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编写按:上中学的时候就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至今记得作者双目失明,身体瘫痪,靠口述创作出了这部不朽的杰作。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名言至今还能背下来:“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近日,有幸读到坐在轮椅上的赵关印写的10多万字的《赵关印自传》,不由得感觉到在赵关印身上闪动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影子,赵关印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一样的坚强。赵关印今年67岁,18年前因脑血栓落下身体半瘫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他说自己是“一把手、三条腿”。当过兵,当过村干部,外出闯荡打过工,做过生意的赵关印,在困难面前永不言败,以顽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赵关印只有初中文化,当年上小学,拼音学得不好,孩子教他学拼音,他靠一只手学上网,学打字,回忆自己曾经遇到的人,遇到的事,总结成败得失,感悟人生哲理,文章感人肺腑。受网络平台所限,《赵关印自传》不能在这里传播,乡贤许怀民先生了解赵关印,他为赵关印的自传写下《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后记,可以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了解赵关印这位漳河岸边的魏县人的点滴精神世界。(编者赵金海)
2021年6月9日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作者:许怀民
两个多月来,我被一股汹涌的情绪挟裹着、涤荡着,不能自已;拜读完这部10多万字的“自传”,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惊奇
这部“自传”的主人公——赵关印,是我近四十年的老朋友,我的兄长。多年来,尽管我们不在一起,但我们隔两三年还能见一面,况且我们还经常通电话,所以我以为是比较了解他的,包括他好爽的性情,曲折的人生,坚毅的信念。然而,拜读着这部“自传”,我还是一次次地惊呆了。我幼年(两周岁)丧父,从记事时起,我就饱受了亲戚邻居的白眼、歧视,自以为阅尽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但他这四十年间家庭的变故,人生的多难,信念的执着,还是大大超乎了我是想象。
他就像一棵在盐碱地或陡峭的悬崖上艰难生长的歪脖子树,经受风吹雨打,霜欺雪压,病虫侵害,人为摧残,可他依然艰苦卓绝地屹立着,扭曲着身躯抗争着,卓然不群地生活着,这种极强的适应力好旺盛的生命力令我惊奇。
二、钦佩
这部“自传”精巧的构思、缜密的设计、清晰的脉络、严谨的推理、深邃的思索,以及由此体现出的磅礴的气势、恢宏的结构、曲折的情节、繁复的资料、丰富的哲理无不让人钦佩
这部“自传”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不仅叙写了自己的兴衰际遇、悲欢离合,表现了自己的多彩人生、执着信念、乐观态度、旷达心胸、博闻强记和深刻思索,而且塑造了活跃自己身边半个多世纪的形形色色的人们(包括亲人、亲戚、邻居、同学、朋友、战友、病友等)的群体形象,描绘了他们的音容笑貌,并通过他们展现了一幅时间跨度六十年、东西南北数千里的历史画卷,反映了我们这个波澜壮阔、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这不能不让我叹为观止、五体投地。
三、感奋
三十七年前,关印哥从广州部队带回来一箱子文学期刊。这对一个经历了十年“浩劫”、精神食粮比物质食粮还奇缺的高中生、文学青年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在我面前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色彩斑斓的世界。我欣喜若狂,尽情遨游在文学的天地、知识的海洋中。于是,我隔三差五地到关印哥家借书、还书,关印哥总是来者不拒。当时,关印哥新婚不久,嫂子文静、和蔼、贤淑。几十年过去了,当时的情景我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关印哥大我7岁,我们是“忘年交”。当时,我还是个十六七的毛头小青年,
