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话题-中专生大专生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价值或将超越本科生和研究生
大家要知道:本科教育以理论为主,未来的职业定位是设计师或工程师,重点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或生活中的应用。技校生(或中专生)是以培养技能为主,他们未来的身份是技师,其主要的任务是将工程师或设计师的设计任务完成,(而不是过去的30年企业内部让设计师或工程师去适应技师的水平)。世界上唯有中国有大专生,建国之初由于人才奇缺,所以设立了这一介于本科和技校生之间的这样一个教育层次。
中国人(特别是企业领导)普遍的文化水平较低,总认为本科生是专科生或中专技校生的简单升级,这是大错而特错的,也由此使得中国长期以来大专生的薪酬水平低于本科生的水平。
人才结构是由这一国家的经济结构决定的,我国的经济结构其本质是制造业大国的一种经济结构。按照世界制造业大国人才结构比例,比如:德国或日本等国家,一个本科生应该有10个专科生(或技校生)与之相匹配,这样才能把设计师或工程师的设计理念推向进步,进而产品才会升级;相反,当代中国倒置的人才结构比例,使得设计师或工程师的设计思路屈就于工人的水平。这也是中国产品质量差、粗制滥造的主要原因。关于大学本科生与技校生的科学比例,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专家们就开始呼吁;可惜的是这一呼吁随着本科的疯狂扩招而销声匿迹。
如何理解过去的30年设计师或工程师始终在屈就于技术工人低下的技术水平呢?举个例子。比如:工程师在设计某一飞行器时,根据流体动力学原理,工程师认为唯有A曲线最能提高飞行的效果,但是我们过去30年大多数企业的情况是:技术工人根本加工制造不出A曲线,并到处贬低工程师“什么也不懂,胡乱设计”,进而逼迫工程师去修改设计,按照技术工人可以去加工制造完成的B曲线去设计,其结果是采用B曲线,飞行器的性能会大大下降。
所以,回顾30年来的企业,是本科生、研究生与农民工对话的30年,是靠人口红利发展的30年,中国80%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在这30年中就没有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我认为:2020年前后所发现的的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必将推动技校、中专、大专的大发展,必将逼迫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减招”,这是因为中国的经济结构就无须那么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目前砍掉一半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招生量也在所不惜。这是因为面对技师的奇缺,设计师或工程师的设计理念就不能得以充分发挥,于是必然会导致中国技术的停滞不前。同时,即便老板阶层引进先进的国外生产设备或产品设计,中国企业没有可靠地技师队伍能够操作或生产制造,所以我总认为:中国技师的储备量必将决定中国的这次经济转型的成败。近年来,南方城市用工荒,我认为并非是普工荒,而是技师荒,于是,南方一些省的技师或大专、技校、中专生的薪酬已经超越了本科生。
再为大家举一个真实的案例。某化工企业投资30个亿建设完成某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化工生产流水线,但是开工之时遇到了问题,这是因为这一庞大的生产装置完全采用的是自动化控制系统,原来的职工根本玩不转。怎么办?好在市场上拥有一个专门为这类项目的运行提供服务的开车团队,这一团队的成员全部是技校生。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这一企业聘用这一团队为自己的企业的这一项目提供服务,并希望借助于这一开车团队来指导自己的员工提高技术水平。运行3个月,开车团队的薪酬为日薪,日薪数额为每日3000元。三个月后,“开车协议”到期,开车团队撤离。再度开车时,领导发现自己的员工不足30%掌握了自己岗位的开车技术,但是由于学会开车的员工(或岗位)太少,被逼无奈,继续聘用这一开车团队,合同期限为2年。
时至目前,学生们的人生大多是靠没有进入过企业的人士指导的,我总认为他们都是纸上谈兵或坐而论道。可惜!近几年大家企业界的有识之士大都没人说话了,只有那些指导孩子们的所谓“高考志愿填报专家们”在侃侃而谈、在引领孩子们去追求那“空中楼阁”。
另外,为什么中国家庭夫妻两口人养一个孩子都倍感艰辛?其中的原因是因为过去30年的发展主要靠的是“人口红利”,而不是“科技红利”,在人口红利消失的未来,还能这样下去吗?
(原创-草木青青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