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徐霞客、郑珍……
5位历史名人眼中的贵州到底有多美
文丨佚名
来源丨天眼新闻
高山、峡谷、丛林、飞瀑、河流、田野、村落、胜迹,千百年来,在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独特的喀斯特自然景观引来无数文人墨客咏叹,在他们的笔下,贵州神奇秀丽,让人神往。本文透过王阳明、徐霞客、洪亮吉、邹一桂、郑珍等历史人物的诗歌、游记或画作,与读者共同欣赏历史上的贵州之美。
王阳明:天下之山,萃于云贵
王阳明(1472-1529年)是明代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他被谪为龙场驿臣,是年三月到达修文龙场,在贵州停留不到两年时间。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他在贵州“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提倡“知行合一”和传播讲学。事实上,他还在贵州留下了百余篇诗文。这些诗作中,有的记录自己的生活境况,有的记录贵州的山水田园风光。翻阅王阳明的诗文,大多是触景生情,同时也客观记录了贵州的山水、气候等特点。
初到贵州清平卫(凯里炉山)时,遇到春雨连绵后天气突然放晴,王阳明心情大好,即赋诗“积雨山途喜乍晴,晚云浮动水花明”(《清平卫即事》)。
在修文,他游历县境的天生桥,被贵州独特的喀斯特景观所吸引,留下“水光如练落长松,云际天桥隐白虹”(《过天生桥》)的诗句。水光仿佛长练般落到高高的松树上,天生桥犹如白虹隐现在浮云间。
1509年,他回程途中经过黄平县飞云崖,适逢此地兴建月潭公馆,王阳明写下《重修月潭寺建公馆记》,对贵州的山赞誉有加。其中载:“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
徐霞客:丛立之峰,磅礴数千里
徐霞客(1587-1641年)是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崇祯十一年(1638年)三月末,他由广西南丹进入贵州,五月上旬离开贵州赴云南,八月间再度到兴义等处考察盘江源流。前后两次,历时50余天,途经独山、都匀、麻江、福泉、贵定、龙里、贵阳、长顺、平坝、安顺、镇宁、关岭、晴隆、普安、盘州、兴义等地,留下《黔游日记》,成为后人研究贵州地理、经济、社会的珍贵资料。
在徐霞客的笔下,不仅描绘名胜古迹、山脉、水道、地形地貌、溶洞、飞瀑、植被、物产等,还记录了贵州的民族风情、交通贸易等情况。
刚到独山时,正值春耕时节,他描写了春意盎然的田园风光:“被垄盈坞,小麦青青荞麦熟,粉花翠浪……”
到达白水河瀑布(今黄果树瀑布),他详细记载所见景观:“又西二里,遥闻水声轰轰。从陇隙北望,忽有水自东北山腋泻崖而下,捣入重渊,但见其上横白阔数丈,翻空涌雪,而不见其下截,盖为对崖所隔也。”沿路西行,徐霞客来到望水亭上,大瀑布的壮美景象终于呈现。在西崖之巅,在“奔腾喷薄”的大瀑布前,他凝神静气,“面揖飞流” ,感颂大自然的造化之工。
在途经永宁(今关岭)与安南(今晴隆)的北盘江时,他详细记录了横跨在江上的铁索桥。到兴义,他被层峦叠嶂的山峰吸引,感叹“丛立之峰……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
洪亮吉:沿流都有鹭鸶飞
洪亮吉(1746-1809年),清代乾隆年间经学家、文学家,江苏阳湖人,以翰林院编修出任贵州提督学政,历时三年,多次去各府、州考校学子,饱览了贵州山川名胜,留下500余首诗作。他的诗歌里有关于白水河、关索岭、乌江等风物的记载,所描绘的山光水色及风物民情,别有一番韵味。
