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烂鳃病”但一定要知道它是怎么引起的,才能对症下药
鱼的疾病,犹以烂鳃病最为多见,烂鳃病几乎在所有的养殖品种且不同规格的鱼类均可爆发。烂鳃病是鱼类养殖过程中发生最频繁,危害严重,较难治愈的疾病,常与赤皮病、肠炎病并发故称为'老三病'。该病的死亡率较高,呈现发病快、死亡迅速、继发性感染能力强等特点,如果没能及时有效治疗将造成重大的损失,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除了赤皮病、水霉病、败血症外,烂鳃病属危害最为严重的病种之一。学习分析鱼类烂鳃病源病灶,是保证鱼类成活率的重要技能之一!
细菌性烂鳃病
主要有三个症状:
①体色发黑,尤其是头部,渔民称为“乌头瘟”。独自在池边或浮于水面慢慢游动,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严重时,离群独游水面,不吃食,对外界刺激失去反应。
②鳃丝末端腐烂、充血,有时被成块的污物和泥土粘着,严重时鳃丝被浸蚀成柱状。
③鳃骨外露发白,鳃盖骨内外层同时被腐蚀,远看呈空洞状,南方称为“开天窗”。
第一条描述的症状不能作为判断该病的依据,很多鱼病都有这些症状,我们可以通过第2、3条初步判断是细菌性烂鳃病。
一起来看一下这组照片:
左上角第一幅图:草鱼已经发生了烂鳃,鳃丝边缘有大量的污泥,我们还漏掉了一个症状,草鱼的眼睛已经出现了凹陷,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当鱼出现眼睛凹陷,但眼球不充血,可以初步判断出它的鳃有病变;
第二幅图片:是将第一幅图的鳃丝剪下来放在显微镜下观测,鳃丝末端腐烂,软骨外露;
第三幅图:症状是开天窗;
第四幅图:症状是鳃骨外露发白。
这四幅照片对应的就是前面描述的第2和第3的症状。
治疗方法:
1、鱼池确需投肥的,必须施用已发酵的粪肥。
2、用2%~5%的食盐水浸洗苗种10~20分钟后放养。利用烂鳃细菌在0.7%食盐水中就不能生存的弱点,用盐水浸浴鱼体可以较好地预防烂鳃病。
3、每月用二氧化氯0.2克/立方米水体以及其它灭菌药物全池泼洒。
4、每立方米水体用二溴海因(溴氯海因,同)0.3~0.4克或用漂白粉1~1.5克或用戊二醛150-200毫升/亩全池泼洒。
5、每立方米水体全池泼洒用2~4克的五倍子或大黄液药液。
6、用生石灰20-50斤/亩化水泼洒。因为烂鳃致病细菌有'喜酸怕碱'的特性,使用生石灰化水泼洒略微搞高水体PH值对灭绝烂鳃致病细菌有效果,同时又对水质进行了调节。
备注:
对于使用生石灰在现实中有些误解存在,一是认为生石灰是强碱物质,连人都受不了更何谈鱼儿;二是鱼有伤口时用了生石灰会加剧伤口受刺激而鱼类更会不安,等等。
其实,生石灰在干粉状或高浓度溶液下才显现出强碱性,清塘浓度在120斤/亩以上时,水的PH值才会升至11或以上。而鱼的适宜PH值是6.5-8.5,极限PH值是10以下。
但在防治鱼病时,生石灰使用仅为20-60斤/亩于水体,早就有人测试过此时PH值均在10以下,但一般均在9.0左右,刚好是偏弱碱性,也就是说,PH值在9.0左右时,刚好是清洗鱼伤口的程度,就犹如用双氧水清洗人的伤口一样。
因此,生石灰在高PH值和蓝藻暴发时禁用以外,生石灰在水溶液状态下应该比其它化学渔药的毒性小得多,当然,施用生石灰'中和水质'才是核心,其次才是鱼病防治。
与其它几种烂鳃病的区别
烂鳃病除了细菌性烂鳃,还有下面5种情况引起的烂鳃,要注意与它们的区别。
病毒性烂鳃
常见的有鲫鱼鳃出血和鲤鱼急性烂鳃等。如何判断?除了从症状判断还可以从发病水温和死亡数量进行判断:
①从发病水温判断
病毒性烂鳃:发病最适水温23-28℃,当水温超过30℃不再发病;
细菌性烂鳃:发病最适水温28-35℃,超过30℃一样会发病。
②从死亡数量判断
病毒性烂鳃:会出现爆发性死亡,一般第1天的死亡量几十条,第2天就能达到几百条,第三天第四天能达到几千条,甚至更多,而且从死亡开始,一般到第三天第四天会出现死亡高峰,过了高峰死亡数量就会慢慢降下来;
细菌性烂鳃:会出现持续性死亡,比如说第1天几十条,第2天100多条,第3天三四百条,后面几天可能会持续三四百条继续死亡。
我们经常会问大家你的水温是多少?你的鱼死亡了多少天,每天死亡多少,其实我们就是作为一个判断的依据,分析有没有可能是病毒性烂鳃。
治疗方法
1、确诊后用药前一天,减少投饲量50%。
2、每667m3水体用季胺盐络合碘400—500 ml,用水稀释500倍后全池均匀泼洒,连用2次。
按投饲量100kg饲料中添加双季胺碘液150ml和三黄粉、板蓝根各400—500g,另添加食盐400克,分别加入上述已调好的稀面浆中,混合搅拌均匀。
3、按投饲量100kg饲料中添加双季胺碘液150ml和三黄粉、板蓝根各400—500g拌料投喂。
寄生虫引起的烂鳃
常见的寄生虫有鳃隐鞭虫、车轮虫、指环虫、三代虫、孢子虫、小瓜虫、纤毛虫、中华蚤等。这几种寄生虫里面除了中华蚤可以通过肉眼直接判断外,其它的需要借助显微镜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
