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小讲《外经微言》胆木篇 2024-06-11 10:29:26 关于《外经微言》肝胆的篇章,之前讲了“胆腑命名篇”的一些内容和方剂,接着讲讲理论,结合理论再来串联这些方剂。讲的时候只能讲一个片面的东西,可是学的时候就得理、法结合起来学习和理解。看这段原文:少师曰:胆寄于肝,而木必生于水。肾水之生肝,即是生胆矣,岂另来生胆乎?岐伯曰:肾水生木,必先生肝,肝即分其水以生胆。然肝与胆皆肾子也,肾岂有疏于胆者乎?惟胆与肝为表里,实手足相亲,无彼此之分也。故肾水旺而肝胆同旺,肾水衰而肝胆同衰,非仅肝血旺而胆汁盈,肝血衰而胆汁衰也。像这种“之乎者也”一大篇,容易把人看懵。你在思考这些话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病例,就更容易理解。它既然说的是相生,水生木,那肯定是虚证,而且还是阴虚。有的时候病发在胆,实则是肝阴虚了,或者是肾水生肝木不足,但是担责任的是胆。如果担责任的是肝,病发在肝本身,说明病更重。人体有种模式,类似于当权力大的人犯了错让下属来扛。就是病在藏,但是身体有足够气机的时候,能把邪往外推,于是发在与之相应的腑上,表现为腑证。反之,如果你发现某个胆病跟肝肾无关,不是三阴病,表现在临床就是没有三阴证的脉色证规律,只是纯粹胆上的毛病。那就按照少阳治,治少阳或治三阳。这段文字显然在说阴虚。那阳虚了也是这道理呀。阳虚照样能得胆病。比如肾阳虚,也能得胆病。怎么知道的呢?读医案。读大量医案就能整理出这样的经验,这经验是别人的,但你就整理成自己的了。比如,你读过用四逆汤治胆结石的案例,那就自然能联想到,病虽然犯在胆上,实际是少阴寒证。用咱们的话说就是,少阴寒证犯了胆的功能,得了胆结石。那再推一步,就能理解,原来少阴证也能得胆腑上的病。一下你的思维就拓宽了。像这种理论上的表述,你看完一段之后,就能在脑中推演出无穷无尽。但也没必要无穷无尽推演,联系几段就可以了。然后下回看到别的段落时,再联系。如果愿意无穷无尽推演,一整天这一段也推不完。推不完也不是坏事,这代表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大伙不妨试一下,看到某一段文字就不断去推演,推一天,看你是不是能推到海枯石烂、天荒地老。这种练习绝对都不白练,以后在临床中,就能遇见曾经推演了好几遍的问题,到时候你立刻就能反应的出来。要是没做这种推演,就反应不出来。以前聊过,有的同行用别的方式去训练这个能力,大量的阅读医案,或大量的阅读各个流派的书,是常人阅读量的十几倍、几十倍。通过这种方式来积累他的经验,用的时候能反应的出来。但实际上那条路更艰难。当咱们读理论的时候,要知道一句话——理论所表达的背后的治法绝不是一一对应的,它是一能对应无数。所以当咱们读《黄帝内经》等经典医书的注解时,如果这本书给了一个确定的注解,实际上这种注解是一种窄化。你要知道这种注解只是给你一个启示,让你在这个基础上举一反三,而不是说这就是标准答案了。为什么讲这个?因为咱们习惯了这种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从小就这么被训练出来的。考试让你选A,选B就错。有可能B也是对的,但你选了B就是错。咱们的思维就是这么被固化了,那么必须要重新建立思维方式。这块其实是最难的,一旦思维方式建立起来,你会发现中医其实来回来去就是那么点东西,没什么难的。接着看原文:少师曰:然,亦有肾水不衰,胆气自病者,何也?岐伯曰:胆之汁主藏,胆之气主泄,故喜通不喜塞也。而胆气又最易塞,一遇外寒,胆气不通矣,一遇内郁,胆气不通矣。咱们对前辈的表达方式得灵活看待,比如他说“胆汁是藏的,胆气是泄的”。这个不至于固化的理解为:胆汁固定不移,老在那堵着那不就成胆结石、胆囊炎了吗?胆汁也得能出来呀。所以,咱们要讲的就是对于藏的理解了。