渡过乌江时,他记下湍流的江水,以及壮美的山峦,诗《渡乌江二首》云:
一
出山殊有恋山心,飞浆迎人过浦阴。
百折水纹千折岭,急流时见点波禽。
二
江流中劈四山开,雨后江声怒若雷。
万朵白云空际落,错疑潮自海门来。
到都匀府城,他在百子桥上凭栏远眺,群山苍翠,亭台楼阁尽收眼底,剑江蜿蜒而过,白鹭齐飞,赏心悦目。诗《登剑江耸翠亭望西北诸山》云:
沿流都有鹭鸶飞,空翠时时沁客衣。
忽讶危崖突人影,似惊鸣镝启山扇。
回潭西去绿沄沄,一角楼台上夕曛。
倾耳却闻空际响,入山云斗出山云。
直至晚年,他还写诗回忆,一生行遍天下,却爱黔中山,“黔中山势尽壁立,出地万仞无弯环”。
邹一桂:流水桃花又一村
邹一桂(1686-1774年),江苏无锡人。清雍正五年(1727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乾隆元年(1736年)至乾隆七年(1742年),邹一桂两任贵州提督学政,其间饱览黔中的奇山异水,每遇胜景,即用笔摹为画稿备忘,留下《山水观我》图册,共绘湘、黔山水22帧,依次为:穿石、清浪滩、辰溪、马嘴岩、黄绕山、天柱县、相见坡、玉屏山、石阡、关索岭、飞云岩、鸡公岭、帮洞、铁锁桥、白水河、九里箐、葛镜桥、东山、黔灵山、雪崖洞、照壁山、涵碧潭,除前5幅绘湖南风光外,其余皆绘贵州景色。他在《山水观我》序言中说:黔中山水格外有情,引得无数文士竞往游观,流连忘返,乃至久别后仍忆念不已。他的《黔灵山图》,描绘了贵阳山城的胜迹,表现了黔中山水秀逸清丽之美。
此外,他还赋诗赞美贵州的山水田园风光。在从石阡至思南的路上,龙川河穿过大山,形成壁立千仞的峡谷,出谷后流经宽阔的坝子,水缓流碧。泛舟河上,但见夹岸桃花,村坞处处,春光融融,很有江南风味。 诗《由石阡至思南》(二首)云:
一
谁辟悬崖作剑门,扪萝穿破白云根。
短墙修竹园精舍,流水桃花又一村。
罗甸山容春有脚,夜郎月色净无痕。
数声欵乃沧州趣,况复船头送酒樽。
二
昨霄雷雨过清明,十日春寒一日晴。
远树云开延岫色,野田水满落溪声。
一鞭斜照穿花坞,双桨轻风到石城。
汛扫轩窗谈坐久,半规明月已初更。
郑珍:此间便恐是桃源
郑珍(1806-1864年)是遵义沙滩人,文化学者、诗人,被誉为“西南巨儒”。33岁时与莫友芝共同编撰《遵义府志》,被梁启超赞誉为全国第一流的地方志乘。郑珍一生疾苦,短期出任小官,他将经历的些许欢乐和巨大苦难及其心路旅程,都写成诗,翻阅他的《巢经巢诗》,里面既有记录当时的社会问题,又有倾诉亲情友情,还有描绘山水景观、乡村风物的作品。
咸丰三年(1853年)暮春时节,48岁的郑珍和友人登上贵阳相宝山,虽然人已渐渐老去,但登山的兴致一点没有减少。放眼望去,青山环绕,起伏连绵,好像波涛汹涌。春雨欲来,大风呼啸,却下了一阵细雨,登山的小路湿漉漉的。诗《偕芷升登相宝山》云:
老去登临意尚豪,万山环翠似奔涛。
大风呼汹僧楼震,细雨霏微石路高。
游本随心忘载酒,生犹无造忆题糕。
昏昏兵气苍茫外,喜未将身付马曹。
咸丰五年(1855年),郑珍受命担任荔波训导,携家眷从都匀一路南行,他被眼前的壮美景观所吸引:穿过叠嶂的峰峦,看见平坦的大坝,阳光照亮斑斑雨痕。稻田下有宽阔的江面,透过树丛,荔波小城若隐若现,小得像一个村庄,好一幅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之地!诗《初到荔波》云:
峰峦越尽见平原, 蒙石微曛映雨痕。
田下江宽思置艇, 树中城小望疑村。
路人怪看皆书担, 乌鸟惊飞已郭门。
莫作居夷廖落意, 此间便恐是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