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赏析】梅花纹寿山石笔筒

中国素有“宝玉石之国”的美称,2002年10月,寿山石再次亮相京城参加第四届国石评选,并正式被中国宝玉石协会命名为“中国国石”。其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品种繁多,色彩斑斓,寿山石工艺品具有非常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除了大量用做印章外,还广泛用以雕刻人物、动物、花鸟、山水风光、文具、器皿及其他多种艺术品,雕制成工艺品的寿山石有非常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寿山石材质本身就包含了很多审美内容,古人玩石一开始也就是对材质的欣赏,如寿山石中田黄被称之为石帝,芙蓉被称之为石后,这也并非只是文人们的一时兴起,而确实因这两种寿山石品性温润、层次丰富、似透非透,符合国人含蓄内敛的审美情趣,材质中即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和哲学含义。

  寿山石的人文价值是后人一层层叠加,使其更为厚重的。追根溯源,寿山石用于雕刻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两宋时期,艺人们在融合中原文化精华的同时,借鉴当时宫廷“巧色玉”之技艺,自此独具古闽艺术特质的寿山石雕工艺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明代书家以石入印,也开创了篆刻史上以寿山石刻制印章的新纪元,从而倍受文人雅士青睐,甚至被皇家选作御用宝玺,渐成中国石制印章艺术的主流。清宫的帝王更是对寿山石宠爱有加,康熙帝的皇帝宝玺中寿山石玺近百方,雍正帝一生刻制寿山石印玺150多方,而乾隆皇帝的千余方印玺中,单寿山石章就超过600多方。正是由于帝王贵族对寿山石的偏爱,引得当年民间富豪也争相把玩寿山石,一时间成为风雅之物,直至民国时期依然有不少社会名流将寿山石视为不可多得的珍品收藏。

 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笔、墨、纸、砚为公认的文房“四宝”,其他文具还有笔洗、笔舐、砚滴、镇尺、臂搁、笔床、笔船、笔格、笔挂等。唐代诗人岑参在《山房春事》中写有“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的句子。至明代,圆口直壁、造型新巧、简约实用的笔筒开始出现,经过能工巧匠的设计加工,材质多样、雕镌精致的笔筒取代笔床成为文人雅士的芸窗新宠,至今盛而不衰。笔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并重,因此广受藏家喜爱。

  此梅花纹寿山石笔筒纵观如树,枝干分明,通体由微红到深红渐变,上方两侧和下方左侧呈黑色,少许地方带有黄色,尤其是上顶,由黄渐变成红,层次感丰富。经典梅花纹显而易见,整体通过采用博弈雕、镂雕、细雕等工艺技术进行雕琢。外表光滑明亮,色彩斑斓,纹理自然,既属名贵彩石,又是珍贵艺术品,可供观赏,亦宜收藏。藏石如藏酒,酒愈陈味愈香,石愈久质愈润,藏而生爱,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寿山石工艺出现繁荣景象,独特的寿山石技艺名扬海内外。它可以称是福州工艺的“老化石”,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0)

相关推荐