藏,为什么要藏?藏不是待着不动,那就成守财奴了,就是病。藏的目的是为了用,藏而待发,这才是藏的真正意义。胆汁也有这个特点,平时存着胆汁,一吃肉、饭,就得拿出来使用。怎么拿出来使用?得靠胆气的疏泄之力。这就是为什么咱们治胆囊炎、胆结石这些胆上的毛病时,都要疏泄它、通行它。只是单独通行治胆结石就难了,还要加一些攻通有形的药,像鸡内金、海金沙、郁金,这些不是治胆结石常见的标配嘛。不管西医把它诊断为胆结石还是胆囊炎,只要符合咱的病机,就用这个方。后面又提“一遇外寒,胆气不通矣”,一看到这,你立刻就能联想到柴胡桂枝合方的那些套路。看理论书的时候,当看到遇寒胆气不通,自然就能联想到遇热胆气不通、遇湿胆气不通。这就能联系到之前讲的那些方子了,像三仁汤、达原饮、甘露消毒丹那些治湿热的套路。在临床上的规律,胆病、肝病必犯脾胃,一定会在脾胃上表现出各种症状来。除非是病特别轻,或者先天脾胃特别壮,不表现为脾胃病,但这样的太少了。无论是肝病还是胆病的,极容易表现为胃肠道,消化饮食功能这方面的问题。所以他说:单补肾水,不疏胆木,则木中之火不能外泄。意思就是治胆的病,以疏通为主。有虚证时,需要用一些补的方法。但是光靠补可能不行,因为凡是补的方法,多少会有补能敛邪的特点。补是什么?就是往里固住,少往外发,多储存。紧接着也提到了:势必下克脾胃之土,木土交战,多致胆气不平,非助火以刑肺,必耗水以亏肝。这里又提到木气郁了之后,影响肺气。这种毛病临床中常见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小柴胡汤证者有咳嗽的症状。于是这也解释了寒证造成了气机的闭郁,造成气机通行、疏泄力闭住了。而闭住的气在另外一个地方化热,这个在临床中也经常见到。闭得更加厉害了,就造成里面的寒更难化掉,而外面的热越结越重。他是这么说的:于是胆郁肝亦郁矣,肝胆交郁,其塞益甚。这时候如果方剂熟悉的话,或者临床上见过相应的案例,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温胆汤会现出热象。还有为什么吴茱萸汤,有时候也会现出热象。后面这句话说的就是治肝和治胆经常用同样的方法:肝胆同郁,独将胆木之塞乎?岐伯曰:郁同而解郁,乌可异哉。胆郁而肝亦郁,肝疏而胆亦疏。疏胆之后,济之补水,则水荫木以敷荣,木得水而条达,即不绝肝之血。郁一解,水就能生木了。或者把郁一解,肾阳能生肝阳了。肾水生肝木既有阳相生,又有阴相生,也有阴阳和合相生的意思。还是那句话,说到阴就要想到阳,说到阳就要想到阴,说到正就要想到邪,说到心就得想到肺、肝、脾、肾。说到这个方法能治病,你就要想到这个方法什么时候不适用。后面一句:有不生心之液者乎?水阴阳和合之后,木气得到调顺,木就能生心了。心之液就是血,堵着当然生不了。那你看到:堵住了、郁了,肝木不生心火,心不得液。你就要想到,阳能郁住化成热郁,寒能郁住化成寒郁,阴虚了能郁住,阳虚了也能郁住。这么一分治法就出来了。比如临床遇见病人,你先确定阳虚证或者寒证。然后再以脉法或症状规律确定他当前是木气病,那方子就出来了。同样的逻辑,你先确定有寒证、或阳虚证,在确定病位的时候用六经定位,发现是太阳病,是少阳、太阳并病。或者遇到太阴或者少阴,方法也自然出来了。但是,单凭一个恶寒,没法确定是哪一经的寒证的。但你通过其他的症状规律组合、交叉、印证,就可以确定病位在哪。这就是确定病位,咱们理论体系的五环之一。临床有的时候确定病位容易,有的时候确定病性容易。你只要确定一个,再确定另外一个,就相对简单了,通过脉色证总能找出证据。这样就跟诊断结合起来了。比如,同样是胆寒或者肝寒,它也分病位的深浅,寒的程度的轻重。不太重的就用温胆汤,重的用吴茱萸汤。如果寒都入了血分,还得当归四逆吴茱萸汤,这样层次就出来了。后面这句话解释了心包和胆的关系:此三焦得木以为根,即包络亦得胆气为助,十二经无所不取决于胆也。不管是三焦通达,还是心包通达,都得需要木的疏泄力。