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经途观记》:秋未到,有点收获的感觉与味道
持续的高温,让人难受。时而几次台风外围的影响,让人们益加期待酷暑早日结束。终于到了入秋的时节,但气象台的消息告知,本城气象意义上的秋天还得等上一段时间。
秋未到,走在文学创作的路上,却多少有点收获的感觉与味道。
年初的时候,文友谈起编辑出版一套丛书,丛书的名称也已定好,并为此专门设立一个微信朋友群。后来,此套丛书放到《巨鹿苑文丛》第十辑出版;出版方为上海文艺出版社,主编臧建民。此前与臧老师不曾相识,但知道他曾经担任上海市作家协会秘书长的职务。因为出版与编审事宜,与臧老师在微信上有了联系。我准备出版的是诗集《风景道线》,交给文友的稿件有“候选诗”在附,臧老师问我如何处理。考虑了一下,几天后将候选诗稿呈寄臧老师,表示可选用出版。收到候选的稿件后,臧老师即发来微信:“徐先生好!收到。您的作品语言表达很有特点,有自己的风格,很可贵。”还发了“强”与“玫瑰”的表情符号。看了臧老师的微信来言,我受到一种被肯定的温馨鼓舞,有了一种秋未到却有点收获的感觉。于是给臧老师发了微信:“谢谢老师鼓励!您当过市作协秘书长,又担任过华语网总编辑等,是高手行家!向您学习请教还不够!……”我自戏称这本书为“三无产品,一气呵成”。“三无”是指无前言、无后记、无推荐语;“一气呵成”是指考虑到不少作品行数较少,按照连续排版方式而非换页方式印制。我想本书尽管“三无”,而臧老师的评价许是最好的推荐语。
这一年,热心的阿德哥开了个“XX阿德哥老朋友群”,我也有幸被邀加入。后来,因为其他一些原因而将宣布拆群。
拆群前,一位叫康潇津的群友邀我为微信友。此前与潇津不相识。在通过朋友验证后,潇津发了条微信,说是“尊敬的徐老师:早上好!我是阿德哥的好友,康潇津,我自小就在解放日报拜读您的诗歌,深受教育和鼓舞!”——这出乎意料之外的相遇和赞语,使我在惊喜几分中有几多自信与自豪的感受。同时接到阿德的微信,知道康潇津是一所市示范性高级中学的在职校长,教育行家,是阿德的好朋友!其实,不仅如此,我在网上察看浏览,知道潇津曾担任上海市浦东新区农村完中、城镇初级中学、区重点中学和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校长20余年;曾获上海市优秀教师,第二届“长三角地区”教育科研标兵,上海市园丁奖;是上海市特级校长、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市督学。他高中阶段曾获得南汇县中学生演讲比赛一等奖,任教后两次被评为南汇县十大杰出青年。
应该说康潇津是位颇有建树的中学校长与教育工作者,按流行的说法是位成功人士,当然也是我学习的榜样。如果在他成长过程中我的诗歌作品曾给他留下难忘的影响,那是我的荣幸;而我也从中得到一份成功创作的喜悦——尽管那是在多少年以后的一次纯属偶然的相遇。
差不多在相同的节气,评论家何振华(章不炎评论)先生在我的一首诗后微信留言:“鲜明的徐氏诗境,思索的凝练,蓄而不发,呼之欲出,隽永入心。”似乎对我的诗歌创作作了一种比较概括的评价。振华不论工作或著文多忙,也不论在京、在沪,每天不拉,几乎第一时间为我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诗文点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年数不大,但经历不俗,文笔老辣,诤言直语,所著《振华微言》收到普遍好评。世人对你总有说好说坏,凡人闻而对己,对好话似乎总有一种欣然自喜自得的理由。“一句哲理(情理),三份天性,六行清新,九曲回味……”是我对自己诗歌写作曾经的感受、追求和似乎难能达到的要求。春播、夏作,我的秋望是否如振华先生所言进入“徐氏诗境”呢?
秋未到,有点收获的感觉与味道——与初春相别已远,在这个夏末我有着这样一个平凡却不平淡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