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唐宋词:“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早年间听刘兰芳的《岳飞传》,到了最后,很是替岳飞、岳云一家打抱不平。不但觉得秦桧一伙人不是好东西,甚至也觉得南宋皇帝是个混蛋皇帝。
及到后来,稍稍读了点历史,就隐约觉得岳飞一类英雄的结局实在是命运早早注定的:一个小皇帝,明明已经坐稳了皇位,虽然只是偏安南方半壁江山,但总归是自己的江山,真迎回了老皇帝,小皇帝如何自处呢?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呀。其实,再往深处想,从大宋立国至太祖誓碑起,宋的基本国策就是“崇文抑武”,金兵南下,靖康国难,北宋灭亡,原本毫无出头之日的众多兵将,依托国难之势腾跃而起,成为南宋大厦之栋梁。尤其是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被称为“中兴四将”,他们的风光,甚至超过了文官之首秦桧。更有甚者,岳飞对军权的强力控制,甚至形成了“岳家军”,被金人称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显然已经触及了国之根本——皇权至上。因此,小皇帝赵构对岳飞的处理,对岳家军一路的强力清洗,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所以,岳飞的悲剧是注定的,小时候听评书的意难平实在是天真而单纯了些。岳飞词,一共留下三首,两首《满江红》,一首《小重山》,最有名的,是那首《满江红·怒发冲冠》,因为它词情高昂激壮,激励了中华民族存续千古的爱国之心。但我们认为,岳飞的词,这首《小重山》更值得一读,甚至可以简单地说,不读《满江红》不知岳飞之怒;不读《小重山》不知岳飞因何而怒。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就是绍兴八年(1138)宋金“议和”而不准动兵时期的作品。跟《满江红》不同,这首词是用另一种艺术手法表达了他抗金报国的壮怀,夜深人静,词人在帅帐内诉说自己内心苦闷,他反对议和,力主武力抗金,此时的他已经带领“岳家军”取得了很多重大战役的胜利,偏偏皇帝和秦桧力主和议,要和金国谈判议和,他的苦闷可想而知——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寒蛩,指秋天的蟋蟀。千里梦,指的是赴千里外杀敌报国的梦。寒蛩不住鸣叫,使词人不得不从梦中惊醒,但真正让他不能安睡、午夜梦回的原因,是当下的南宋时局。这一句词,让人想起阮籍《咏怀》诗里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里所表达的不安与不平,情境相近。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睡不着,怎么办,起来绕着台阶走走吧,四周静悄悄毫无人声,帘外,一轮淡月朦胧当空。千里之梦惊醒后,是对梦的回味,因为梦见战场战事,他忧国忧民,再无睡意,他独自在台阶前徘徊,四周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熟睡,只有天上的明月散下淡淡冷冷的光。深秋的月夜,只有一轮淡月当空,四周环境凄清冷淡,这正表达了作者“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独与凄凉心境。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岳飞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参军,到绍兴八年(1138)为止,他已为了抗金大业征战十六年,这时的他已人过中年,白发渐显,所以,他说“白首为功名”。
实际上,在岳飞等主战将领的经营之下,此时南宋已形成西起川陕、东到淮北的抗金战线,他正准备大举收复中原,北上灭金,可就在这时,宋高宗赵构却起用了极力主和的秦桧为相,停止抗金(原因很清楚,就是不想迎回钦宗)。这对于词人来说,是极大的打击,是功名无法实现,是抱负无法达成,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受到了最大的阻力,所以,他说“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壮志难酬的英雄会想到故乡,而他很快想到,家乡的树木该已经变老了,归程何在呢?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此时的南宋朝廷,正全面迫害主战派,王庶、张戒、曾开、胡铨等均被罢免,朝中的大臣张浚、将领中的杨沂中、刘光世等也全部站在了主和派一面,对抗金进行阻挠,所以此时的岳飞“曲高和寡”,知音难觅,于是,这一句,他用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来寄托一腔愤懑,来表达无处言说的沉痛。
虽然这首《小重山》写得相对含蓄委婉,与《满江红·怒发冲冠》格调不同,但在思想内容方面仍有其内在的统一性:《满江红》直陈抗击金兵,收复中原,《小重山》表现的则是不满议和,反对投降,主题是完全统一。近代学者詹安泰在《词学讲义》里说:
“岳鹏举《满江红》,悲愤之怀,壮烈之志,和盘托出,绝无隐蓄,此不关乎寄托也。至其《小重山》词,则真有寄托之作也。故国怕回首,而托诸惊梦;所愿不得偿,则托诸空阶明月;咎忠贞不见谅于当轴,致坐失机宜,而托诸瑶琴独奏,赏音无人。岳鹏举《满江红》词一阕,非不慷慨激昂,可歌可泣。顾其耐人寻味之程度,殊不若其《小重山》也,故从词之本身论,则以《小重山》为高格。”
仔细思量,这种评价是准确的,《小重山》的高明,也许正在于它的含蓄隽永。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一中评价这首词是“苍凉悲壮中亦复风流儒雅”,十分贴合,“苍凉悲壮”正是它的内在基调,“风流儒雅”也正是它的底层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