而这股疏泄力要想正常运行,必须木气的阴阳和合,一边不和合了,它就郁。后面这句话就是陈士铎对肝胆同治的解释:陈士铎曰:肝胆同为表里,肝盛则胆盛,肝衰则胆衰,所以治胆以治肝为先。肝易于郁,而胆之易郁,又宁与肝胆殊乎,故治胆必治肝也。参考:淼叔讲胆腑命名篇:淼叔讲胆腑命名篇一——理论自洽淼叔讲胆腑命名篇二——整体观淼叔讲胆腑命名篇三——胆的寒热治法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刘宗杰整理初稿。真水无香校正。 赞 (0) 相关推荐 口苦怎么办? 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常玉英 临床上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患者来就诊时,诉说口苦,尤其在晨起时明显.或味同嚼蜡,口中有异味.有的患者,常拿手捂着嘴,生怕口气会影响对面的医生.口苦,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 ... 淼叔讲《外经微言》 肝木篇 少师曰:肝属木,木非水不养,故肾为肝之母也.肾衰则木不旺矣.是肝木之虚,皆肾水之涸也.然而肝木之虚不全责肾水之衰者何故?岐伯曰:此肝木自郁也.木喜疏泄,遇风寒之邪,拂抑之事,肝辄气郁不舒.肝郁必下克脾 ... 淼叔讲《外经微言》 肾水篇 原文 少师曰:请问肾水之义.岐伯曰:肾属水,先天真水也.水生于金,故肺金为肾母.然而肺不能竟生肾水也,必得睥土之气熏蒸,肺始有生化之源,少师曰:土克水者也,何以生水?岐伯曰:土贪生金,全忘克水矣.,少 ... 淼叔讲《外经微言》 心火篇 少师曰:心火,君火也.何故宜静不宜动?岐伯曰:君主无为,心为君火,安可有为乎?君主有为,非生民之福也.所以心静则火息,心动则火炎.息则脾胃之土受其益,炎则脾胃之土受其灾.少师曰:何谓也?岐伯曰:脾胃之 ... 淼叔讲《外经微言》 胃土篇 少师问曰:脾胃皆土也,有所分乎?岐伯曰:脾,阴土也:胃,阳土也.阴土逢火则生,阳土必生于君火.君火者,心火也.少师曰:土生于火,火来生土,两相亲也,岂胃土遇三焦命门之相火辞之不受乎?岐伯曰:相火与胃不 ... 《黄帝外经微言》胃土篇 胃土篇 少师问曰:脾胃皆土也,有所分乎? 岐伯曰:脾,阴土也:胃,阳土也.阴土逢火则生,阳土必生于君火.君火者,心火也. 少师曰:土生于火,火来生土,两相亲也,岂胃土遇三焦命门之相火,辞之不受乎? 岐 ... 深入浅出讲伤寒第25篇:现代科学语言解读“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后三期发文预告:真武汤.猪苓汤.附子汤. 发文规则:春节期间(含春节后第一周)不稳定更新,其它时间周一.周三.周五更新. 本系列文章用通俗易懂的现代科学语言解读中医方剂背后的机理及适用范围,帮助读者建 ... 失传千年的《黄帝外经》之胆木篇与胖人速瘦法和瘦子狂胖法 少师曰:胆寄于肝,而木必生于水.肾水之生肝即是生胆矣,岂另来生胆乎?岐伯曰:肾水生木必先生肝,肝即分其水以生胆.然肝与胆皆肾子也,肾岂有疏于胆者乎.惟胆与肝为表里,实手足相亲,无彼此之分也.故肾水旺而 ... 失传千年的《黄帝外经》之胆木篇 少师曰:胆寄于肝,而木必生于水.肾水之生肝即是生胆矣,岂另来生胆乎?岐伯曰:肾水生木必先生肝,肝即分其水以生胆.然肝与胆皆肾子也,肾岂有疏于胆者乎.惟胆与肝为表里,实手足相亲,无彼此之分也.故肾水旺而 ... 〔外经微言〕胆腑命名篇+任督死生篇 胆腑命名篇 胡孔甲问于岐伯曰:大肠者,白肠也,小肠者,赤肠也,胆非肠,何谓青肠乎?歧伯曰:胆贮青汁,有入无出,然非肠何能通而贮之乎,故亦以肠名之.青者,木之色,胆属木,其色青,故又名青肠也.胡孔甲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