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存在四百多年,为何却没有留下文字诸葛亮南征所见或可揭秘

夏朝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朝代,晚于它的商朝遗存—殷墟早已被考古发现,甲骨文的出土也将商王世系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而早于夏朝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尧舜文明,也得到了陶寺遗址的证实。
唯独能够证明夏朝存在的夏墟至今仍未找到,只有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在考古学上进入了夏纪年,但也属于夏朝后期都邑了,不能窥以夏朝全貌。
《竹书纪年》曾明确记载:“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也认为夏朝的存续时间在400年以上。
事实上,直到战国初年时,大禹直系后裔所建立的杞国仍然存在,在南方一度称霸的越国也是夏人的分支。这些都足以表明,夏朝是的的确确存在过的。
但奇怪的是,存在了400多年的夏朝却没有留下文字,这也成为“疑古派”质疑夏朝是否存在的主要攻讦。为什么文字如此重要?这是因为文字是人类进入高等文明所必需的工具,只有产生文字,才能把所积累的智慧和经验传给下一代人,作为文明持续发展的阶梯,否则将永远停留在原始部落的蒙昧状态,而不能定义为国家。
夏朝的存在,相信国人已不会有任何质疑,而二里头考古至今没有发现夏朝文字也是事实,这就不免让人产生疑问:夏朝到底有没有文字,如果有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诸葛亮南征时的见闻或许能解释这一困惑。
据《华阳国志》记载,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平南中之战时,曾见“夷中有桀黠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便为主。论议好譬喻物,谓之'夷经’。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
所谓“夷经”,就是南中地区独特的图像文字,属于象形文字的早期阶段,并且只有巫师才能释读,一般人难以理解,这跟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各类刻画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活在南中的夷人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缩影。而夏朝同样处于新石器时代向国家文明的过渡阶段,夏文字的演进和传播或与诸葛亮所见的夷经相类似,载体是结绳刻木(因极易腐烂,考古难于发现),由专门的巫师记录和释读,文字的传习范围局限于少数负责宗教的贞人。
按照正常的发展脉络,即使在夏朝灭亡后,其所创制的文明制度和演化的文字,会理所当然的被后续朝代所继承。但夏商易代却是个特例,夏文化起源区域位于考古学上的西方,原与仰韶文化相近,而殷商文化则起源于东方,继承自大汶口文化。二者在时间上是共存的,殷商形成了独有的文化脉络。
所以,夏人遵命而商人尊神,商王每事都要占卜,无日不卜、无事不卜,每次占卜都要把卜兆和所卜之事记录下来,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兆旁,以备商王查验,同时也为传给下一代贞人。
记录内容的繁杂和刻写载体的不同,客观上造成了商朝的文字(甲骨文)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据甲骨文记载,仅商王武丁时期,负责占卜的贞人就多达73人。
加之盘庚迁殷以后,商朝建立了一个东达辽东、南跨洞庭、西抵关中的广阔疆域,为了统治广大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贞人集团不再局限于仅仅为商王服务,他们通过祭祀的方式教导人民,遵行典章制度和既定成规,在这一过程中,原本仅供贵族和卜人使用的文字逐步向下层传播。
夏商的这种差异,也导致了夏朝文字无法流传至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