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迷惑行为之~味甜又微苦
中成药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比如双黄连口服液,清开灵颗粒,小柴胡颗粒等。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在说明书上看到药的性味,比如双黄连口服液,写着“味甜微苦”这四个字。小时候的我是迷惑的,什么东西会又甜又苦呢?在我幼小的世界中,我认为苦就是苦,甜就是甜。直到我喝了双黄连口服液,这味道,确实是又苦又甜啊!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如今的我明白了,
要从中药药性讲起!
中成药说明书里的甜和微苦说的不是味觉,而是药性。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今天主要介绍五味,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不同的药味,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所以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酸苦甘辛咸为最基本的五种药味,所以仍然叫做五味。
五味的获得并不是完全依据尝出来的味道,主要还是根据药物疗效的推导,口尝出来的味道仅仅是辅助。
酸味
具体的药如五味子固表止汗、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山茱萸涩精止遗等。
涩味药与酸味药作用类似,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所以就不在此过多的介绍涩味药了。
苦味
说到苦味,大家可能首先会想起一碗黑漆漆的,闻着就觉得苦的药汤,但其实此苦味非彼苦味。苦味药的作用是“能泄、能燥、能坚”。
“能泄”很好懂,也就是可以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常用于治疗火热证、喘咳、便秘等。
“能燥”的意思就是可以燥湿,可以治疗湿证;“能坚”的意思可以坚阴,也就是泻火存阴,泻火的同时不伤津液,可以用于治疗阴虚火旺证。
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苦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芒硝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甘味
甘,甘甜之意,大家肯定觉得甘味听起来要比苦味讨喜的多,其实它们各有所长。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的作用,治疗正气虚弱;可以和中,治疗食积不化;还有调和药性的作用,可以中毒解救;更可以缓急止痛,多用于治疗脘腹挛急冷痛。
如人参大补元气、神曲消食和胃、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物食物中毒等。
辛味
辛味呢,“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因此,辛味药通常用来治疗表证,如风寒感冒或风热感冒;或者治疗气滞证、血瘀证,效果也是很好的。
如紫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止痛、川芎活血化瘀等。
咸味
咸:“能下、能软”,即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证。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消癥等。
此外,《素问·宜明五气篇》还有“咸走血”之说。肾属水,咸入肾,心属火而主血,咸走血即以水胜火之意。如大青叶、玄参、紫草,青黛都具有咸味、均入血分,同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五味入胃,各归所喜……咸先入肾。”所以很多入肾经的咸味药如紫河车、狗海参、蛤蚧都具有良好的补肾作用。同时为了引药入肾,很多药物如知母、黄柏、杜仲、巴戟天等用盐水炮制也是这个原因。
淡味
淡味,“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水利湿的作用,多用治水肿、脚气浮肿、小便不利之证。
如薏苡仁、通草、灯芯草、茯苓、猪苓、泽泻等、由于《神农本草经》未提淡味,后世医家主张“淡附于甘”,故只言五味,不称六味。
以上就是中医五味的内容啦,看完之后相信大家都明白为什么会出现味甜微苦的说法啦!
中药迷惑行为系列,我们会继续讲一些让人迷惑的中药相关知识。比如半斤真的就是现在的250g吗,比如“是药三分毒”是是怎么一回事?中药都有毒吗?
如果大家有什么想要了解的相关内容,欢迎后台留言,我们会更新相关内容的!
1.参考文献:
[1]中药学/钟赣生主编一4版.一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8(2018.12重印)ISBN978-7-5132-3371-2图片来源于网络;
2、本平台公众号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联系(微信) :15127075559
3、欢迎大家投稿,投稿邮箱1780962552@qq.com ;
4、欢迎大家留言,提出建议。
图文:佰草风华浪日工作室 青黛 路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