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电影中的古典美学韵味显然与他大量运用远景有关。在长镜头审视下的远景中,镜头中的人物、街道、自然表现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体验为一段连续不断的时间流程和浑然一体空间感知。侯孝贤的电影极少出现特写镜头,以中远景居多,大都是远远地凝视着山川自然和日常生活中安静祥和的人们。以中远景为主的画面,并不人为地把不重要的人与事物排除在镜头之外,而是追求画面的真实感与质朴的生活气息。侯孝贤的电影镜头是略带俯视的深远,此深远并不是说物理上的深远,而是一种对于现实的俯视视角。事实上,侯孝贤12岁丧父,16岁丧母,17岁失去祖母,这样的个人经历无法不让人沉痛伤悲,无法不让人对生命、死亡与悲伤有一种“入乎其中”的深切体验。侯孝贤分明开始站在个人的悲喜爱恨之外,冷静地审视生命,体察历史,俯视生活。其作品题材虽多是个人自传性质的,但其视角却已经是“超乎其外”地俯视的了,遥远而冷静,平淡而自然,具有一种历史的深沉厚重和泯然物我。在《悲情城市》中有阿嘉找上海帮为林氏兄弟报仇的一段戏,镜头始终与被拍摄主体保持着一段清醒的距离,即使是最激烈的生死搏斗,也不靠近半分。先是一个田间小路上的全景,阿嘉在镜头左边,狠狠地抽着烟,从景深处走来一辆人力车,车上下来一人与另外一人开始交谈,阿嘉背手走去,露出手里一尺多长的砍刀,走近了,便忽然大声吼着向那两人砍去。这时,从景深处又走出阿嘉的两个同伙,一起扑过去,那两人慌忙跑开,隐进小路边高高的草丛里,不见了,顿了一会,又打将出来。一会,人又跑出画面不见了。镜头又迟疑了一会,不但没有走近,反而向更高更远处反拉过来,微微俯视地观望着在田野间打斗的一群人,冷静得没有一丝情感与温度,似乎镜头里人们的生死悲欢都与它无关。情节越激烈镜头反而越回退,从更为高远的角度俯视下来,看着这场在青青山川里、悠悠小路边的江湖厮杀,观者会因为这样一个微微俯视而远离的视角,不会看见特写下的血腥与伤口,更不会看到现场的死亡,反而无法不把目光投向几乎占满整个银幕的幽幽青山,郁郁自然。这里的俯视,没有批判,没有悲伤,更没有蔑视,只是静静的呈现。我们可能会说侯孝贤对长镜头的借鉴源自于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启发,但是其他使他的电影充满了简约空灵的诗情画意和乡愁哲思,则是侯孝贤继承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传统的结果。侯孝贤正是用他的手法来传达中国人特有的诗意体验和历史感悟。-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