①鳃隐鞭虫由于个体非常小,而且报道出来的照片非常少,所以很多时候大家不认识,很容易被忽略,目前在草鱼、鲤鱼、锦鲤上都有发现,而且它对锦鲤危害比较大;
②早春时指环虫爆发引起的烂鳃危害也非常大;
③注意孢子虫和小瓜虫的区别,有一种孢子虫个体非常小,外观看上去也是小白点,和小瓜虫非常相似,我们需要借助显微镜进行判断。
显微镜下的小瓜虫
孢子虫引起的烂鳃,由于孢子非常小,很多时候大家不认识,放在显微镜下有时候看着黑黑的,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也忽略掉。从外观上需要借助放大镜或者用手机放大拍照,仔细看上面有很多小白点。
孢子虫形起的白点(手机放大后拍摄)
显微镜观察:需要使用160倍的显微镜进行观察,而且看上去还非常不清晰,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诊,需要使用400倍下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400倍显微镜下的孢子虫
治疗方法
寄生虫性烂鳃病治疗,最好重复用药一次,防止复发。
1、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7-1克/立方米水体。
2、用30毫升/立方米水体的甲醛溶液浸浴15-20分钟,有明显疗效。
3、用20克/立方米高锰酸钾溶液药浴20分钟,可杀死鱼种寄生幼虫。
4、全池遍撒90%晶体敌百虫,使池水达1-2克/立方米水体的浓度。敌百虫最低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1克方有效,最高不能超过4克。
5、用1%-3%的盐水浸泡20分钟可以驱虫。
6、使用市售的杀虫药物,连用二天,一般即可治愈。
真菌性烂鳃
这里主要指的是鳃霉,很多人认为冬天才有真菌,夏天不重视杀真菌。
400倍显微镜下的鳃霉
①鳃霉病的发生与水质密切相关,水中有机质含量高时容易急性爆发,特别是底泥比较厚的塘非常容易爆发。
②鳃霉主要是在高温季节爆发,5-7月为流行高发季节。它和水霉相反。
③鳃霉表现的症状:病鱼呼吸困难,没有食欲,鳃上粘液增加,有出血、淤血和出血斑块,俗称花斑鳃,严重时整个鳃呈青灰色,诊断的时候必须用显微镜进行检查,由于报道出来的在显微镜下鳃霉的照片非常少,所以很多人误以为鳃上的黑色素是鳃霉,这是错误的。
④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烂鳃是由细菌和真菌混合感染,所以可以通过细菌性的药物和真菌性的药物联合使用进行处理,这样处理的效果往往比单一使用细菌性的药物效果更明显。
治疗方法
1、使用氯制剂药品。比如二氧化氯,漂白粉全池遍洒。
2、发病鱼池立即加注新水。平时经常加水,可减少发病机会。
3、使用对真菌具有杀灭作用的药品。例如:苯扎溴铵+戊二醛。
药物中毒引起的烂鳃
常见的药物有敌百虫、硫酸铜、辛硫磷、漂白粉、强氯精等。
一般主要发生在以下三种情况:
①超剂量使用消毒剂、杀虫剂引起的中毒;
②稀释倍数不够或者泼洒不均匀,导致局部浓度过高引起的中毒;
③药物的使用方法不对引起的中毒,比如敌百虫在碱性的水体要慎用。
治疗方法
1、遇见鱼病,合理分析其根源,不盲目用药。
2、用药计量适当,不因为鱼病而盲目添加药物剂量。
3、合理选择药物,对刺激性过大的药物,使用后要及时解毒,抗应激。
水质恶化引起的烂鳃
氨氮超标、亚盐超高、pH过高这三种都可以引起烂鳃。记得有一年我有一个客户,鲤鱼烂鳃用了很多药,效果都不明显,当时我在他那里路过,他让我帮他检查一下,测水发现中午12点pH值已经有9.4,所以我当时判断,他应该是碱性过高引起了烂鳃,于是我首先让他把pH降下来,再按照细菌性烂鳃用药,结果很快鱼病就控制住了。
治疗方法:
1、有条件的,首先加注新水。
2、增加溶氧是当务之急,加开增氧机,尽速采取措施比如施用生石灰(高PH值和蓝藻暴发时禁用)、改水剂、藻种培育、底改剂等改良水质。
3、可用芽孢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促进水体中有机质的分解,降低有机质含量,减低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以及硫化氢含量。
4、水质不良引起的烂鳃病同样会发生但不仅限于上列几种类型(寄生虫性烂鳃病、细菌性烂鳃病、真菌性烂鳃病等),要目检,仪测,镜检确认病种,因症不同而分别采用上述不同的治疗方法。
无论什么因素引起的烂鳃病,以预防为重,治疗效果欠佳。根据烂鳃病的特殊性,原则是:因特殊的'直接和水以及水体中所有物体(质)接触'之故,水质改善是重中之重,平时多换水,多用调水制剂或生石灰。另因鳃丝受损导致呼吸不畅供氧不足,因此增加溶氧也是当务之急,多开增氧机的鱼塘会减少烂鳃病的发生。寄生虫与细菌大多同时滋生,应虫菌双杀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