我们非亲非故,还不是一个村的。关印哥之所以不嫌弃我,大概是因为我们志趣相投的缘故吧。当时,关印哥用他那一箱子文学期刊启蒙了我,如今,他又用自己对人生的执着信念、乐观态度、旷达心胸、博闻强记和深刻思索教育着我,感召着我,在我面前铸就了一座巍峨的丰碑。关印哥,原先,我引你以为我的挚友,如今你是我的良师益友。
四、惭愧
虽然,我一直自诩为热爱文学,虽然我在省级报刊上也发表了几篇诗文,也指导学生发表了一些作品,并且1996年被河北师范学院《语文周报》评为“全国优秀指导教师”,但我在文学上几乎是没有成就的。虽然,我已53岁还依然保持乐观、热情的心态,旷达、超然的情怀,但我仍然不能保证,如果自己人到中年,经历那么多的变故、打击,还能像关印哥那样痴心不改,一如既往,矢志不渝。我恐怕会消极、自暴自弃,甚至沉沦堕落。
关印哥,你是行的巨人,你是言的高标!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种精神是一种生活态度、人生信念、为人处世的准则,它支撑着你战胜困难,征服灾难,挣脱逆境,挑战极限,超越自己,主宰命运,提升境界,完善自我。美国作家海明威说过:“一个人可以被打倒、毁灭,但不可以使他屈服。”
这种精神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部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从不沉沦,永远强大的根本和法宝。
五、一点说明
今年9月中旬,接到这部“自传”的电子稿后,我就感到责任重大且责无旁贷——这是关印哥60年人生的浓缩,是他大半生智慧的汇集,是他几年心血的结晶,是他对小弟生命的托付。我不但要尽心竭力地修改,之后还要说点什么。
但因为卷帙浩繁,纸质文稿不便携带,而电子文稿需要一台相对固定的电脑。我们办公室15个人只有3台能用的电脑,之前,我又没跟孩子在一块住,用电脑很不方便,又加上魏县一中教务繁琐,所以,我只能早晚在办公室趁没人时看一会儿。以至于拖到现在,还望关印哥见谅。
毋庸讳言,这部“自传”的语言还不算简洁、明了,内容是也多有重复之处,有的句子我还读不通,但为了保持作品的原貌,我只在标点、词句上做些改动、微调。一个人的作品有一个人的“味”,我不愿意这部“自传”经过我是手就“味道”减半,甚至面目全非。好在关印哥留有原稿,不尽如人意之处,你再回复原样。
以上所述,权作这部“自传”的《后记》吧。
2015年12月8日22时38分草就于河北魏县翠湖苑
附:《不忘滴水恩》
作者:赵金海
赵关印,1955年出生, 魏县野胡拐乡漳河北大堤下边岸上村人。他的女儿和我家姑娘是在河北大学读研究生时的同学。
赵关印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媳妇45岁的时候因病去世。赵关印上过中学,当兵参战,复员回乡当过村干部。像众多头脑灵活,能跑会跳的魏县人一样, 改革开放后, 赵关印也外出闯天下。 他做过卖卖, 搞过建筑,人厚道,经验少,受了骗,赔了不少钱,经济陷入困境。两个孩子很争气,都考上了大学。 女儿大学还没有毕业,赵关印积劳成疾, 得了中风,失去了劳动能力。女儿和儿子轮流把他带在身边,靠做家教的收入,边读书,边照顾父亲,女儿还考上研究生。
我姑娘回家,常常说到这位同学的困难情况。有一次在市里开会,我遇见了当时的魏县县长齐景海。 景海,我很了解, 他出身农家,寒门学子,做官后爱憎分明,体恤民情,走到哪里,都深得百姓拥护。我对景海说了赵关印家的困难,景海对这两个孩子带父求学的举动很感动。他说,魏县人的特点就是不惧艰难,勇往直前,我很佩服,你让她写个申请给我,我看民政部门能不能救助一下。事后不久,赵关印女儿给我打电话,说县民政局给了她4000元救助。
现在,赵关印的儿女都事业有成。儿子在苏州办了一个模具厂,效益不错。女儿在南京一个大学当老师,待遇很好。赵关印随女儿在南京居住。赵关印学历不高,但喜欢写诗作文。近日, 他把他写的回忆文章发给我看,文中念念不忘他在困难的时候,齐景海县长伸出援手,雪中送炭。他说:“现在儿女都有事业,有收入,几千块钱不算事儿,但在困难的时候,那点救济可真中了大用。滴水之恩当泉水涌报。我的孩子,我的孙辈,都忘不了人民的好县长齐景海”!
2016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