,孙禄堂先生指出:
“龙形者,有降龙之势,有伏龙登天之形,而又有搜骨之法。龙者真阴物也(龙本属阳,在拳则属阴),在腹内而谓心火下降。丹书云:龙向火中出是也,又为云,云从龙,在拳中而谓龙形。此形势之劲,起于承浆之穴(即唇下陷坑之处,又名任脉起处),与虎形之气轮回相接。二形一前一后,一升一降是也。其拳顺则心火下降,其拳谬则身必被阴火焚烧矣。身体必无活泼之理,而心窍亦必不开矣。故学者,深心格致,久则身体活泼之理,自然明矣。”
由此可知研习龙形的重点有三:一是降龙之势,二是伏龙登天之形,三是搜骨之法。
降龙之势是指气的运势,即心火下降,任脉之理。
伏龙登天之形是指龙形的性能,即具有身体的整体形态不变拔地而起的性能。所以练习龙形升腾不是靠着两腿向上跳,而是要练出轻身腾空之功。1962年在上海,孙存周先生演示龙形时,身体腾然而起,身体的整体架构不变,头顶至天花板后,缓缓落下。这是龙形中伏龙登天之性能。
搜骨之法是指研习龙形的另一功效,拔脊开胯之功。孙禄堂先生对这式的要求是前后换腿时,身体重心上下不得起伏。因此对脊椎各节的拉伸与开胯要求甚高,以此带动周身劲力的传递,故曰搜骨之法。
以上是以龙形为例,说明即使没有见过实际动物,通过掌握该形的演习特性,亦能得着该拳之性能功效。十二形单习掌握纯熟后,即要进入相互转换、相互演化的练习,即杂式捶。杂式捶是将五行与十二形合而演之,相互演化,贯通一体。
关于杂式捶的意义,孙禄堂先生指出:
“杂势捶者,又名统一拳,是合五纲十二目统一之全体也。在腹内能使全体无亏。《大学》云:'克明峻德’也。注:此譬言似属离奇,然实地练习则知。在拳中则四体百骸内外之劲如一,纯粹不杂。其拳顺则内中之气独能伸缩往来,循环不穷,充周无间也。《中庸》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注喻变化无方。其劲不见不闻,洁内华外,洋洋流动,上下四方,无所不有。至此拳中之内劲,诚中形外而不可掩矣。学者于此用心习练,可以至无声无臭之极端矣!先贤云:'拳中若练到此时,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此之谓也。”
即通过杂式捶使五行拳与十二形演化一体,变化自然,内外如一。所谓“克明峻德”。
关于孙禄堂先生在这里所揭示的内劲之性质具有“其劲不见不闻,洁内华外,洋洋流动,上下四方,无所不有。” 这一性状,周元龙先生曾对支燮堂先生做过实证检验,时支燮堂先生通过孙氏拳练出一种劲,与人搭手时,支燮堂先生手臂不动,对手则感到自己体内如有游针刺入心脏,于是不敢搭手,惊跳而出。其具体情况在前面第三节中已做介绍。
我们认为孙氏拳的这种劲已经超出力学的范畴,在我们目前接触过的所有人中,没有任何人达到这种境地。
学生排一队跟自己的老师推手,老师让第几个出来,第几人就出来,这种表演我们见过很多,尤其在公园里。这里有暗示的成份。另外这些做教师的手臂都有动作,所用技巧仍属于力学传导的范畴,不及支燮堂先生的纯以神行、劲若游针击人之妙。支燮堂先生此劲并非隔空击人,而是双方有接触,但无动作,且能传递,可谓其劲不见不闻,洁内华外,洋洋流动,上下四方,无所不有乎?
中国传统武艺确有不可思议之境,然若亲身体验,非修至深层不可。在孙禄堂先生的传人中,先后有裘德元、孙存周、齐公博、崔老玉、孙振川、孙振岱、支燮堂诸先生达到这种高深境界。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孙氏拳在传承上出现断代。如今已经没有人达到这种境界了。
杂式捶练至纯熟后,就要通过安身炮对练得其当然之所用,止于至善,合于道。
关于安身炮,孙禄堂先生指出:
“安身炮者,譬如天地之化育,万物各得其所也。在腹内气之体言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外之用言之,可以不见而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夫人诚有是气,至圣之德,至诚之道,亦可以知,亦可以为矣。在拳中即为大德小德。大德者,内外合一之劲,其出无穷。小德者,如拳中之变化生生不已也,譬如溥博源泉而时出之。如此形意拳之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至矣。学者知此,则形意拳中之内劲,即天地之理也,又人之性也,亦道家之金丹也。劲也,理也,性也,金丹也,形名虽异,其理则一。其劲能与诸家道理合一,亦可以同登圣域,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学者胡不勉力而行之哉。”
安身炮并非仅仅是一个对练套路,而是引人体悟五行拳和十二形中各式之气、之劲、之法当然之所用的道理,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技击中的动作群意识与技能,由此进入德之至善,所谓止于至善、与道合真之境。
从无极式到安身炮,孙禄堂先生完成了他建构的形意拳体系,该体系自无极式、三体式、五行拳单习、五行拳连环演习、五行生克五行炮对练到十二形单习、杂式捶、安身炮,再到进一步化合万物,融合百家,博综贯一,形成一个层次分明、体系严整、与道合真的开放性的拳学体系,这在武学发展史上可谓开创之举,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武学的认识和武学自身所具有的效能。所以说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是武学发展史一个里程碑。
孙禄堂先生曾指出他所建构的形意拳可以作为各家拳学的统一的基础,因为孙禄堂先生建构的形意拳是一个体系完备的开放性的拳学体系。
前面讲了安身炮只是一个基础,此后还要进行多种本能极限反应的训练,都是无固定形式、无限制的本能训练。孙存周先生曾准备将这部分训练方法整理成书,后来受到反真功夫运动的影响,孙存周先生未能实施,晚年感叹道:“得了,孙家拳让我带进棺材里去了。”透露出一种无奈的悲凉。
综上可知,若无极式、三体式没有站出究竟,练习五行拳就失去根据,没有基础。同样五行拳单习没有练出究竟,练习五行连环拳就失去基础,五行连环拳没有练出究竟,五行生克炮拳就失去参照的根据。十二形、杂式捶、安身炮之间的关系也是此理。所以,形意拳非常注重每一步功夫的质量。
孙禄堂先生指出:无极式之混沌开辟五行和太极式之虚无含一气是形意拳建构之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每一步功夫都要以此为据,无所不至其极,所谓极还虚之道。由此建立的形意拳才能成为各家武艺共同的基础,使技击建立在感而遂通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